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维文旅:体育村运动休闲村的建设要点

 北京绿维文旅 2020-10-15

2006年浙江省提出了实施扶持贫困村计划,每年建设小康体育村3000个,有效改善农村的健身条件。浙江省的农村体育工作,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并将浙江的新农村小康体育建设工作纳入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项目,并于2007年在全国推广。这也成为中国体育振兴乡村的发展典范之一。运动休闲村庄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发展形态之一。据《浙江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成功创建体育强县(市、区)71个,体育强镇(乡)1015个,省级资助的小康体育村共26627个,直接带动各级财政投入体育事业60多亿元。

村庄作为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是乡村振兴中重点考虑与提升的要素,运动休闲村将是乡村振兴的典型发展形态。运动休闲村建设要注重四个方面。

1)优化空间布局

第一,优化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既保证了各功能的有效协调与运行,也决定了村庄的发展形态。村庄规划应在详细梳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生产、居住、商业、运动休闲、行政五大功能,并在科学进行交通规划的基础上,延续村庄传统空间格局、街巷肌理和建筑布局,重点进行村庄布局形态、街巷走向与宽度、公共空间和景观廊道等要素的规划。

第二,明晰土地用途。土地是农业增效、乡村稳定、农民增收最基础的生产资料。传统乡村用地布局散乱、粗放利用严重,村庄规划应将土地的用途明晰、重点突出,将上位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规模和布局安排落实到地块,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尽量做到生活生产相对分离,同时划分村庄建设用地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及蓝线、紫线、黄线等用地控制界线,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2)产业定位明晰

第一,把控产业发展方向。在梳理产业现状、调查村民发展意愿的基础上,结合上位规划,从两个角度统筹考虑,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第一,村庄所处的地理区位。比如,毗邻城市集中建设区的村庄,更适合发展与城区、镇区产业相配套的产业。而远离城市集中建设区的村庄,更适宜从自身的特色优势资源出发,寻找产业发展方向。第二,村庄拥有的资源禀赋。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充分激发村民个体的活力,选择既能体现当地优势、又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创新开发,比如农作物、手工艺品、文化活动、地方传统节日等。

第二,促进三产联动融合。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乡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

第三,保障产业用地支持。清理违法建设用地,改善待腾退低效产业用地,优先利用存量用地,以适度集中为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逻辑,提出新的产业用地布局及发展策略。

3)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第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为建设活动应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空间布局应尊重山形水势,契合地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避免对田园景观破坏性开发和过度改造,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建设宜人的景观环境。通过对违章建设的处理、公共空间及闲置地的统一管理、导引及宣传设施的规范设置以及垃圾的日常处理等,营造整洁的街巷环境;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院内以及闲置地块的绿化美化工作,推进道路林荫化、乡村特色风貌园林化、庭院花果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第三,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以规模化、生态化为方向,建设规模化生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推进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促进畜禽粪污从点上污染向集中治理转变,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开发生物质能资源,培育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等生物质能产业。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水域水质为目的,认真执行环保和渔业法律法规。

第四,加强垃圾及污染处理。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垃圾清运率和处置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公厕普及率达到100%等。另外,推进“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4)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

第一,在法治框架内创新自治制度。村民自治要有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制定村规民约是对传统农耕社会制度遗产的扬弃和继承,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乡村基层制度安排。村民自治也要有组织作为保障,要大力培育多元化的乡村基层社会自治组织,提升乡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

第二,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有的乡村基层组织在实践探索中提出:“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自治是目标。”抓德治这个基础,要把党建摆在首位。抓住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