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地球》一星差评与豆瓣“一星运动”: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娱乐独角兽 2020-10-14

在豆瓣上进行各种情绪化表达为《流浪地球》打一星与去安卓、苹果软件商店报复性评价为豆瓣打一星,哪一个更正确?——不要成为他们中的任何一类人。

今年春节档围绕着头部电影《流浪地球》与社区平台豆瓣掀起了一场“一星运动”。运动的发起点首先在豆瓣,大年初一《流浪地球》上映,电影口碑迅速发酵,豆瓣电影评分一度达到8.4,“国产硬核科幻”“科幻片的良心”“中国科幻拓荒之作”等赞誉如雪花般飞来,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流浪地球》评分从8.4分下滑至7.9分,几张情绪化豆瓣一星截图在网络广泛传播,“中国科幻电影不容易,一星鼓励一下”“有吴京的一律一星”“这个电影8.4分,良心不会痛吗”等煽动言论在《流浪地球》电影粉丝群体中引起风暴。


粉丝们探寻着事情的真相,逐渐发现《流浪地球》豆瓣热门评论前两条都是一星评价,与其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风声截然相反。然而“一星恶评”不是最恶劣的,最恶劣的是从热门五星评价改成一星差评,仿佛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骗取点赞、获得热评位置,最终拉低电影口碑的阴谋。随后豆瓣再次爆出收钱差评,五星改一星的恶劣事件。一星评论账号成了众矢之的,要么被指摘为“黑子水军”,要么被盖上“崇洋媚外的杠精”“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帽子,而豆瓣是一切的原罪。

群情汹涌,一星差评引起电影评分下跌,更仿佛折损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自尊与未来,一个秉持着自我正义,应激涌动的群体冲去了各大系统软件商店给豆瓣一星评价,“垃圾软件,打一星,平衡一下”,几天之内部分手机软件商店评分下跌至1.5分。

(图片来自网络)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从一部电影的口碑舆论,演化至电影行业的水军问题,最后上升到了豆瓣平台是否还有公信力的问题。而事件发酵过程中,各方媒体、平台KOL言论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舆论中交织的两个群体,给《流浪地球》恶意一星的人,给豆瓣报复一星的人,都曾觉得自己是屠龙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

《流浪地球》的拥趸与两种豆瓣一星用户

网络里舆论涌动,但现实里《流浪地球》粉丝与豆瓣之间的“一星大战”并没有对《流浪地球》本身产生实质性影响。截至写稿时间,《流浪地球》累计票房超过31亿,单日票房占比超过52%,猫眼、淘票票两大票务平台对其评分都超过了9.0,猫眼预测其总票房将达52.21亿。显然,在大众眼中这是一部优质的国产电影,故事情节与特效设计都满足了群众的观影需求,春节档上映除了票价上涨,其他一切都很满意。

但打开豆瓣,《流浪地球》热门短评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条一星评分,这两条评论最高点赞数超过5.7万,这种一星评价与此前未看片先打分或个人情绪化宣泄式的恶意一星并不相同,两条评论个人审美感受依旧明显,但并不是无意义的情绪宣泄,占据热门位置的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评价获得站内部分用户的认可。而这两条评论并未经过修改,来自豆瓣用户的真实反馈。

事件中,真正在热门短评区将四星评价改为一星评价的豆瓣用户ID为“掉线”,他被视为这场风暴掀起的“始作俑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解释,“豆瓣热门首页中一星的这两三个人,就是我的朋友,并且我知道他们的一星,都是处于自己的那种本意,审美上的评分。”

这一定程度显示出豆瓣用户与普通大众之间审美取向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事件爆发的起源。驱使“掉线”修改评分的原因是,由于电影口碑舆论发酵,豆瓣一星评分与电影粉丝审美上的分裂,让大量的人开始辱骂豆瓣《流浪地球》的一星群体。

“我觉得你可以去抨击他们的审美,但是你去抨击他们打一星的权利,我觉得非常不合理,所以我就把我的评分改成一星。”

而修改评分的过程中又引发了另一个风波,网友反映,点赞的四五星长评,被换成一星之后,赞无法取消。豆瓣的评分机制中获得点赞数越高的短评越有可能出现在热门首页,这意味着通过好评得到的首页位置,换成差评之后一样根据此前的排序放在热门评论区。“掉线”的四星评论拥有了2万的点赞数,改成一星之后点赞依旧有效,评论高居不下,粉丝们在这种漏洞中感受到了豆瓣平台的不完善,收钱改评分的截图开始疯传,事件再度发酵,矛头直指豆瓣的评分机制,而“掉线”最终删除了评论。

