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三百一拾:一代名相寇准,为北宋江山不顾身家的“陕西楞娃”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北宋名相寇准,华州下邽(guī)人,就是今天陕西渭南人。北宋时,华州属永兴军路,府治在京兆府,即今天的长安。寇准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扶养长大。少时聪明好学,通晓“春秋三传”等典籍。“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是解释孔子《春秋》的三部著作。

公元980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寇准为官刚直,敢犯颜直谏。一次上殿奏事,由于言语过于坦率,激怒了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定下规矩,“不能杀文人”。宋太宗不想惹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陕西楞娃”,便站起身来,准备回内宫。

谁知寇准竟然上前扯住赵光义的衣角,请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赵光义十分欣赏寇准,道:“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徵也。”皇帝虽然首肯,但寇准刚正不阿的从政性格,得罪了不少朝中权贵。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十月,寇准受诬,被贬知青州(今山东青州)。

没有寇准在身边,宋太宗反而闷闷不乐,经常询问近臣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次年九月,宋太宗赵光义便将寇准召回了京师,拜为参知政事,并称赞寇准“临朝明敏”。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太子)。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宋太宗贬到了岭南,从此朝野内外无人再敢议论此事。

 

寇准从青州还朝后,入见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居然主动问起寇准应立谁为太子。寇成竹在胸,却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道:“陛下为天下选择国君,不可与后妃、太监商量,也不可与近臣谋划。应由陛下亲自决断,选出众望所归者为太子。”

宋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轻声问道:“襄王如何?”襄王赵恒,即宋太宗的第三子,深得宋太宗喜欢,从小养在宫中。寇准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那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立襄王赵恒为太子。

立储之后,宋太宗携太子出宫拜谒祖庙。返回途中,京城百姓拥挤在道路两旁,争看这一盛况,并欢喜地议论道:“太子真社稷之主也!”宋太宗听闻此语很不高兴,问寇准道:“四海之心归太子,将朕置于何处?”

寇准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寇准的话很高明,他没有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夸奖宋太宗有气度、有眼光、有担当,以满足宋太宗“求名”的“大私欲”,来冲淡嫉妒的“小私欲”。宋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

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赵光义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雍熙北伐”失败。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宋真宗赵恒即位后,辽军骑兵频繁骚扰边境。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边境告急文书频传,报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

宋廷上下面对强敌压境,束手无策。六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准为相,说:“寇准忠心为国,眼下敌人侵犯,只有寇准能御敌保国。”八月,寇准被任命为平章事,与毕士安同为宰相。

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军队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附近。消息传到开封,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宋真宗本无心抗敌,此时更加惶恐不安,便询问寇准的意见。

寇准明知迁都之议是由王、陈二人提出,且有一批苟且大臣附和,但他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对宋真宗说:“不知谁给陛下出此迁都之策?罪可斩也!”并进一步提出:“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自当远遁!”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这是“陕西楞娃”尽忠报国的关键时刻了。

寇准坚决的抵抗信念,使得宋真宗打消了迁都的念头,不仅如此,宋真宗在寇准的督促下,居然还真的到达了澶州。让宋真宗从想逃跑到来迎敌,这是倒转了乾坤。此时,辽军已抵达澶州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

寇准为了鼓舞宋军士气,力请宋真宗渡河,宋真宗犹豫不决。寇准遂与高琼联手请谏,不待宋真宗作出反应,即命卫士将宋真宗的车驾转向北行。当宋真宗登上北城门楼,张开黄龙旗时,城下军民欢呼雀跃,宋军士气倍增。

宋真宗象征性地在北城巡视后,又回到了南城行宫。寇准则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其间,宋真宗内心不安,多次派人探察寇准的举动。寇准镇定自若,每晚都与僚属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喧哗达旦。寇准的淡定,令宋真宗不再恐慌。

当宋真宗一行前往澶州途中时,辽军先锋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杀,辽军士气大挫。孤军深入,战事不利,辽国便有了议和之意。宋真宗本来就软弱,本就急于议和。于是,宋真宗遣大臣曹利用前往辽军议岁币,并授意“百万以下皆可许也”。

寇准虽决定不了辽宋是否议和,但可影响如何议和。他私下里对曹利用说:“所许毋过30万;过30万,我杀你!”最后,宋辽果以30万达成和议。和议签于澶州,澶州古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大体上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澶渊之盟”以后,宋真宗对寇准更加倚重,引发了兵部侍郎王钦若的强烈嫉妒。一日,王钦若向宋真宗进谗言说:“澶渊之役,寇准是以陛下为孤注!”意思是根本没有考虑宋真宗的安危。宋真宗听后不悦,开始逐渐疏远寇准。

公元1006年,宋真宗景德三年,46岁的寇准罢相,任陕州(今河南陕县)知县,按今天的官员斤斤计较的级别论来看,连降了五级。后来一贬再贬,最后贬至雷州(今广东雷州)。公元1023年,宋仁宗天圣元年,即宋真宗死后的第二年,寇准卒于贬所,终年63岁。

宋仁宗赵祯赵祯恩准其归葬。寇准陪葬宋陵,今郑州巩义北宋皇陵区内有寇准墓。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宋仁宗又下诏恢复寇准官爵,追赠中书令、莱国公。这相当于现代的“平反”,在古代,“平反”的意义很大,不仅本人恢复了名誉,而且子孙可以享受相应的荫薜,可谓是有名有实的政策。

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宋仁宗又诏命翰林学士孙抃(biàn)为寇准撰神道碑,即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宋仁宗亲题“旌忠”二字为碑额,立于墓前。“旌忠”,意思是寇准乃忠君爱国的旗帜,这在当时,算是最大的尊容了!

寇准19岁中进士入仕,44岁拜相,46岁罢相被贬,一直从中原的陕州贬到岭南的雷州,最终在63岁时死于贬所,“抛物线”一样的人生轨迹,体现着这位“陕西楞娃”刚正不阿的性格和与此性格相连的坎坷命运。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