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治疗抑郁的必用经方

 图书 馆员 2020-10-14
抑郁症在当今社会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古代的中医没有抑郁症的概念,但同样观察到了相关症状。随着现代临床中的不断探索,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许多经方都发挥出了良好疗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学习下名老中医黄仕沛先生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的心得。

— · — · — · — · — · — · —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组成: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合半,人参一两半,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大黄二两,茯苓一两半,桂枝一两半,龙骨、牡蛎各一两半,铅丹一两半。

临床可见,抑郁症的诸多症状见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现代临床多以此方治抑郁症,效果很好。

1.本方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小柴胡汤主治: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107条“胸满烦”,正好是小柴胡的主证,故以本方为基础。

2.本方除小柴胡汤(去炙甘草)外,尚有用大黄,另一角度可视为大柴胡汤证。第103条:“太阳病……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可知大柴胡汤为有柴胡证又复有上证,为少阳两解之法。(吴谦语)

大柴胡汤“心下急”故加白芍。“热结在里”故加枳实、大黄。而现看又非全是大柴胡汤证,属实证之不甚者,故不用枳实,而白芍总非“胸满”所宜(前已述及),也去之,仅剩大黄。大黄的主治证很多,其中一点“除烦热”是本方证所侧重的,抑郁证患者,常有面部烘热,胸中烦热,烦的发展引申尚可为如狂、谵语等,也是大黄之适应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苓甘五味加姜辛夏仁大黄汤:“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可作佐证。

《伤寒论》热结膀胱、热入血室、蓄血证等均有“发狂”“如狂”之证,阳明腑实之发狂谵语也用大黄,所以狂躁型的精神病,可考虑以活血下瘀之法。上海姜春华、徐声汉等20世纪70年代曾把活血化瘀药逐步筛选,精简药味,制订一方“达营汤”(莪术60g、三棱60g、赤芍30g、生大黄30g),治疗周期性精神病44例,有效40例(90.9%),无效4例,我用之于临床,也颇理想,也不局限于周期性精神病。

方证相对经方效——

3.茯苓、桂枝:如上所述,仲景以“悸”“惊”“气上冲”每用苓桂剂,本证“惊”正是此意。

4.龙、牡、铅丹的用法很明显就是重镇安神。仲景方中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牡汤、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风引汤等都是用作镇惊。铅丹有毒可改用磁石。本方也可视作乃小柴胡汤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或桂甘龙牡汤的合方。

5.本方分量仅小柴胡汤的一半,可视为病情稳定后减量以调之。

6.柴胡加龙牡汤证尚有“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小便不利”可视作小便频急,紧张型的人往往多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可视为精神疲惫,反应迟钝,甚至木僵型精神症状。

7.四逆散也是柴胡剂。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证前面已述及,其实所有症状均是精神症状。

名老中医经方临证经验实录——

本方芍药、甘草为芍药甘草汤,芍药、枳实则为枳实芍药散,经方中芍药是治“急痛”的要药,凡“脚挛急”“腹中急痛”“虚劳里急”“腹满时痛”都用芍药。如芍药甘草汤(四两)、小建中汤(六两)、桂枝加芍药汤(三两)均重用芍药。小柴胡汤有胸满,但腹痛者尚加芍药。“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所以曰“缓急止痛”。后世痛泻要方可治肠应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深得仲景要旨(芍药、陈皮、白术、防风)。原名“白术芍药散”,张景岳引用刘草窗方时称之为“治痛泻之要方”,故有今名。

芍药尚有通便的作用,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之后一条,第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可证芍药可通便,但要大量用。

枳实芍药散是仲景用芍药的另一首基础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本方如加桔梗便是“排脓散”,故本方后曰:“并主排脓”),有理气行滞的作用。三者与柴胡结合,即是四逆散,既有柴胡剂的作用,又有理气行滞、缓急的作用,不失为一首好方,近人有合半夏厚朴汤称为“八味解郁汤”,治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见胸闷不舒、郁郁不乐、食欲不振,服后普遍感到心情舒畅,饮食睡眠均有改善。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黄仕沛老先生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为广州市名老中医,精于温病。黄仕沛老先生在临床上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这本《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收录的就是黄仕沛老先生的方证相对医案、经方问对及其临床感悟——

《中医十大类方》四逆散

《伤寒论》

柴胡(15g) 芍药(15g) 枳实(15g) 甘草(5g)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按推荐剂量改作煎剂。)