2月12日豆瓣作为发酵地,对“五星改一星”事件进行了回应。豆瓣在微博中表示,“评分大幅修改属于非正常评分,不会计入总分。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豆瓣也在紧急优化产品功能,修改评分后,修改前的“有用”(点赞)数据将被清零。”

随后豆瓣电影也进一步作出回应,声明并不存在传言中“高赞好评被收买改为差评”的情况,热门评论中修改评分的行为也仅有4位,并称被举报的涉嫌收买用户修改评分的账号为恶作剧。

这与公众预想中的有组织、有预谋的修改评分以此牟利的阴谋计划有些许出入。“掉线”说,“其实从头到尾就我一个人做了而已(修改评分),被各种没有根据的截图推测一步步引导成这样,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整个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三种角色,豆瓣宣泄性的一星群体与根据个人审美给出一星评价的群体,《流浪地球》的各方激进拥趸。这三者在豆瓣上引发了一场舆论战,谁也没有怀揣绝对的真理,但是豆瓣成为那座遭遇战火的城市。

豆瓣评分与电影“碰瓷”,

为什么总是豆瓣?

这并不是豆瓣第一次陷入舆论风波,2018年《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因为电影评分过低,将豆瓣告上公堂,成为电影行业的“年度迷之操作”之一,这之外豆瓣还因为各类原因被爱奇艺、李易峰送上被告席,有豆瓣评分引起的电影口水战更是屡见不鲜。

这就让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总是豆瓣?答案并不复杂。放眼国内电影市场,建立起大众评分认知的平台并不多。猫眼与淘票票因为网络售票迅速建立了评分体系,这两套评分体系内,购票之后才有评分资格,往往被认为更接近大众市场审美,而平台与电影片方或多或少有出品发行、宣发营销等方面的合作,缺乏独立性与专业性。

豆瓣则因为其细分化的社区内容与平台垂直性,从最初小众的“文艺青年精神角落”逐步发展成一个具备认知度与公信力的文化社区。变现上的迟缓,让豆瓣保持了相对的独立,资本的手尚未完全操控这块领土,这种基准下,豆瓣电影评分成为国内电影口碑的衡量标准之一。

年轻群体习惯性在豆瓣上标记想看的电影,观影前在豆瓣完成“扫雷”,做一番功课,观影后在豆瓣进行打分。随着豆瓣用户基数增加,平台不仅仅是小部分人的乌托邦,而开始大众化,内容板块与社区小组更加丰富,但豆瓣评分仍旧与大众审美存在割裂,电影评分则坚定的代表者一部分电影爱好者、资深影迷、影评人的声音。而这部分人并不容易被取悦,但这部分声音,往往对电影口碑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相对于其他平台,豆瓣电影评分总显得更加冷静。猫眼数据显示,2018年票房前十名电影中,《红海行动》《西虹市首富》《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四部电影猫眼评分均超过9.0,而豆瓣中这四部电影只有《我不是药神》维持了9.0的评分,其他三部均存在一定距离。这时,豆瓣评分似乎起着一点“照妖镜”的作用,大众狂欢,豆瓣依旧保持着清高的模样。

《流浪地球》引起的“一星运动”,一方面显现出了豆瓣评分对目前电影市场与观影群体的影响,一方面也显示出了豆瓣清高的副作用。为什么总是豆瓣引骂战,因为豆瓣是被年轻群体认可的、具备公信力的电影评分平台,同时存在漏洞。

先后有不少电影出现过豆瓣刷分新闻,试图通过水军刷分拉高豆瓣评分达到口碑宣传的目的,每逢电影市场的大档期,豆瓣水军吆喝刷分的截图就会在各大媒体社交平台转发一阵,虽然豆瓣一再回应平台存在反刷机制,刷分并不实际,但关于豆瓣水军的质疑没有完全消解。

另一方面,豆瓣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多元并存,必然出现不同的声音,不一样的衡量标准,不一样的参照体系,而当这些不同发生碰撞,各类非理性的、煽动性的言论、无意义挑衅出现并升级为风暴时,豆瓣就成了受灾区。但这也是每个社区平台都面临的困境。

“一星运动”会对豆瓣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不得而知,或许核心用户依旧呆在这里标记电影,但豆瓣已然意识到平台打分机制上的漏洞,而《流浪地球》也会在风波平息后回归到一个正常数值,观众则知晓,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审美打分的权利,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拒绝无意义的煽动言论。恶龙本身是以英雄的身份前行,直到他忘记自己,长出了鳞片与触角。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