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树莹访谈:用诗的本性撑起我们共同的天空

 置身于宁静 2020-10-14

作者:卢圣虎 策划/访谈  

  2018年07月16日 17:25  

今日大冶 

原题:《今日大冶》报“诗人在吾乡”系列五:用诗的本性撑起我们共同的天空——诗人曹树莹访谈实录


“大冶是我出发的故乡”

《今日大冶》:谈谈您与大冶有关的成长经历。

曹树莹:大冶是生我养我的父母之邦,我人生的摇篮,出发的故乡。我的家在黄荆山南,一个名叫曹家湾的地方。那儿四面环山,绿树成荫,不走到村前,你看不到村子的一砖一瓦。我在汪仁读完小学,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大冶一中。适逢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只得到湖山中学就读。那时候因为要停课闹革命,书就读得不伦不类,常常回家在生产队里撑工分。读完初中,就直接到了湖山高中。少年的我总是沉默寡言的。到高中,思想活跃一些了,但仍然看不见自己的出路在哪里。1972年冬季征兵,我的体检全部合格。因为父母亲是普通农民,况且为人正直,大队硬是不让我走。后经学校老师与接兵干部介绍,我才被接兵干部带走。我们湖山高中首届高中毕业生13人光荣入伍。那是1972年11月15日。

“诗歌最终要写出的就是自己”
 

《今日大冶》:谈谈您的诗歌创作成果及经验。

曹树莹:最初我以战士诗人的面目出现,是在1977年1月2日的《人民军队报》上,一首短诗《节日的哨所》开启了我的人生诗歌之旅。1978年是我突飞猛进的一年。这一年,《甘肃日报》几乎用了整个副刊版面,发表了我的大型组诗《高台雄风》,在甘肃诗坛引起巨大反响。接着《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诗《边疆的山》引起嘱目。1980年我被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吸纳为会员。

进入80年代,西北新边塞诗在渐渐形成气候,〔领军人物是昌耀、杨牧、周涛及章德益〕并开始风靡全国。这个时期,我的诗歌审美与新边塞诗非常贴近,阳刚、冷静、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因为身在古边塞诗创作的武威及河西走廊一带,对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这些诗人的作品对强健自身的诗歌骨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个时期,我写出了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的《一百万》组诗;写出了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的《雨和雪的时空观》组诗;写出了句式跳跃,语言奔放、感情沉郁的大型组诗《泥塑》。

90年代初,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开始大范围地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既有小说的,也有诗歌的。几年下来,就有了自己所喜爱的诗人和作品。如艾略特、史蒂文斯、狄兰·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切·米沃什、帕斯捷尔纳克、埃里蒂斯、博尔赫斯、里尔克、布罗茨基、等等。这些诗人的作品色彩缤纷,斑斓多彩,风格卓越,情感优美,技艺娴熟,令人着魔。不仅仅打开了自己的视野,更在于它们具有教科书的功效。很多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情感和经验复杂而又深邃,但仍可以看到时间与拯救,这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在他们的诗中表现得是如此充分、深入,充满着困惑、疑虑和悲伤、。一个真正的诗人,是要通过自己写出那个时代的悲苦,人类社会的非文化暴力加深了人们的恐惧、疑虑与忧郁,诗人不仅是以见证人的身份,而是亲历者,力图通过语言拉住时间,拯救时间里面的自己!那么诗歌最终要写出的就是自己。自己拯救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这个时期是我诗歌创作的黄金期。1995年结集出版诗集《无岸之河》。同年,我的诗《栽一棵树》获得甘肃省优秀诗歌奖。1997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幽蓝的柔波》。

进入到新的世纪,我于2001年9月离开军队,转业回到地方。地方生活与军队生活有很大的区别,在渐渐适应的同时,诗风也随着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我在《长江文艺》发表了组诗《关于花朵、水和石头》,并获首届长江文艺“完美〔中国〕文学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诗《隐逸的火焰》,并在2015年获得湖北省第六届文学奖。

