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个说法靠谱吗?

 ldtsg1957 2020-10-14

每逢春秋天气变化,妈妈们总期待我们早早穿上秋裤,又希望我们尽可能的晚脱秋裤。

可有句谚语不是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吗?这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春捂秋冻”的意思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之时,不要随意的减去厚衣服,以免受寒而变生他病;而“秋冻”是指天气虽有凉爽之意,但长夏季节的暑气与湿热还未完全散去,故不要过早过多的增加衣服,否则容易生内热而见咽喉肿痛、鼻出血、头痛、腹泻等症状。

不恰当的“春捂秋冻”有哪些影响

01丨“春捂”要适度,捂错害处多

给孩子过度保暖,需要警惕“捂热综合征”!

捂热综合征多出现于1周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高发季节,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

宝宝新陈代谢非常快,产热高,因而需要不断散热,但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暂不完全,当过度保暖,闷捂时间过久,则会因为散热不足而诱发“捂热综合征”,出现高热、大汗出、惊厥、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

02丨“秋冻”也并不是人人适用

寒冷潮湿的邪气沿着下肢皮肤肌肉比较薄弱的区域向上传,使得人体肚脐以下的脏腑经络较易受到侵袭而为病。

中秋至深秋,气温几乎与初冬相似,如果仍盲目遵从“秋冻”,而不注重保暖,尤其是脚腕、腿部以及腹部的保暖,则会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长此以往,则会出现骨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女性的痛经问题。

所以,“春捂秋冻”靠不靠谱,参合的标准关键在于掌握两个“度”:

01

第一个“度”:温度

“春捂”的标准,是以15℃作为临界温度决定捂与不捂。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以逐渐减衣,但是对于儿童及老年人来说,还需捂个7-14天。

02

第二个“度”:适度

对于儿童来说,应当注重穿衣的“上薄下厚”原则,要遵循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的“三暖二凉法则”,而且增减衣服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了;

成人则要注意头足腰腹以及大关节的保暖,露脐装、露肩装、露脚踝的时尚穿法,从健康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取的。

重点来了:

哪些人不适合“春捂秋冻”?

“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那些平素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

而对于青壮年,尤其是那些体质偏于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则就不一定适合了,对于他们来说,黄金穿衣法则就是自体感觉不冷也不热。

“秋冻”一般来说,有5类人群并不适合!

1

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的人群。从入秋开始,这类人群就应当注重身体的保暖,防止关节受凉而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甚至屈伸不利的情况;

2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深秋季节,气温变化显著,这种天气的变化会使得外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尤其是老年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若血管条件不好,则会增加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这一类人群尤其避免“秋冻”!

3

体质瘦弱且消化功能差的人群,尤其注意下肢的保暖。人体肝、脾、肾经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胸腹部,联络生殖器官、胃肠道及泌尿系统,且因下肢内侧皮肤肌肉相对薄弱,故寒湿之邪容易由此上行而侵及脏腑经络。体质瘦弱且消化功能差的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较之普通人弱,故而注重保暖,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4

患有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这一类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对于气温与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加之他们气道粘膜本身的抵抗力弱,故而易于受凉而加重呼吸道症状。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对于他们来说,是防病的关键。

5

易生病的儿童,尤其是那些反复感冒、发热、腹泻的孩子。家长们切不可盲目迷信“秋冻”的理论,仍然应当以气温变化来衡量,循序加衣。

春秋保养小常识

1、春三月的保养之道:

春季,在于利用春阳的升发之气而除旧布新。外出踏青、伸展筋骨,使得阳气输布周身,这些都算效法自然而养生。

其次,养肝气,调脾气为宜。除了早睡早起,饮食要注意“省酸益甘”,多食用一些甘味的食物,比如大枣、糯米、山药、番薯、蜂蜜、胡萝卜等,可以扶助脾气;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助发散阳气的食物,比如豆芽、韭菜、茴香、豆豉、香菜等,同时减少凉性水果和冷饮的摄入。

2、秋三月的养护方式:

秋季,则是顺应自然而收敛阳气,除了注重保暖以外,养阴润燥是关键。可多食用一些譬如百合、黑芝麻、梨、银耳、豆腐、蜂蜜、白萝卜、糯米等润肺之品,同时减少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因自然呈现一派肃杀之象,人也容易由此而心生抑郁,所以秋季需要保持内心平静,情绪乐观,以免悲忧太过而伤肺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