桂枝类方中最能止腹痛的是小建中汤,而柴胡类方中最善治胸胁腹部疼痛的则是四逆散。 本方中柴胡有显著的镇静镇痛作用,芍药与甘草,是解痉止痛的名方芍药甘草汤,也是小建中汤的主要药物。枳实主治胸腹胀满、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等。《金匮要略》中用枳实与芍药相合,专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药组成的四逆散,以胸胁腹痛为主要目标,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外科等以疼痛为症状的疾患。根据报道,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肝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症、胃神经症、胃下垂、顽固性腹痛、过敏性肠炎、腹泻、痢疾、呃逆、阑尾炎、阑尾脓肿、肠梗阻、肠粘连、胰腺炎、咳嗽、冠心病、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输卵管不通、急性乳腺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梅核气、泌尿系结石、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阳痿、遗精、过敏性鼻炎、皮炎、高热肢厥、流行性出血热休克等均有用四逆散的。使用范围如此之广,是其他方剂所不及的。这要求严格把握好四逆散证。

《伤寒论》规定:“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指四肢的末端发冷,四逆的出现有因为阳虚的,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四逆汤证。也有因为热郁的,如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及本方证。这种四肢发冷,并不是体内的阳气不足,而是阳气郁结在里,不得发散。四逆散证的四肢冷,其同时有许多或然证,而其中腹痛是最关键的指征。这种腹痛部位多偏胸胁或两少腹部,疼痛为胀痛。可以说,四逆散证为具柴胡证的腹痛或胸胁痛。四逆散证为:

1.柴胡证或为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易紧张、肌肉易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脉弦,指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这种脉经常出现在痛证中。柴胡体质亦多见此脉。

四逆散证与小建中汤证都以腹痛为主证,然而多有不同。

①体质不同:柴胡体质与桂枝体质可以鉴别。

②脉舌不同:小建中汤的脉象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而润,苔多薄白;四逆散的脉象弦而有力,舌质坚老而干,舌苔或薄白;或薄黄,多干腻。

③腹痛性质的不同。四逆散的腹痛往往连及胸胁,按之更痛;小建中汤的腹痛则多呈阵发性,按之则舒。

一些四逆散的个案报道,对理解本方的应用规律颇有帮助。如谢氏治疗1例顽固性腹痛4年余的患者,诊见面色晦滞,脉缓,口渴不欲多饮,痛在脐上寸许,范围约茶杯大小,痛发则四肢不温;投予四逆散重用白芍,服12剂获效[1]。笔者也治疗1例37岁的女教师。少腹痛3年,痛则发热,四肢不温,平时下肢常抽痛痉挛,便秘。某西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形瘦色青白,舌薄白,脉细弦,与四逆散重用芍药30g,5剂即痛止。后虽然有反复,但疼痛的程度已经减轻,且再服用原方即能止痛。这是以腹痛为主诉的病例,可见腹痛以外,尚有四肢不温是其特点。

还有不以腹痛为主诉的病症,四逆散亦能收到显效。如范中林老中医治疗1例36岁的小学女教师。小便不畅已十余年,重则尿黄窘迫,欲解不能。尿道灼痛,淋漓不尽。经多方检查治疗,疗效不显。诊时主诉每昼夜小便数十次,量极少,有时仅数滴、涩痛,腰及小腹亦感觉疼痛;下阴糜烂,白带多,四肢不温;舌尖边红,苔白滑。与四逆散加味:柴胡、芍药、枳实各24g,甘草9g,桔梗30g,茯苓30g,4剂。另以自制九成丹涂下阴患处。药后,小便通利,诸症悉解[2]。

胸胁腹疼痛,四肢不温,“柴胡体质”,是本人诊断四逆散证的基本条件。还有,虽然腹痛频发而精神尚饱满,形体不憔悴,且无大黄证、桂枝证、附子证,也是重要的参考指征。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极广,临床使用本方通常需要加味。举例如下:胸胁痛胀加川芎、香附、陈皮;头痛加川芎;痛经加当归;胃肠炎腹痛腹泻,加黄连、黄芩、木香;便秘腹痛加大黄;泛酸腹痛加左金丸;舌苔黄腻腹痛加黄连、黄芩、山栀;腹痛舌淡脉沉加附子;少腹痛、舌紫暗,合桂枝茯苓丸;腹胀、咽喉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合猪苓汤;上腹痛胀、恶心呕吐,加黄芩、半夏、大黄;阳痿加蜈蚣;心动悸、腹痛,加桂枝;胸闷腹痛加薤白等。

若四逆散证伴有顽固性的精神神经症状,如顽固性头痛、失眠、腹痛、呃逆、或伴见舌紫暗、面色晦暗者,应该选用血府逐瘀汤。 

[1]谢焕荣.内蒙古中医药,1989,(1):20

[2]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50

拓展阅读:

【气郁致厥】四逆散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辨证提要】 此为辨肝胃气滞,阳气郁遏导致厥证的证治。少阴四逆,大多是阳虚所致,而318条所述伴泄利下重,则不同于阳虚内寒之厥利,乃是邪滞厥阴,气失宣达的气郁致厥。若气不行水,则或饮溢于肺而兼咳,或饮凌于心而兼悸,或饮阻于膀胱则兼小便不利,若寒滞腹中,则必腹中痛,因为肝木有病,每易乘土,肝气乘脾可见腹痛、泄利下重等证,治用四逆散以疏肝理气,透达郁阳。

【病机关键】 肝胃气滞,阳郁不达。

【疑难分析】 

1.本条为何称“少阴病”?本条所论为厥阴病症,之所以冠以“少阴病”,主要是为了将肝气郁的四逆主症与少阴四逆鉴别,行文则有借宾定主之义。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是肝胃气滞,气机不宣;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是肝气乘脾,气血郁滞,故属厥阴肝经病变,用四逆散疏肝理气,宣散气血之郁滞。

2.何谓泄利下重?泄利下重指的是下利重坠不爽。为肝气疏泄不利所致。

【诊断依据】 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

【鉴别要点】 

四逆散证与四逆汤证如何鉴别?两者均见“四逆”一症,方名均以四逆命名。

四逆散证为阳郁实证,临床表现不偏寒也不偏热,有泄利下重。

四逆汤证是阳虚寒证,临床表现为但寒不热。故前者用“散”,宣阳导滞,后者用“汤”,回阳救逆。一“散”一“汤”,形象地提示两者的原则区别。

【治疗要点】 

治法:疏肝理气,透达郁阳。

煎服法: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欬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倂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加减法:欬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兼温肺化饮;悸者,加桂枝五分,兼通阳治水;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兼利水行湿;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以兼温经逐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兼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运用思路】 四逆散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四逆散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和胃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

1.肝胃气滞,阳郁厥逆:证见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如治疗肝郁气滞的厥逆证。

2.肝胃气滞,阳郁不畅:由于本方有疏肝和胃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胃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经前乳房胀痛、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3.肝脾不和,升降失司:论中用四逆散治疗泄利下重,故本方可用与治疗泄泻,痢疾,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肝炎,肝硬化,阑尾炎,胆道蛔虫症,肠梗阻等疾病属肝脾不和,升降失司者。

4.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肝胆气机郁遏,可影响全身气机运行,从而影响血液循环。故《内经》有“少阳脉至脉乍疏乍数”的论述。据此可用四逆散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用四逆散对纠正冠心病早搏有良好作用。

5.肝郁气滞,宗筋失司:肝主宗筋。肝郁气滞,或阳气郁遏皆可致阳痿或性生活障碍。用四逆散可以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从而治疗阳痿或性生活障碍。

6.肝胆气郁,经气郁滞: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气可广泛用于治疗肝胆经气郁滞不畅所致的病症。如肋间神经痛,神经性头痛,阳痿,甲状腺功能亢进,化脓性中耳炎,肋软骨炎、萎缩性鼻炎等疾病。

【参考文选】 吴谦:方名四逆散,与四逆汤均治手足逆冷,但四逆汤治阴邪寒厥,此则少阳厥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或咳或下利者,邪饮上下为病,加五味子、干姜,温中以散饮也;或悸者,饮停侮心,加桂枝通阳以益心也;或小便不利者,饮蓄膀胱,加茯苓利水以导饮也;或腹中痛者,寒凝于里,加附子温中以定痛也。或泄利下重者,寒热郁结,加薤白开结以疏寒热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经方例释》

四逆散方《伤寒论》《玉函经》 治四逆。

甘草(炙) 柴胡 芍药 枳实(炙)各十分,当云二两十二铢上四味,捣筛二字从成本补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玉函》作久痢;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泄痢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成注】 热淫于内,治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苦甘,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热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痢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咳下痢,治则颇同。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桂,犹圭也。引导阳气,若执以使。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泄痢下重者,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泉案】 四逆散,治寒湿痹于胸中,上焦不开致成四逆者,故多用荡涤破积之药,四味半皆苦寒者,经曰攻里不远寒是也。成氏谓:热邪传入少阴,果尔,则加减法中,何以反用姜、附、桂、薤等热物耶?其误明矣。此方之制,截取大柴胡之半,加甘草为之。以腹痛,故去黄芩;以不呕,故去半夏、生姜;以泄痢,故去大黄,是此方乃大柴胡之减法也。《局方》以此去枳,加归、苓、术为逍遥散,治抑郁不乐。又《局方》黑地黄丸,以五味子、干姜二味,同术、地用。《外台》以此合栀豉汤,名薤白汤,治伤寒下痢,如烂肉汁,赤白滞下。

