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以外,这5个习俗要牢记,赶走霉运,全家安康

 简食记 2023-09-25 发布于山东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同时,由于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等。古代人们认为中秋之夜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因此也被称为“月圆节”或“圆月节”。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传统。据传说,早在春秋时代,君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逐渐流传于民间。到了唐朝,中秋节被正式定为官方节日,这一传统得以延续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对民间百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秋节还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中的主人公,她的丈夫后羿在射下九个太阳后将西王母赐予的长生不老药交给了嫦娥保管。然而,嫦娥却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药而奔向了月宫,成为了一名仙女。这个传说成为了中秋节的代表性故事,体现了人们对美丽仙女以及长生不老的向往。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还有着许多其他的神话和传说,如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中秋节吃月饼最初源自中国民间祭月的习俗,据说可以追溯到周代,是一种自然拜物教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帝王也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聚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逐渐形成。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另一种说法是月饼起源于唐朝的军队,当时唐高祖李渊在一场战斗中获胜,为了庆祝胜利,他将自己发明的圆饼赐予部下,成为了月饼的雏形。

月饼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后,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样式和口味。传统的月饼通常由面粉、白糖、植物油、果仁、豆沙等制成。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月饼的口味和形状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广式月饼以皮薄馅足、松软细腻而闻名,而苏式月饼则以其酥松可口、甜咸适中的特点备受推崇。那么问题来了,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以外,这5个习俗要牢记,赶走霉运,全家安康!

1:祭月,祭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传统,早在周朝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月仪式。通常是在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家人把准备好的供品摆在院子里,点燃香烛,向月亮磕头或者默默祈祷,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感恩。供品一般包括月饼、瓜果、茶叶等,而最重要的是月饼,因为月饼是祭月的必备食品,代表着团圆和美满。

除了家庭祭月之外,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还会有集体祭月的活动。人们会聚集在公共场所,搭建起月亮神坛,燃起篝火,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这种集体祭月的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2:烧斗香,烧斗香是江南地区中秋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院子里点燃斗香,向天空中扔出,让香烟升腾而起,以祭拜月亮和星星。斗香是由多种香料和中药材制成的,其香味浓郁,能够驱蚊逐疫,同时也是人们表达感恩和祈愿的方式之一。

3:燃灯,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在家门口点灯燃烛,这是为了祭拜月亮和传说中的嫦娥。灯笼的形状和图案多种多样,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上面画有花鸟鱼虫等图案。这个习俗既表达了人们对月亮和嫦娥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4:猜灯谜,猜灯谜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把谜语写在灯笼上,挂在门口,让其他人猜。猜谜语不仅是娱乐方式,还是展示才智和互动交流的好机会。这个习俗不仅增加了节日氛围,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创造力。

5:赏桂花,中秋之夜,人们还会观赏月亮、闻着桂香,喝桂花蜜酒,表达团圆之愿。在南方地区,人们会在中秋之夜欣赏明亮的月亮,同时闻着桂花的香气。桂花因其淡雅的香气和黄色的花朵而备受喜爱。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采摘桂花,用来酿制桂花酒或者制作各种美食。桂花酒是一种甜美的酒,由桂花和糖浆酿制而成,通常会在中秋节期间饮用。此外,人们还会用桂花制作各种美食,如桂花糕、桂花糖等。这些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而且也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