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实“一号文件”之促振兴 | 建设“宜业”乡村,轮子从哪里开始转

 gobeyondlxy 2023-02-19 发布于广西

Image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和着春的脚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围绕“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这一主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再部署、再安排。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立足自然资源工作,我们又该如何“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助力守好“三农”基本盘?请看业内专家共话自然资源——

建设“宜业”乡村,轮子从哪里开始转

——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之促振兴

Image

“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通过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等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有“宜业”的土壤。那么,什么样的乡村才算“宜业”?乡村应是怎样一种发展空间?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应该把握怎样的一种逻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乡村在为城市和工业服务,产业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形态。可以说,乡村空间便是农业空间。当下,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60%,城乡关系进入城乡融合新阶段,乡村空间需要从原来服务城市和工业的空间,转变为与城市平等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发展空间里,乡村产业的形态、生长与发展得适合农村特点、土地禀赋,得满足乡村劳动力就业、呼应城乡互动。这是乡村“宜业”的前提。
其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从农业产业向与土地功能相关的、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土地产业拓展,比如旅游业、服务业及与自然景观相关的产业等等。
其二,要打好农业产业革命这场硬仗,这也是当前乡村振兴的核心。过去,我们的农业现代化滞后,规模小、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回报低、产业要素组合低等。正在发生的这场农业产业革命,就是要对劳动、资本、机械、服务等要素进行重组。它并不是单一的扩大土地规模或农业经营规模的单向扩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要以“县”为单位的产业规模化来带动要素重组,找到“一县一业”的实现路径。
其三,要充分考虑乡村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农村人口总规模仍然很大,农村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解决乡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就是劳动力的利用问题。这是乡村产业发展要考虑的重中之重。比如,通过适当的产业转移,依托致富车间等,实现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业。这既利用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又打通了城与乡在产业上的连接。
其四,要发展城乡融合的产业。城乡融合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乡互动的增强,表现为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及城市对农村需求的增大、乡村价值的提升。发展乡村产业不是要跟城市去竞争,而是要推动乡村“长”出一批能够跟城市互动、满足城市需求的产业,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当这些产业发展起来,乡村空间才能称得上是发展空间。
然而,从现实来看,我们的村庄仍然呈现碎片化格局:土地碎片,产业单一,许多迁徙到城市的人口到了老年又重新回到农村,村庄仍是原有的传统农业形态,无法适应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需要。打破这种格局,需要对“人、地、业、村”进行系统性重构。
重构的起点在“人”。要通过就地城镇化或以县域城镇化为载体推动乡村人口城镇化,让进城的人市民化,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改变进城又回村的格局,推动人地关系的改变,进而推动产业规模化。尤其是通过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产生规模经营主体,与产业的规模化叠加,推动用地走向规模化。土地的规模化加上产业的规模化,将推动产业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革命的发生。当企业与资本能够有更强的意愿进入乡村,从前由人、地支撑的农业将变为由人、地、企业、资本共同支撑,由此来实现“业”的重构。最后,当大量人口离开村庄,通过优化村庄布局,形成相对集聚的、新形态的现代化村落。对于在城市务工的人来说,这里是属于他的“诗和远方”;对于留在乡村的人来说,这样的村落能够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而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这里还可以成为休闲度假的场所,由此来完成“村”的重构。
笔者以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要以“人、地、业、村”重构作为新的规划理念来开展村庄规划,并做好政策配套。一是要赋予进城农民城市权利,让他们在城市享有平等的待遇,改变农民回村的城市化模式。二是要持续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集体所有权、守住农民承包权,并对经营权进行赋权,要让“进城的人安心、种地的人放心”。三是要将宅基地制度改革当作重点,在坚持集体所有、“一户一宅”制度的基础上,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可转让、可交易。四是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配置,充分考虑乡村未来产业的特征,实现多点供地。一方面,乡村的建设用地要留在乡村使用,保证乡村的产业建设和村落建设;另一方面,乡村建设用地的布局要适应乡村产业的特点。除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等产业集中在县的产业园区以外,针对大量与土地相关的、涉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特性更接地气的产业,其用地配置要更加多元多样,要形成与资源禀赋联系更为紧密的用地配置模式,并服务于乡村新的产业形态。
乡村振兴,基础是产业兴旺,关键是产业振兴。建设“宜业”乡村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体两面,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找准乡村空间定位,读懂“宜业”内涵,对“人、地、业、村”进行系统重构,这是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要牢牢把握的逻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刘守英

编辑:李卓聪
新媒体编辑:薛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