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一百五拾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上争夺的焦点是长安?!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先交待一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中的两位人物项庄和沛公,他们因著名的“鸿门宴”而联系在一起。项庄何人?项羽堂弟,有勇力,善剑术。沛公何人?刘邦自举起反秦大旗到被项羽封为“汉王”,一直被人们尊称为“沛公”。

刘邦为何称“沛公”?这是因为,刘邦的老家在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起义后又当过几天沛县令,按照楚制,县令即称“公”。当时一个人的籍贯和姓氏,有时也代表着他的地位和出身。于是,人们称刘邦为“沛公”。

在今天陕西临潼的东北,有一个气势雄伟、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巨坡,名叫鸿坡。鸿坡中段东西断裂,南北洞开,形若山关隘口,好似鸿坡之门,“鸿门”因此而得名。项羽、刘邦、范增、项伯、张良、项庄、樊哙等主角,在这里上演了一部名叫“鸿门宴”的历史话剧,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的序幕由此拉开。

刘邦经武关(今天陕西商洛丹凤)首先进入关中,占据长安及关中其他地区后,虽然在政治上采取了怀柔、谦让的收揽民心政策,但在军事上,却毫不软弱、退让,立即下令封锁函谷关,欲拒项羽于关外的意图非常之明显。刘邦想利用和项羽同受楚怀王节制,彼此独立这一现实状况搞点小动作,据关中为王,但事实上,楚怀王本是项氏所立,实为项羽的工具,无论刘邦如何精明,都绕不开这样一个天大的事实。刘邦是一着算错,给自己制造了被动,逼自己走进“鸿门宴”的险境。

项羽与秦军残部一路撕杀,最终来到函谷关前,却发现被拒绝入关。是可忍!孰不可忍?项羽大怒,立即下令攻破函谷关,直抵“鸿门”安营扎寨。这时,项羽还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心中更加怒不可遏,命令部队做好准备,等天一亮就攻打刘邦。当时,项羽有40万兵马,而刘邦不过10万兵马,驻扎在霸上,鸿门与霸上,两地相距只有40里路程。项羽若在此时发动进攻,刘邦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

历史总是如此地巧合!刘邦的谋士张良曾救过项羽的叔父项伯,在此危急时刻,项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连夜跑到刘邦营中找张良通风报信,劝他赶快逃命。张良何等人物,关键时刻,不可能独善其身。他便恳请项伯去见刘邦。刘邦听到项羽的计划,大吃一惊,急忙设宴,恭请项伯上坐,求项伯转告项羽,明天一定亲自去给项将军赔礼,解释误会。

面对险境,摆在刘邦面前最有可能的选择有三种:一是与项羽开战,几乎没有胜算,估计最好的结果是被赶进茫茫秦岭打游击,最终被消灭;二是连夜直接逃跑,往南经武关南撤,或往西向老秦地西遁,当下不能与项羽硬碰硬,最终结果还是被消灭;三是放低姿态服软认怂当面赔礼道歉,虽然有被直接杀掉的可能性,但也有让项羽感觉良好从而放一马的可能性。刘邦在电石火光之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认怂。当然,刘邦如此做,很大可能性是,当时他尚未做建立“大汉王朝”的宏伟梦想。

满怀“感恩之心”的大善人项伯回到楚军军营,给侄子项羽带去了刘邦的诚意和态度,并劝项羽说:“如果不是刘邦先打进关中,我们怎么能轻而易举地到这里?刘邦立了大功,你反而要攻打他,这种不义之举,怎么能取信于天下?我看其中可能有误会,刘邦会来向你赔礼道歉的。”项自己的决定还没实施,叔父项伯就已经告诉了刘邦,而且还替自己带回了刘邦的行动计划,此情此景,项羽应该是多么地无耐啊!他何偿不想按亚父范增给自己的计谋,乘刘邦羽翼未丰时,利用这个借口,在此时此地,直接把刘邦给干掉,他内心有杀刘邦的一万种欲望和冲动,但现实中的决定只有一个:听完叔父项伯的话,项羽的气已经消了大半,决定见刘邦,听他解释。

项羽如此决定,实属无耐之举。一是他与刘邦并非隶属关系,而是平级同事关系,虽然他可以做得了楚怀王的主,直接灭了刘邦,但在形式上,毕竟还需要楚怀王的同意才行,否则,就是犯上作乱,在“忠君”上站不住脚;二是他与刘邦都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是为了推翻秦王朝的“黑暗统治”这一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属于“同志”和友军关系,没有特殊的原因和借口,是不能相互攻伐的,否则要承担很大的“道义”风险;三是当着楚怀王(即天下人)的面,他与刘邦有约在先,“先破秦入关者为王”,现在刘邦做实了此事,如果此时杀了他,别说天下人攸攸之口不好堵,即使向着刘邦说话的自家人项伯等的口也堵不住,这在“信誉”上说不过去。毕竟,那时候的人,除了要当皇帝的欲望之外,还有些其他的道义追求,不象后来的人,已经“厚黑”得体无完肤了。