胡希恕老先生:四逆散的加减治疗

胡希恕先生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经方医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之一。

一生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

在研究伤寒学术思想的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为现代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的临床和经方的运用提供典范。

胡希恕老先生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有效地应用在临床实践中,为临床治疗相应的疾病缩短时间,改善疗效。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胡希恕老先生临床运用四逆汤合方治疗疾病的极效医案3则,窥其一斑。

花三分钟读完,学名家辨证施治,有效提升临床技能。

四逆散方证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

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

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论》318)

方证解析

本“四逆”以五个不确定的或证为主。

临床治阳气内郁,气机不畅,难达四肢的手足不温而四逆。

或治腹直肌紧张拘急而腹中痛者。

仲景将本方置于少阴病门下,旨在与少阴病之阴、虚、寒的四逆相区别。

此四逆为阳气郁滞,手足轻微不温。

彼四逆则是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本方治芍药甘草汤证与枳实芍药散证合并而有柴胡证者。

若胸胁烦满,心下痞塞,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治之。

若仿血府逐瘀汤法,可用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

应用

本方使用应参照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

有时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溃疡、顽固性腹痛、十二指肠淤积症以及性功能障碍等。

罗某,男,32岁。

1963年3月15日初诊:素患神经症,一年多来,五更泻,腹痛,肠鸣,

经祝谌予教务长治疗三个月,效不明显。

1963年6月17日复诊:腹痛肠鸣,早上起床后腹泻,腰酸腿软,

身恶寒,全身无力,小便清长色白,阳痿,饮食一般,

头晕失眠,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

服黄芪建中汤及甘草泻心汤各三付,效不明显。

皮肤发痒,眼睛干涩,舌苔薄腻微黄,脉沉细。

方用:四逆散合真武汤

柴胡四钱、枳实四钱

白芍四钱、炙甘草三钱

川附子三钱、茯苓三钱

苍术三钱、生姜三钱

三付。

7月2日三诊:上方共服八付,腹痛全止,已不肠鸣腹泻,日便一次,时间也固定在早上起床之后,

头已不晕,能看书报,眼睛清楚很多,饮食精神转佳,口不渴。

近两天,胃脘胀闷,少有恶心,腰酸。

患者主诉:一年多来咽干而痛(西医谓慢性咽炎),

每服凉药收效不大,反而腹痛泻肚增加,故每次看病不敢主诉咽喉干痛,

最近连进热药,咽疾减轻很多,几乎没有咳痰情况。

由此可见,此证为上热下寒之少阴病矣。

苔薄腻根微黄,脉弦较前有力。

前方去附子,加当归三钱,红花三钱,吴茱萸二钱,橘皮五钱。三付。

腹痛肠呜五更泻,咽干喉痛眼干涩,上热下寒属少阴,服四逆散合真武汤取效。

薛某,男,38岁。

1964年5月12日初诊:病患阳痿,多服补阳之品,效不明显,

下肢疲软,精神不佳,饮纳及二便正常,脉沉弦细,苔薄白,舌质淡。

方用:四逆散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钱、白芍四钱

枳实四钱、生牡蛎五钱

生龙骨三钱、桂枝三钱

炙甘草二钱、川附子二钱

生姜二钱、大枣三枚

三付。

5月25日复诊:晋上药九付,诸症均减,但上诸症仍在。

小溲仍急迫,阳痿减轻,微有疲劳则两眼发酸,饮食睡觉尚可,

两脉弦细,苔薄白中微黄,

仍以上方,附子改为三钱,加茯苓、苍术各三钱,三付。

阳痿服补阳之品,效不明显。

胡老给四逆散四逆汤合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三方合用。

复诊再用真武汤。

张某,女,21岁。

1963年5月23日初诊:身体颤抖不能自主,以下肢右腿为甚心胸闷乱不舒,

四肢厥冷,喜悲伤欲哭,有时神识不清,头痛嗜睡,夜寐不安,恶梦纷纭,

五心烦热,食欲不振,脉沉细欲绝。

方用: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及甘麦大枣汤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

芍药三钱、炙甘草三钱

桂枝三钱、茯苓四钱

丹皮三钱、桃仁五钱

小麦一两半、大枣四枚

吴莱英二钱、苍术三钱

三付。

胡老讲:本病为癔病,以本方多付而取效。

胡希恕老先生对中医学的研究,

是我辈人员学习的楷模,

中医经方理论经典,

是我们临床实践的指导基础,

学中医,就要读经典,重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