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三拾四:君子咸乐其生,小人皆安其业,隋文帝杨坚在长安开创了“开皇之治”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北周武帝宇文邕原计划“北定突厥,南平陈朝”,实现天下统的大业。只可惜天不假其年,年仅36岁,便不幸病死。他死后,长子宇文赟(yūn)继承帝位,时年21岁,史称周宣帝。这位生性顽劣的公子哥继位,很快便把父亲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供手让人,基本上算是终结了北周的命运。

清代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若强于我,要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看来,皇位继承人问题,与此一理,至关重要。

宇文赟有两大嗜好:酒和色。按理说,是个男人,基本都喜欢这两样东西,但这位宇文赟先生做得实在有点太过份!酒方面,早在做东宫当太子时,就是嗜酒如命,胡作非为,当了皇帝,更是纵情畅饮,无法无天;色方面,他即位后,先是在殡葬期间淫乱老爹周武帝的嫔妃,后又广采天下民女以充后宫。

 

但做皇帝不只是有“酒色”二字,还要治国理政。宇文赟即位不到一年,他就觉得做皇帝上朝视事,实在是太辛苦、太麻烦,妨碍他追求人生快乐,于是,索性禅位于年仅六岁的皇太子宇文阐,自己做起了“太上皇”,整天逍遥自在。把宇文氏的江山社稷交给“黄口小儿”打理,北周岂有不亡之理?!

 

江山这事儿,你不想尽责任,有的是人想尽这份责任。于是,“黄口小儿”周静帝宇文阐的外公杨坚便自然而然地接过了这份“责任”。杨坚的大女儿杨丽华,嫁给了北周宣帝宇文赟,被封为天元皇后。虽然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但遇上这样的“夫君”也真是够憋屈的,而父亲杨坚,很快就替女儿出了这口气——夺取了宇文家的江山。

杨坚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身于北周“柱国将军”之家,其父杨忠曾因功被宇文氏赐给鲜卑姓:“普六茹”氏,杨坚掌权后,又恢复了汉姓“杨”氏,还是汉姓简单实用。“柱国将军”指什么呢?它是西魏宇文泰创建的“府兵制”的组成部分。“府兵制”的指挥系统由“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组成。杨坚承袭父亲杨忠的“随国公”之位,是北周的八柱国之一。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杨坚的女婿、太上皇、天元皇帝、北周宣帝宇文赟终于把自己作死了,年仅22岁,八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正式即位。杨坚在刘眆(fǎng)、郑译两位高参的帮助下,以太后父亲、静帝外公的身份入宫辅政,任左大丞相,独揽了军政大权。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北周宇文氏,一次性将江山社稷还给了杨坚。

实事求是地讲,杨坚上位凭借了裙带关系,但开创隋朝帝业,却全凭的是自家真本事。初期的杨坚,是北周的权臣;后期的杨坚,则是隋朝的明君。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杨坚排行第82位,与老子、孔子、孟子、秦始皇、成吉思汗、蔡伦、毛泽东等7人一同上榜。至此,杨坚的“以隋代周”之路只剩三步。

一是废酷刑。杨坚执政期间,宣布废除了周宣帝时期的残酷法令,改《刑书圣制》为《刑书要制》,变“严刑峻法”为“缓刑轻罚”,包括废除了不得人心的“天杖”。所谓天杖,就是周宣帝用来征罚公卿大臣的刑具。他每次捶人,以120杖为一单位,后来又增加到240杖,一轮下来,皮开肉绽,即使最受宠幸者,也难逃其杖。所以,群臣莫不提心吊胆,害怕天杖加身。杨坚如此,这既是笼络人心,也体现出杨坚的自有仁德。

二是除皇权。杨坚深知,要代周自立,必须解决皇室的有生力量。当时,北周宇文氏分封在外领兵的有五位藩王,杨坚以会葬的名义,将典兵在外的五王召回长安,“会葬释兵权”,巧妙地化解了来自北周皇室的威胁,初步显示了其高超的政治才能。

三是平叛乱。他清醒地认识到,许多怀有异心之人拥兵在外,必须随时做好应对准备。不久,相州总管尉迟迥首先起兵发难,随后,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也公开起兵响应,一时人心惶惶,杨坚镇定自若,谋定而后动,不到三个月时间,便彻底平定了“三总管之乱”,证明了其高超的“解乱理繁”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苦难铸辉煌。复杂多变的形势成就了杨坚,以隋代周的帝业也如箭在弦,不得不发,回报丰厚。公元581年,“模范外公”杨坚逼迫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退位,自立为皇帝,成为隋朝的开国之君,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建国历时20多年的北周政权就此灭亡,一个全新的“隋帝国”应运而生,长安也从此承载起了隋唐盛世的华章。