 “我喜欢充满多元倾向的诗歌”
 

《今日大冶》:谈谈您对当今诗坛的认识及个人创作风格。

曹树莹:如今诗坛如何,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名利场了,各种各样的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诗坛像一个码头,一个圈子又一个圈子?你看看那些油头粉面的人以诗的名义四处行走的人,他们拿出来的那是诗么?大多是垃圾。当然诗坛最令人粛然起敬的是那些默默的写作者,他们保持着低姿态,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良知。

我自己的创作继续保持着我的梦想。我尊敬的诗人是史蒂文斯。他是诗人中的诗人。与其他现代诗人相比,史蒂文斯更为关注想像的转换能力。他的诗丰富、深邃的内涵给阐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而多种阐释及其相互参照,一起构成他诗歌的魅力。他的诗是我写作的标杆,我力图使自己的诗让人反复去读,读出真正的意味。所以尽量保持诗歌的神秘色彩,但不故弄玄虚。认真结构好每一首诗,遵循诗歌的固有规律,贴近诗的本质。我喜欢运用象征、借代、暗示、隐喻等手法,使诗歌富有弹性,空间更开阔,充满多元倾向。尽管有的诗可能晦涩,但是有座标能够抵达诗的彼岸的。我不喜欢那种相身抖包袱式的写作,三句半顶题式的写作,那种白开水式的写作,没有门坎的写作。

“历经沧桑才可以诗意地栖居”
 

《今日大冶》:您的代表作是?请具体谈谈代表作的创作过程及艺术魅力。

曹树莹: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写出我的代表作。我稍为满意的作品是金属四部曲《隐逸的火焰》。、今年我在三亚过冬的时候,我写了一首比较满意的一首诗:

这隐藏着风暴的大海

这隐藏着风暴的大海

我爱它的坚韧它的深沉

一如我此刻从平阳归来

将崩溃的山川河谷纳入眼底

送给你一面镜子是要你尊重

海的力量在于浪的跃起   它拱起的力

粉碎掌控的枷锁   它落下是万丈深渊

王朝和江山都来不及一声叹息

我爱大海就是爱着隐匿的波澜

爱着奴隶一颗赴汤蹈火必死的心

纵然是万劫不复   海底生成的力

正从深渊穿过重重灾难升起来

之所以比较满意,是因为这首诗写出了我的愤怒和我的希望,写出了我的精神状态。透过一首诗能看到一个诗人的精神现象,这首诗就不是失败的。我最不能容忍的是,是一个诗人不能关注民族的天空!在我们历史上出现的伟大诗篇,作者无一不是具有天地境界的,如曹操的《观沧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里所展现的那种超然、旷达及淡泊,构成诗的最高境界。一个真的诗人,从来不会恐惧现实,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从来也不会退却。参透生死才可以达观,历经沧桑才可以诗意地栖居。我们不仅需要灵性的书写,还需要精神境界的提升,使精神的终极关怀对人性的深层确认。《这隐藏着风暴的大海》较好地传递了我的思想,也是我心灵的呼唤。诗歌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使我愧疚于我的过去,并警醒自己,像一只精卫鸟,在黎明呼唤真理和正义,最后在大海里贡献出自己的羽毛。

“要写就进行有意义的写作”
 

《今日大冶》:谈谈您对家乡的认识及发展思考。

曹树莹:人们渴望美好的生活。大冶有理由让人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它富饶的山川,砍了头也能栽活树的土地,勤劳勇敢朴实的乡亲……家乡的发展最终也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厚重与否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质量。作为家乡的诗人作家一定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今日大冶》:您对诗歌写作者有何寄语?

曹树莹:真正的诗歌写作其实是很痛苦的。如果真写不下去了,去干干别的也非常好。要写就进行有意义的写作。在巨大的现实面前,挺直自己的胸膛,用诗的本性撑起我们共同的天空。

(本报根据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苏丰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