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文学】闲话中秋 || 李国忠(2019第三期纸刊选稿)

 牛晓玉 2020-10-15
作者简介
凤凰山人:本名李国忠,笔名庸之,昌乐县作协会员,远山文学特约作家,年近半百始涉文坛,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散见《宝石城文艺》、《齐都文苑》、《潍坊家庭》、《潍坊日报》、《白杨钟声》等报刊书籍和《凤凰城文学》、《远山文学》、《作家地带》、《读者美刊》等网络平台,参与编写《昌乐古今.朱刘辑》。2018年度远山文学优秀作家。

*欢迎聆听*
总编 | 晶莹 | 编辑 | 海之蓝
闲话中秋


作者:李国忠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及汉字文化圈内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因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恰逢三秋之半,故曰“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作为节日,始于唐,盛于宋,明清时已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2006年5月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习俗虽然各地不尽一致,但以“阖家团圆”,“赏月,吃月饼”为主线的习俗基本相同。据说“月饼”来自西域,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有吐鲁番商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分给群臣品尝,从此有了中秋食月饼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朱刘地区的中秋习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蒸“月”。“月”即月饼,旧时家庭自制的一种节令美食,一般由巧手的家庭主妇制作。方法是先把面粉加水和好,发酵,擀出两个直径约10——30cm的厚饼扣在一起,中间夹上一层红枣、花生仁、栗子、或果脯等,上边用面制作出各种花鸟走兽,上锅蒸熟后再点上红红绿绿的颜色,一个光鲜喜庆的“月”就制作成功了。“月”有两层饼子的,也有三层或多层,像宝塔式样的,花样众多,体现了主妇们的精巧手艺。


中秋节晚上,儿童们手托月饼,月饼上插上点燃的香火,沿街叫卖:“月——了(liao),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大人们在家喝酒赏月,儿童们走街串巷“卖”月饼,叫卖声此起彼伏,点点香火在街巷里像流动的萤火,闪闪烁烁。谁的月饼大,谁的花样新颖,谁的叫卖声响亮,格外引以自豪。大人们走在街上,目睹此情此景,也都喜地合不拢嘴。


当下时兴购买商品月饼,自制月饼的少了,虽然商品月饼质优价廉,但殷殷乡情,浓浓乐趣却没有了。


2.团圆宴。中秋节也叫团圆节,不论忙闲,不论身在何处,只要能脱身,都会千方百计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中秋节晚上全家喝酒赏月,然后分食月饼,由家庭主妇负责切月饼,切时预先算计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的,都要计算在内,每人一份,大小相等。现在商品月饼不用切,也要注意人人有份,象征全家团圆。席间大人给小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吴刚伐桂的故事、玉兔捣药的故事等等,小孩子最爱听的还是“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元朝末年,朱元璋率众起义,利用月饼传递信息,一夜之间把元朝统治者派驻各村的“老爷”统统杀死,真是“齐了心了”,这是月饼在反侵略斗争中立下的一大功劳,也是人们八月十五喜食月饼的主要原因。


3.每逢重大节日,家庭中都要供奉灶王爷,月饼是中秋节供品中必不可少的,再配以西瓜、葡萄、苹果等时鲜瓜果,让灶王爷与全家同乐,护佑家人健康平安,幸福快乐。                       
2016.7.16

总编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