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公社食堂旧照片:疯狂的年代,疯狂的吃喝!

 南相子 2020-10-15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农村地区启动,“大跃进”成为当时的主旋律。在公社运动中,所有村庄的生产队都设立了公共食堂。


“不花钱吃饭”的宗旨得到空前发展。许多地方宣称人民公社归全民所有,并试行“向共产主义过渡”。

在这种“共产风”的背景下,作为人民公社不可或缺的新事物,公共食堂应运而生。

“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这是当时人们对公共食堂的理解。媒体宣传也的确把大办公共食堂,上升为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既然这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大好事,公共食堂的发展速度惊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公共食堂。

截至当年年底,全国农村公共食堂超过340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


当时,媒体专门刊登了关于如何经营公共食堂的文章,并建议用餐应多样化,粗细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种,有菜有汤,免费供应大豆酱,醋,洋葱,大蒜,辣椒等调味品。注意改善伙食,力争每月吃两三次肉,每逢节日会餐。

食堂要讲究卫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对年老社员、儿童、病员、孕产妇应在饮食上适当照顾,要利用旧有房屋改建饭厅或尽可能地新建简易饭厅。


公共食堂为大多数农民勾勒出了梦想家园的美景,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

但是突然之间有这么多人“放开肚皮吃饭”,一时间又能到哪里去找可供填满那么多肚皮的下锅米和烧饭柴啊?

结果许多公共食堂尽其所能,但在实施这些条件后不久,大多数食堂已经寅吃卯粮了。

即使是现代,精神文明得到高度发展,也不能做到无私生产,更不用说当时的那个时代了。于是便出现了吃饭积极,干活消极的现象。最终这项美好的愿想不得不办了三年就宣布取消。

图为1958年11月,武清县大顿邱公社某大队的食堂里,社员们正在吃早饭的情景。

图为等待排队打饭的农民。
图为等待排队打饭的农民。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吃过这样子的集体饭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