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三百二拾八:元亡明兴,秦王封陕,长安从安西到西安的变迁历程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1206年,在中国北方,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帝国后,便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即今天北京),称大都。元朝将金朝对古长安的称谓“京兆府”改为“安西路”,封安西王。

公元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蒙古族是一个战斗的民族,元朝建立后,继续征战,但战力却大打折扣,在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

 

对外战争失利,对内政治混乱。元朝享国98年时间,先后换了11位皇帝,平均9年就换一位皇帝,特别是元朝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公元1312年,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即位,当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作为陕西的府治所在地。

元朝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天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第二年,即公元1369年,明朝大将徐达攻战奉元路,朱元璋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有“安定西部”之意。

明朝建立后,立即组织北伐,从应天府出发,攻占顺天府(北京),驱逐了元廷的蒙古族统治者,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公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首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大蒙古帝国,勉强维护了196年,便烟消云散,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忧患于功臣在内而皇族孱(chán)弱,为保朱家王朝长治久安,建国伊始,朱元璋便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分封诸王”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将皇室子孙分封出去,控驭各地,对外保卫边疆,对内辅助中央。

江山是大家打下来的,封王却只有朱家子孙,朱玩璋多少有点心虚,于是对众大臣说:“分封皇室,不是我有私心,这也是遵照古代先王制度,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群臣自然不敢反对,反而违心地逢迎道:“分封诸皇子为王,保卫江山社稷,代表了祖宗和天下百姓的意愿啊!”

朱元璋巧妙地利用封建礼教和皇权思想,把大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堂而皇之地收归“老朱家”所有,而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们竟然一声都不敢吱,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的悲哀!这种“公器私有,匹夫禁声”的封建集权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某些人的意识和行为中。

公元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十王”:九位皇子,一位皇孙。此后,先后又有15位皇子受封。朱元璋共有26子,除长子朱标封皇太子、幼子朱楠早夭外,其余诸皇子及从孙先后被封为藩王,共封了25个王就藩各地,直接瓜分了明朝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成果。

陕西在元代地位特殊,曾是忽必烈试验“汉法”,实现“以汉人治汉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区,不仅政治地位高,而且经济繁荣,人民富足。到了明代,陕西及府治西安成为封王建藩的主要地区之一。公元1378年,明太祖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shuǎng)秦王,藩府建于西安(即古长安,今天陕西西安)。

秦王在明代藩王中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第一代秦王朱樉是朱元璋的嫡出次子,在诸王中排行最高(长子朱标为太子,不在诸王序列),建藩也最早。朱元璋任其为宗人令,即中央管理宗室机构的最高长官,足见其地位之特殊。

第二是因为朱樉的封地陕西,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明初,北逃的蒙古贵族在这一带活动频繁,对西北地区构成严重威胁。元朝的残余势力盘据在宁夏,对三秦地区虎视眈眈。革命尚未成功,皇族仍需努力。秦王负责镇守陕西、廓清西北之重任,封一个能力差一点的王爷,镇不住西北的场子。

第三是因为拥有丰富的人力、土地、财产。人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地处明蒙边境,秦王府掌握着较多的兵力,秦王是最有权势的“塞王”之一;二是元朝时期,陕西是“经济特区”,关中人口的恢复也较快。所在,秦王当时拥有的土地田产数量相当惊人。据史书记载,到明神宗万历的间,在全国诸王府中,秦王的富有程度仅次于四川的蜀王府。

很可惜的是,朱元璋虽然委重任于秦王朱樉,并寄予厚望,但朱樉却辜负了“老爹+皇帝”的信任。他不思建功立业,反而骄横不法,生活奢靡腐化。例如,朱樉派遣陈婆和吴泰去苏杭等地,为他购买如画上一样好看的美女。陈、吴二人买不到,朱樉竟残忍地剜去了吴泰的膝盖,打死了陈婆。

 

这仅是朱樉残暴的一例,对象也只是自己的奴才。更为过份的是,他还经常凌辱地方官员、霸占田产、强占民女,甚至欺行霸市,身为藩王,无恶不作,竟然下作到了连地痞流氓都忘尘莫及的程度和地步。刚刚开国,百废待兴,民心仰给皇恩,朱樉却公然如此踢腾“老朱家”的江山,“老朱同志”痛心疾首,无法接受。

 

“老朱同志”朱元璋闻知朱樉的劣迹之后,采取了三项措施,以期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一是占据舆论主动。亲自撰写《记非录》,毫不留情地将朱樉的37项恶行予以“全国通报”。二是采取强制措施措施。公元1391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还把朱樉召回京师(今江苏南京)看管了起来。

三是派遣太子西巡。为了将朱樉的所作所为调查清楚,同时了解关陕地区的民情和边防情况,更主要的是堵住天下攸攸之口,特别是与自己出生入死的难兄难弟之口,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三秦,可谓是做足了文章,演足了对外戏码。当然,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子西巡西安,是为了考察明朝迁都西安之事,这是另外一个主题。

但事实上,太子朱标与秦王朱樉是一母同胞,而且这江山本来就是“老朱家”的,在他们看来,朱樉败一败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太子回朝后就为朱樉求情,而朱元璋也来个就坡下驴,消除了对朱樉的不满和怨气,“老朱家”依然皆大欢喜,但三秦大地上受尽苦难冤屈的苍生却伸冤无门。

明朝开国,朱元璋对待臣子相当严厉。官员有贪腐者,会抽筋扒皮,再填上干草,做成“皮草人”,以儆效尤。但对自己的子女,却可以如此轻描淡写。制度如此,所以,从朱樉开始,此后各代秦王以及其他藩王的品行,也就可想而知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个道理,一直被这些统治者选择性忽视。

公元1399年到1402年,燕王朱棣(dì)发运“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wén)手中抢得皇位,把都城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迁往顺天府(今北京市)。完成这一切后,朱棣怕其他藩王学自己起兵造反,便不允许藩王有所作为,从而造成明朝的这些王爷更加不思进取。他们饱食终日,唯以多生子女、多领庄田岁禄为能事,成了明朝百姓必须奉养的“硕鼠”。

到明末时,处在西安的秦王府,宗室人数已经上万,所需要庄田、禄米数量成为天文数字,普通老百姓节衣缩食,也养不起这些锦衣玉食的“硕鼠”。公元164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西安,懦弱的第十代秦王朱存枢投降,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朝,定都西安,秦王府成了李闯王的皇宫。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明思宗崇祯在景山的煤山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明朝及其之后到今天的650年,有了“西安”,不见“长安”,西安代替长安之名,一直沿用了下来,直到今天。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