接下来的故事,有很多种写法,但最终的结果就是项羽没有杀成刘邦。我们以这种方式叙述“鸿门宴”的故事。楚军谋士范增是主张杀刘邦的关键人物,得知刘邦要来鸿门,认为是除掉刘邦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和项羽约定,明日设宴招待刘邦时,埋伏好刀斧手,以范增拿起身上佩戴的玉玦(jué)为暗号,开始实施杀死刘邦的行动。

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几个心腹及100多个骑卫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刘邦向项羽赔罪说:“我与将军齐心协力讨伐暴秦,托将军洪福,我先入关,今日在此见到将军真是万幸!不料有人却暗中挑拔,使将军对我生了疑心。”项羽见刘邦如此谦恭,便转怒为喜,宴会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着。

其间,范增三次拿出玉玦暗示,项羽却视而不见。范增一看第一方案失效,于是紧急采取第二行动方案:他让项羽的堂弟项庄借舞剑助酒兴之机,杀掉刘邦。项庄以敬酒的名义说:“军中没有什么用以取乐,我愿舞剑给诸公助兴。”说罢便舞起剑来,只见一团白光闪烁,渐渐地逼近刘邦。“友好人士”项伯察觉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急忙拔剑与项庄对舞起来,他一直用身体护展着刘邦,使项庄始终没法下手。一时间,刀光剑影,杀机隐现,气氛异常紧张。

张良见势不妙,找个借口急忙出帐叫樊哙。樊哙闻言,横剑持盾闯入军帐,直冲到项羽面前,满脸杀气。项羽不由自主地握住了剑把,冲着樊哙高声喝道:“你是何人?”紧跟樊哙进帐的张良抢先回答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特地前来讨赏。”项羽听后,赞叹道:“好一位壮士!”便吩咐赏给樊哙一大杯酒和一条生猪肘子。樊哙将酒一饮而尽,而后把肉置于盾面上,用剑剁成数块,大口吃了下去。项羽见状问道:“壮士能否再饮?”樊哙厉声答道:“我死尚且不怕,何惧一杯酒!秦王无道,天下造反,昔日怀王与诸将相约,‘先破秦入关者为王’,如今沛公先入关,可他并未称王,而是一心等候将军,为防止盗贼和意外,才派兵把守函谷关。沛公如此劳苦功高,将军不但不加封赏,反而听信谣言,要加害于他,这与秦王有什么两样?!希望将军不要做不仁不义之事!”

樊哙的话大义凛然,项羽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便说:“请壮士坐下饮酒。”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不胜酒力要上厕所,招呼樊哙伴随,出帐后急忙抄小道返回霸上。张良估计刘邦已经脱离险境,这才欠身道歉说:“沛公酒醉了,不能亲自来辞行,托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双,献给亚父(范增)。”项羽问:“沛公呢?”张良再次行礼赔罪说:“沛公害怕大王部下为难他,先回去了。”项羽并不介意,接过玉璧,并将它放在座席上。范增却暴怒异常,他将玉斗狠狠地掷在地上,用剑击得粉碎,并仰天长叹道:“夺项羽天下者,必是沛公,我们等着做俘虏吧!”

“鸿门宴”的故事结束了,刘邦和项羽的争斗也不了了之,事后项羽并未进攻逃走的刘邦。这不是项羽不想杀刘邦,而是当时的情况不能杀!即使杀了刘邦,以当时天下英雄汹涌而出的形势,谁能保证没有其他人来与项羽争夺关中乃至天下?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的争夺核心,其实是“长安”以及“长安”所代表的未来,即王权。当项羽在争夺中取得了胜利,得到了自己的利益保证后,杀刘邦已经退居次要位置。如果项羽在权衡各种利弊之后,认定刘邦是自己必须除掉的对手,那么,即使刘邦逃脱了“鸿门宴”,也逃不脱被楚军攻杀的可能性。

政治不是艺术创作,再精彩的“鸿门宴”故事,都要从当时的现实出发去理解。当您有机会踏上“鸿坡”,追思项羽和刘邦之争斗时,别再简单地去看待和品评“西楚霸王”和“大汉天子”。回望长安,您会看到真正的答案!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