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4场导演见面会、80:1入选,《奇葩大会2》企图重新定义“奇葩”?

 娱乐独角兽 2020-10-14


往年作为《奇葩说》的“前菜”,今年成了“奇葩”系列综艺当中的“主食”。

截止至发稿前,综艺《奇葩大会》上线6期,热度不减。但在网友的反馈中,我们听到了一些两极化的声音,有人觉得《奇葩大会》第二季摒弃了“又奇葩又会辩论”的双重标准,变得更加“纯粹”了;也有人觉得《奇葩大会》第二季“平庸”了不少,“那些大力叫嚣着自己特别的人往往并不够特别”。

争议之下,该如何定义新一季的《奇葩大会》?娱乐独角兽对《奇葩大会》制片人丁琪、李梦颖进行了独家专访。

《奇葩大会》不再是《奇葩说》的出口

“这一季的《奇葩大会》不再是《奇葩说》的出口。”

在制片人丁琪看来,尽管两档综艺一脉相承,但核心目的却大相径庭,“《奇葩大会》是以人为本,记录不同人的人生状态,而《奇葩说》是以观点为本,呈现人不同的思维和角度。”

在奇葩系列早期综艺当中,有一档名为《奇葩来了》的先导节目,其设立的“动机”就是为《奇葩说》选人,《奇葩来了》的基础上推出了《奇葩大会》,因此后者在第一季节目当中仍然承担着“选人”的功能。如果说《奇葩大会》第一季还是一次边界模糊的“试水”,那《奇葩大会》第二季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纯粹分享”。

观察两季“投票模式”的变化就能发现,由一开始的“导师投票制”转变成了如今的“观众投票制”,丁琪告诉娱乐独角兽,“做出这样变化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再以‘挑选辩论人才’为目的,而是看他故事所带来的能量密度能否打动大家。”当被问及《奇葩大会》第二季的“特别人类”能有多少进入《奇葩说》时,丁琪表示,这一季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联性的赛制。

“是否有辩论潜质”不再是硬性的考量,《奇葩大会》第二季的标准看起来更加开放,但实际挑选的过程却异常艰难。据制片人李梦颖透露,这一季《奇葩大会》共举办了64场导演会,历时4个月,面试了8000位分享者,最后仅保留了100人。尽管因为标准改变的原因,报名数字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去年收到了差不多一万多份报名表吧”,但节目组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

 (刘拓)

 (吴悠)

原因在于,“有些人觉得自己口才特别好,可以在导演组面前高谈阔论,但却不一定能打动别人,为此我们也做出了很多取舍。”李梦颖介绍,能在《奇葩大会》上亮相的分享者,都一定用他故事所传递出来的生命密度切实打动过导演组。“真实”和“勇敢”是她经常提到的关键词,比如被抓紧伊拉克监狱的考古学博士刘拓,战胜失败恐惧的街球王吴悠......

按照这个标准再来看登上《奇葩大会》的所有分享者,也有受到质疑的,当中就包括第一季里被外界贴上“蛇精男孩”标签的刘梓晨。“尽管当时网上对他的争议声音非常大,但我们在接触刘梓晨的时候,发现他有自己相信的东西,而这个个体又是那么的真实,因此他就具有讨论的空间和价值。”

事实也证明,节目出来以后,网络上对待刘梓晨的声音不再一边倒,“你要知道,刻板地骂这个事情,一定是一个很键盘、很不对的事情,但是节目播出之后,大家更多的是去关注、讨论这个事情,包括理解的也好,不理解的也好,但至少开始去思考。相比一味地口诛笔伐,有更多不一样的声音出来。”在丁琪看来,这才是《奇葩大会》的价值所在。

“特别人类”标准:

不在乎、不自知和不甘心

然而,对于一档综艺节目而言,争议少了又会被观众质疑“不够特别”。那些抱着“总想来《奇葩大会》看点不一样”心理的人,面对平淡、温情的故事反而会因为落差产生质疑。那在《奇葩大会》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特别人类”?作为《奇葩大会》的常驻导师,蔡康永曾简单提到过三个词:不在乎、不自知和不甘心。

“不在乎,就是不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和干扰,愿意为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往无前,因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不在乎外界声音;不自知,一个真正特别的人,他往往并不会觉得自己特别,认识处于一个不自知的状态,将所有的精力投入、专著在他所做的事情上;不甘心,是他们敢为自己的真心和在乎的事情去争取,不被所处环境所平庸化。”

 (方浩然)

就像是登上《奇葩大会》舞台的方浩然,他本身既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这样一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人,又是一个年轻的90后,身上两种标签形成的强烈反差感,让他率先吸引了导演组的注意。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分享了自己学口技的故事,包括曾经站在树下,模仿生病的乌鸦鸣叫,没想到竟然真的吸引了一只乌鸦前来,自豪感油然而生。

小小年纪,对匠人精神的坚守,对口技这门技艺的信念感,才是他成为《奇葩大会》分享者的决定性原因。也许有很多人只看到他精湛的技艺,并没有对他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奇葩大会》的初衷没有改变。正如丁琪所说,“《奇葩大会》中的奇葩只是入口,目的是找寻那些有不同想法、不同经历的人,去记录他们的精彩人生。”

而节目中设置的导师席位,就如同分享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通过准确、温暖的提问,为观众挖掘出分享者是背后,更真实动人的细节。在这一季《奇葩大会》的舞台上,节目组在“马晓康”组合的基础之上,又请来了赵又廷。对比第一季《奇葩大会》当中,何炅作为主持人带给人的熨帖感,有人会担心赵又廷适应不了《奇葩大会》的节奏。

 (赵又廷)

“何炅老师是个天平,有他在,会激发出马晓康这个固定组合跟以往很多不一样的状态和化学反应,而赵又廷是一个暖男。他凭借自身作为演员的细腻的部分,碰触到了很多分享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大概一两句话就能直接戳到对方,内心深处,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哭起来。而‘马晓康’这个组合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默契,各自都承担不同着的气场,赵又廷的加入,又变成了四个有趣气场的碰撞。”

认识《奇葩大会》:

一个安放故事的舞台、一个树洞、一个监督所

虽然《奇葩说》与《奇葩大会》的核心目的不同,但其背后所呈现的核心价值观其实都一样,都强调“包容”。我们见过太多人登上这两个舞台,有人在这里安放自己的故事,有人把这里当成是一个监督所,有人站在这里对全世界“喊话”,他们在这里交付自己珍贵的东西。正是因为“包容”,才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归属感。

不同的地方是,《奇葩说》采取的是“观点交锋”的节目形式,观众在辩论“一来一回”的互怼中进行自我拉扯,这不是一个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更像是为观众打开了重新认识世界的契机。而《奇葩大会》虽然没有爆炸式的能量密度,但“娓娓道来”的形式却更容易打动人心,能让观众在平淡生活中也能发现这么多真实勇敢的灵魂。

两个节目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形成互补,滋养着在这个世界孑孑而行的个体。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