 

公元588年,隋文帝开皇八年,隋朝出动50万大军,由儿子晋王杨广统领,南征陈朝。第二年,大军横渡长江,势如破竹,割据江表32年(公元557年—公元589年)的陈朝战败投降,国君陈叔宝被活捉,陈国灭亡,杨坚的隋朝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辉煌成就。

隋朝灭亡南陈,结束了隋陈两朝隔江对峙南北分裂之局面;结束了自公元266年西晋灭亡以来五胡乱华造成的混乱不堪之局面;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华夏大地战乱频仍之局面。天下一统,海宴河平,老百姓终于可以从战乱的痛苦中稍事解脱,这也是隋文帝杨坚的一大功勋。

隋文帝杨坚是一位宽容大度的国君。他命令晋王杨广将已成亡国奴的陈后主陈叔宝和文武百官从健康(今江苏南京)押赴长安,并让长安百姓暂时挪出一些空宅闲屋供这群特殊的南方客人居住。望着面如死灰的陈叔宝及昔日盛气陵人的陈朝王侯将相,他心里百感交集;看到缴获的陈朝乘舆法器、天文图籍依次排列,他又充满成就感。他特意宣诏慰劳陈后主家族28人和百官200余人,接着让内史令宣诏,谴责他们君臣不能同心同德,共扶社稷不倒,导致国灭家亡;随后,隋文帝当场宣布赦宥(yòu)令,对他们既往不咎,这在古代是比较少见的。

 

南征将士得胜凯旋,隋文帝杨坚登上广阳门(隋大兴城太极宫正南门)城楼,亲自迎接凯旋将士,接着,又登上朱雀门(今西安朱雀门)大行庆赏。自朱雀门直到大兴城南门,堆满了用来赏赐的各色物资。凡是在“平陈之战”中立功的将士,都给予厚赏,一次用去了300余万段布帛,长安城刹那间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隋文帝杨坚引领帝王俭约之风尚。他虽然对百官、将士赏赐时挥金如土地,毫不吝惜,对百姓也时常轻徭减薄赋,但他自己却躬行俭约,后宫所服衣裙一洗再洗,乘舆供御之物不破不换。帝后平日所食不过一肉,装饰不用金玉。于是,开皇、仁寿年间,形成了男子衣布帛、带铜铁、不尚奢侈的风尚。

隋文帝杨坚树立帝王勤劳之典范。他终身勤于政事,每日坐朝至太阳偏西,孜孜不倦;每事皆亲自决断,劳形苦神。他在位期间,隋朝人庶殷实,家给富足,帑(tǎng)藏充盈,民富国强,“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史称“开皇之治”。

公元592年,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财政部门报告说,中外仓库盈积皆满,隋文帝很吃惊地说:“朕既薄赋于民,又屡屡大加赐用,何以如此呢?”得到的答复是:“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只不过数百万段,无损国家财力。”既然这样,便另建了左藏院,大盖仓廪(lǐn)以储多余物资粮食,同时下令大规模减免租赋。

当时,为了向京师长安运输物资,隋文帝命令宇文恺主持开凿漕渠。引渭水,经过大兴城北,向东直达潼关,漕运400余里,关内赖之而安者几十年。诸州调物,河南(黄河以南)自潼关,河北(黄河以北)自蒲坂(今山西永济),达于京师长安,昼夜络绎不绝。每年要用几个月时间才能运完,可见物质之丰富,有力地保障了京城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隋朝在短暂的时间内即达到如此繁荣昌盛的程度,与隋文帝的内怀仁德,外行俭约,文治武功,励精图治分不开。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曾问大臣萧瑀(yǔ):“你认为隋文帝杨坚是一位什么样的国君?”萧瑀不假思索地回答:“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称得上是一位英明君主。”

 

李“唐”之江山来自杨“隋”之旧朝,那可是经过残酷拼杀后才实现朝代转换的,李世民和杨坚是互为敌人。李世民提起杨坚,就象今天提起蒋介石和国民党反运派一样。能让敌人佩服称赞的隋文帝杨坚,其人格和历史魅力肯定是不同寻常。难怪在外国人看来,隋文帝杨坚可以与孔子、老子相提并论呢!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