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到创始人自爆13亿资金遭挪用背后:贾跃亭和乐视能否熬过“融资”寒冬?

 娱乐独角兽 2020-10-14

昨天,易到创始人周航公开喊话乐视和贾跃亭,希望对方正视易到资金问题,并指出乐视曾挪用易到日常运营资金高达13亿元。晚间,乐视方面发声,斥责周航“诽谤”,并直言“这就是现代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暗讽其过河拆桥。这一幕在媒体看来,不仅是易到自乐视控股后面临的最大危机,同时也极有可能成为压垮乐视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此之前,乐视负面消息已然过盛,包括管理层离职、拖欠员工薪资、大规模裁员卖地、停止收购Vizio、痛失亚冠版权等,时刻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而此时,面对周航指责,乐视紧急发表声明,主动披露13亿元的去向,以证清白。表示确实曾以易到为标的、以乐视大厦为抵押,向银行贷款14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易到,13亿元留给了乐视“生态汽车”。

然而,此番自证却有些得不偿失的意味,从而让媒体牵出了乐视网自上市以来,无所不用其极的融资手段。据第一财经报道,截止至去年11月份,乐视整体融资规模或已达到800亿人民币。而乐视的股价也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两年内蒸发了一半的估值,一直被誉为“企业家中的劳模”的贾跃亭,能否熬过这一次冬天?

复盘易到事件始末:一个理想者和“提款机”

2010年5月,易到用车面世。彼时,周航对这个网约车平台的定位还是:提供一种“人文关怀”式的服务。知名媒体人骆轶航评论他,“太老派优雅了”。在那篇《从理想国到提款机》的稿件中,周航被形容成一个年近40还一身“少年气”的互联网人,企图把商务用车和豪华车服务互联网化,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人。

2013年,易到的发展迎来小高峰,彼时周航正依托自己对用户体验的敏感打造着一个“贵族化”产品。然而好景不长,滴滴和快相继开启了“快车”业务,将商务车市场平民化,并分别迎来腾讯和阿里的投资,获得网络支付的通道。用干烧钱不赚钱的军备竞赛快速蚕食了易到的市场份额。不久后,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彼时的易到已然火烧眉毛。

于是周航迎来了他当时的救命稻草,乐视和贾跃亭。2015年10月,乐视汽车战略投资易到用车获得该公司的70%股权,成为实际控股股东。

骆轶航这样形容二者的结合,“一个真正喜欢仰望星空的人,遇到了另一个假装喜欢仰望星空的人,他的‘理想国’便成了他的提款机。”如果不是积重难返的财务危机,贾跃亭肯定能感召更多人,“他和他的乐视确实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但二者之间不同的是,一个是商人,一个是仰望星空的人。

“对周航来说,他那个交通出行的理想国可能有点天真,像个梦,但至少他想一点点地把它付诸事实。而对贾跃亭来说,他的‘超级汽车生态’梦想就是一张圈钱的大饼,它其实不是梦,姓贾的很清醒,一切都是抬高股价,做金融杠杆和吸收资金的工具。”

2016年6月,乐视凭借224天“充100返100”的补贴大战日完成订单数突破100万,虽然表面上缩小了与同期竞品的差距,但疯狂烧钱模式却为易到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财源很快耗尽,易到开始实行“现金充值”赠送乐视会员和手机电视等乐视硬件产品,乐视把乘客的车费和司机的佣金拿来替乐视的产品去库存,钱被抽走了。司机提不出钱来,乘客也兑不了现。此时周航已失去了对易到的实际控制权。

回顾乐视融资历史,综合规模或超800亿?

作为进入资本市场不久的公司,乐视网在2010年上市以后到2014年上半年资本运作相对较少,只进行过一次总额约为15亿元的定增,股权质押是为其筹集资金的主要手段。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从2011年7月到2015年10月,贾跃亭、贾跃芳先后进行了多达32次股权质押,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而且绝大多数时间质押比例都居高不下。

进入2015年之后,乐视的股权质押渐渐减少。公告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底,贾跃亭只进行了两次股权质押。截至2016年9月底,包括贾跃亭在内,乐视网的前十大股东中,有三名进行了股权质押,其中贾跃亭质押5.71亿股,约占其所持股份的83.6%。作为整个乐视融资的纽带,贾跃亭质押乐视网股份所获资金的最终流向,至今仍然扑朔迷离。

此外,作为唯一的资本平台,乐视网的股权质押一直充当着乐视非上市业务板块的融资主角,上市后先后完成了两次再融资。2013年9月,乐视网通过发行股份和现金支付的方式募资15亿。2015年8月,乐视网向不超过五名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亿股,募集资金共计47.9亿元。

由于缺乏完整的信息披露,乐视网、乐视非上市板块,究竟完成了多大规模的融资,外界无从知晓。但从已知的信息来看,整个乐视的累计融资规模颇为惊人。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自2010年以来,乐视上市平台已经完成361亿以上的累计融资规模。如果加上尚未完成的118亿元的定增,乐视网及其子公司融资金额可能接近500亿元。

而子生态各个板块的融资,规模同样极为惊人。按照乐视自身的说法,乐视体育两次融资额为88亿元,乐视电视为4.3亿元,乐视汽车、乐视手机合计1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共计约为200亿元。综合上述数据来看,乐视融资或已超过800亿元。

上游挤占供应商、下游挤占消费者,揭秘乐视花样“融资术”?

无论是乐视网,还是整个乐视,随着资金饥渴的加剧,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融资手段越发花样繁多起来。据知名媒体人秋源俊二披露,乐视手机曾通过挤占供应商的资金,将账期一拖再拖,从而变相获得无息资金。但乐视手机本身却并不具备强大的挤占能力,埋下的弊病也迟早显现。

此外,挤占下游消费者的资金也成为乐视解决燃眉之急的又一举措。通过预期消费,即充值活动、会员费用;以及期货,如乐视的超级汽车等两种手段获得续命资金。然而前者很容易出现易到司机讨薪、乘客无法退款等情况。至于乐视超级汽车,却一直是个传说。

而乐视下属的子公司,也还多次通过股权融资。2013年4月,乐视网控股的乐视致新,也进行了股权融资,其中来自外部投资者的投资超过1.3亿元。 2016年3月,乐视云计算与大数据公司完成10亿元股权融资。融资完成后,乐视网持有乐视云的比例由之前的60%下降至50%,重庆市产业基金持股比例为16.67%。

此外,乐视更开始直接运作股权基金。乐视网公告显示,2014年4月, 乐视网联合乐视控股,共同发起成立投资并购的领势投并基金,乐视网、乐视控股分别出资1000万元、9000万元,当时预计基金规模为5亿~10亿元。

另外,从小贷公司到保险,再到互联网金融理财,乐视正在更为直接地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有媒体报道,乐视金融第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已于今年春节期间悄然上线,仅面向员工内部销售。

然而,不管如何融资,也不管如何发展,企业终究需要一个产生现金流的机器,没有这个,泡沫破裂是迟早的问题。而融资其实只是一种用空间换发展时间的手段而已。

贾跃亭和乐视,看来遇到了现金流的大麻烦。加上易到周航这一次的爆料,恐怕乐视以后融资之路都不会太顺利。不管如何,贾跃亭还是中国企业家最富有开创精神的一位,乐视“帝国”的崩塌,恐怕对谁来说都不会是一件好事。

祝福乐视,能熬过这一次冬天,看到春天的来临。

(参考:第一财经:《贾跃亭称“融资能力不强”:乐视却悄悄圈了800亿》、骆轶航:《从理想国到提款机》)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