分享

【长安万年】之六十八:秦公一号墓,可以发现秦人的三大秘密?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秦人建都雍城(今天陕西凤翔),恢宏壮丽,盛极一时,那里是秦人活着时候的荣华。在雍城的南面,王公贵族们盘马引弓、纵情游猎的三畤(zhì)原,即今天凤翔南指挥村一带,地势平坦,林木葱郁,则是秦人死后的葬所。秦人自秦德公去世后的200余年,包括德公、出公在内的二十几位秦国先君先后埋葬于此。

        尽管东周王朝已今非昔比,但秦国在名义上还是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因此,其墓葬文化仍然是周朝的“不坟不树”传统,地面没有封土,也没有树立任何标志,因此,秦国国君的墓葬所在,一直是一个谜,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秦公一号大墓,即秦景公墓的发现,才逐渐揭开了这个谜。有形的谜揭开了,无言的秘密却一直隐藏在秦公一号大墓之中,我们至少可以从其中发现秦国的三大秘密。

        一是强大。秦公一号大墓是秦景公的陵墓,是雍城18座秦公陵墓中第一个被发掘出来的陵墓,可以说是雍城秦陵的代表,据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秦景公是从秦非子开始,到秦始皇称帝,秦国36任国君中的第18位,也是居中的一位。他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向东拓展、推向中原,秦国实力之强大从他陵墓的规模就可见一斑。

        秦公一号大墓只是秦陵的一个点。整个陵区探明49座大墓,基本上都是坐西向东(估计是“生死皆向东”的寓意),分南北两列,由西向东按先秦礼制中的“昭穆制”排列,其中诸侯王级墓葬21座。秦陵规模宏大,占地约36平方公里,东西绵亘15公里,是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诸侯陵区,也透露出秦国在当时远强于诸侯的实力。“昭穆制”,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部分,主要是规定宗庙或墓地的辈份排列次序,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

        二是野心。秦公一号大墓,像一座倒嵌入地下的“金字塔”,面积达5334平方米,据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的墓葬,公然采用“黄肠题凑”的天子葬仪,其大墓主椁(guǒ)室如同一座长方形木屋,用横截面边长为21厘米的柏木枋(fāng)垒砌而成,每根枋木重达300公斤。以柏木为椁,在“周礼”中是天子规格的葬仪。“枋”,黄色,故叫“黄肠”,榫(sǔn)头,古称“题”,由堆垒的柏木枋的榫头在椁的四周形成框式规范,故该葬具也叫“黄肠题凑”。

        今天发掘大墓现场如峡谷一般,当时修建其工程,自然也旷日持久,大大超越“诸侯五天入椁,五月埋葬”的礼制时间。墓室南北两侧各有一个高1.72米,直径0.4米的木柱,是为安放枋材进入椁室而设置的下葬工具,古代称其为“碑”,后来演变成了书写墓志铭的石制墓碑。秦国作为周王朝的诸侯国,其国君的葬仪完全没有礼制的束缚,无视规则,外示恭顺,内成体系,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甚至超过周天子,俨然是与周王朝并列的西部王国,这不仅是礼制问题,而且透露着秦人觊觎(jì yú)天下的野心。

        三是残忍。秦公一号大墓,虽然历经2000多年,盗洞百出,仍然出土了3500余件珍贵文物。特别是带有铭文的石磬(qìng),是确定其为秦景公墓的证物。与这些珍贵的文物发挥同样作用的,就是墓葬中数以百计的活人殉葬者遗骨。景公的墓中,主椁室四周排列着166具活人殉棺,在大墓的填土中还先后发现了20具用来祭祀的人牲,有男有女,以屈肢的形式随葬。秦人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延续时间很长,体现出秦国统治者的极其残忍性,这与中原诸侯国的文明相比,显得极其野蛮。

        据史料记载,那位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后,活人殉葬人数达177人,除有待从、妻妾、工匠外,还有良臣大夫,大臣子车氏的儿子奄息就是一位百夫莫挡之勇士,也不得已为秦穆公殉葬。《诗经》中描写了殉葬者“临其穴,惴惴其栗”的悲惨情景。由此看出,秦人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部族,在其追求统一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这被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也很快被历史所抛弃。

        现代有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因地缘文化关系,会美化当时的秦国统治者,误导受众。但是,青史昭然,无法遁形。文明往往会被野蛮打败,但文明最终一定会战胜野蛮。秦人走向长安征服中原,是一个逐渐文明化的过程;秦人被历史无情淘汰,更是一个文明选择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