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州雪浪石 一块顽石千古风流

 顺天厚德书院 2020-10-15

  □砾华

  

  定州雪浪石,有“中华第一名石”之称。此石系苏东坡任定州知州时所得,“黑石白脉”的纹理,若雪浪滚滚水珠跳跃,令诗人思绪起伏感慨万千,赋雪浪石诗,题雪浪石铭,赋予其深刻浑厚的文化内涵。

  

  “雪浪斋”与“众春园”

  

  北宋元佑八年,礼部尚书苏轼被贬定州任知州。在住所菜园偶得一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仿佛石间有百泉涓涌、浪花飞溅,苏东坡定名叫“雪浪石”。苏东坡爱此石如获至宝,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放入,并赋雪浪石诗,题雪浪石铭刻于盆沿之上。东坡诗铭传出,文人墨客无不响应,其弟苏辙,文友张耒、秦观、李之仪、佛印等一些名流纷纷作诗唱和,一时形成一种炽热的文化氛围。之后,历朝历代,或是皇家,或是墨客,屡有名诗名句点赞雪浪石。有宋以来的石谱,都将雪浪石列入谱中显要位置。

  存放雪浪石的“雪浪寒斋”是著名的“定州八景”之一。但是,雪浪石所在的众春园已经全部拆毁,“雪浪寒斋”早已不复存在,因1952年给雪浪石修建了一座亭子才得以保护下来。“雪浪寒斋”原来所在的众春园,现为武警医院。北宋時,此地松柏成林,竹荷飘香,亭池园榭掩映其中,名唤“众春园”。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园林早已毀于战火之中。

  “众春园”之名,取“偕众同春”之意。园内恰好又有一棵古老的椿树,树冠如盖,浓荫蔽日。此树树龄283年,考证了一下,植树时间是在清雍正12年(公元1734年)。当年,苏东坡只在定州任职八个月,于宋哲宗绍圣元年四月(公元1094年)再贬英州。他离任后,盆石逐渐埋没。直到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原盆才被巡访定制的真定令郭衢阶发现,原石也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为定州知州唐祥兴发现。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定州牧韩逢庥将盆石移至众春园內。

  

  “雪浪亭”边太湖石

  

  雪浪石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他六次过定州,咏雪浪石诗三十余首,而且大都留有刻石实物。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西巡过定州,又作雪浪石真伪考辨文。一个帝王对一块石头如此痴情,确实为中国历史上罕见。另外,乾隆还三次派宫廷画师张若蔼(张廷玉之子)、董邦达、张若澄(张若蔼之弟)、钱维城亲赴定州,画雪浪石,曰三图雪浪石。如今,其中一幅存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另外两幅存于故宫博物院,上边多有乾隆皇帝、画师或名臣的题诗题字。

  其实,雪浪石本身就宛若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黑石中的纹理,如雪白的浪花,沿流线型水痕,飞溅,旋转,蹁跹……在沟壑中腾跃,使人想起“大江东去”的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对于“雪”字,东坡居士可谓情有独钟。这不仅体现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被贬黄州时,书斋名为“雪斋”。晚年在定州得雪浪石,又将书斋定名为“雪浪斋”。在他暮年流放海南的艰苦岁月中,还以“雪浪石”诗自勉。

  “雪浪亭”边,古椿树下,还有一块2米多高的太湖石——亁隆31年(公元1766年)有人在河北临城掘得一块奇石,待清除掉石头上的於土,“雪浪”二篆字显现。赵州守李文耀辨认后欣喜若狂。他深知,雪浪石是乾隆皇帝心爱之物。于是将此事报告直隶总督方观承。方观承揣摩乾隆皇帝心思,建议将雪浪石运回京城,放到御园以供皇家观赏。

  乾隆皇帝接到报告后,认真研究了东坡先生对雪浪石的描述,认定临城石虽有“雪浪”二篆字,但形状和纹饰均与东坡雪浪石不符。于是决定,东坡雪浪石原地不动,题名“前雪浪石”,把刻有“雪浪”二篆字的太湖石题名“后雪浪石”,也置于白石盆中,放在前雪浪石之后。

  也就是说,定州雪浪石的存放格局是乾隆皇帝当年“钦定”的,以今日的之标准看,非常符合文化遗产原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有雪浪石之名的景观石不止一块。除定州这两块(“前雪浪石”和“后雪浪石”)之外,镇江金山寺也有两块雪浪石,系金山寺镇寺之宝,一块叫“大雪浪石”,一块叫“小雪浪石”。因东坡先生与金山寺情缘极深,雪浪石名气贯中,可能是后世文人附会而致。南京瞻园也有一块雪浪石,有题刻,为石灰岩质并非黑质白脉。经文物专家考证,只有定州的“前雪浪石”为东坡先生亲手所置的雪浪石。

  

  雪浪石 静听金戈铁马声

  

  雪浪石,虽系苏轼命名,却是河北的风物特产。这种“黑石白脉”的石头,出于太行山,北自涞源,南至平山县广有分布,系一种古老的片麻岩系,学名混合型片麻岩,“黑石白脉”正是它的辨识标志。宋代杜绾在《云林石谱》中说:“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土中出石,色灰黑,燥而无声,混然成质,其纹多白脉笼络,如披麻旋绕委曲之势。东坡顷帅中山,置一石于燕处,曰之为雪浪石。”

  苏轼一生酷爱藏石,偶得雪浪石更是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专门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放入盆中。盆外刻芙蓉两周,盆下为六角形基座,上刻波浪纹,盆唇勒苏轼题铭,曰“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太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铭呈回文格,首尾相接,“可变化出数十种读法,皆能成诵。”1952年,毛泽东视察定州,自火车站驱车直奔众春园详察雪浪石,还给随同和地方官员解读了雪浪石盆唇部的铭文。

  北宋时,定州与契丹接壤,属于边防要塞。在诗人眼里,出于太行山的雪浪石,正是与敌人激战时的“飞石”——“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孤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断凿开土门。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雄伟矫健、沉郁顿挫的诗篇,既表达了驻守定州抗敌的雄心,又以雪浪石僵卧枯榆树根旁,寄寓报国不得的悲慨。每一读之,都令人不胜唏嘘。

  几道水纹,道不尽许多芳华;未经雕琢,却愈见蕙质兰心……集名人、名诗、名石于一身的雪浪石,听得见金戈铁马,看得见历史变迁。是一部名士写就的石头传奇,是一部如颂如歌的史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