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小故事 西进三千里漫记(一)踏破穷山野岭

 尽显风流 2020-10-15

       1943年2月父亲在抗大二分校附中学员八队任党支部书记,八队接到命令新番号是抗大二分校独立第二营第五连,二分校高上科(1)部分学员同时混编进五连,仍在原驻地河北省灵寿县张庄待命。张庄位于陈庄(镇)以西步行约半天的路程。按上级布置父亲在张庄召开出发前党支部会,他说:“此去路途遥远,党员要帮助女学员、体弱同学背东西,开饭时如遇不够,党员要少吃或不吃,让非党学员先吃。”平时在根据地吃饭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放开肚皮吃,添满肚子叫大饱;二是按活动需要吃到适可而止;三是思想上吃饱了,按定量吃到配给的一份,精神上饱了。抗大二分校一梯队成建制的单位是附中,抗大二分校附中是晋察冀军区创办的,将来要回来的。八队党支部书记是封润民,原二分校训练部秘书科书记;队长是冀云,原二分校高上科四队军事教员;指导员是潘特,原二分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八队原有学员120余人,(不含根据晋察冀军区命令混编进八队的高上科学员)1943年2月15日八队于张庄接到抗大二分校孙毅校长:“长途行军”命令。并于2月16日自张庄出发。清晨八队开拔了,附中男女学员身着黑色制服,男生头戴黑棉帽,女生头戴咖啡色毡帽,(2)每人携带装具六公斤以内;高上科学员身着八路军军服混杂在队伍中,色彩显得黑灰分明,炊事班的人挑着一副油篓子,背着炊具跟在最后。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棍,第五连(八队)全部武器只有一支驳壳枪和六枚手榴弹,(3)三名队干部每人携带两枚。父亲那年19岁,身穿八路军军服,裹着绑腿,腰扎武装带,别着两颗手榴弹,随队伍前进,按接到的命令,经团泊口镇到扭泥口村宿营,尔后到马兰宿营待命。八队正向北运动,前面是晋察冀边区腹地很安全,父亲第一次接到没有目的地行军命令,感到很茫然。

       行军速度慢,但也不耽误事,黄昏时分赶到了扭泥村宿营。队伍吃粮由当地区政府提供。2月17日八队赶到阜平县马兰村时,二分校独立第二营营部也来了。晋察冀日报社驻马兰村,是个小山村。当日晚营部组织夜间紧急集合,八队夜行军移驻到平山县温塘附近待命,八队全体人员洗了一次温泉澡。《资治通鉴》第二十二卷载汉武帝刘彻于天汉三年(公元98年)三月在今平山县温塘洗澡恶疮即愈。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温泉水依旧如故。“能在家乡洗温泉澡快乐呀”父亲认为八队自扭泥村经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附近行军方向改为向西运动,至马兰、温塘待命正准备伺机向山西省运动,此时抗大二分校一梯队(中路)独立第二营七百余人已集结于马兰、温塘地区。按二分校2月12日布置:“中路以三天行程到达龙泉关以东大教场、东西下关。”2月18日夜营部命令向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的龙泉关前进,八队自平山县温塘附近夜行军奔向阜平县之龙泉关。

       龙泉关是明长城一重要关隘,有上下两关,相距二十里。东临阜平县,距县城三十五公里,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关,明代有重兵把守,抵御关外后金之威胁。明代四大高僧之德清赴五台山路过龙泉关时赋五言律诗:“策杖烟霞外,重关虎豹林。路当崎岖险,山入寒垣深。惨淡黄云色,萧条落日阴。边笳如怨客,鸣鸣岭头吟。”(4)有一种雄浑而悲壮的韵味。又过四百余年有一群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为挽救中华民族,驱逐倭寇于国土之东,曾经路过这里。

       1943年2月19日八队进抵龙泉关,并于大教场、上下关一线随全营集结待命。这里已踏入山西省地界,民居不再是河北的平顶屋,而是石砌门面的窑洞和尖顶瓦房。这里山民家寒(山西语 穷困),多数房被鬼子烧了,满目残垣断壁,进村就闻到烟煤的气味,婆姨汉(夫妻)牵着娃娃(孩子)、老婆(老年妇女)、老汉(老头儿)领着妮子(闺女)走出窑洞,操着浓重的山西方言,欢迎自己的队伍。山民把热炕头让给八队的学员住,在那高寒积雪的大山里,大家心里暖融融的。待命期间,父亲向营党总支汇报前一段行军八队党支部情况曾说:“八队党员思想稳定,遵守纪律,队长冀云组建了联络组,负责命令畅通,没出现任何问题。”2月12日抗大二分校部署中路(独立第二营)自龙泉关向雁北之浑源、灵邱、应县之广大地区前进。具体出发时间等待晋察冀军区的命令。向西前行将走出晋察冀边区腹地,进入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地界,2月22日晋察冀军区四团的一个连赶到龙泉关,四团隶属第二军分区,带队的是甘团长(名字已遗忘)。父亲注视着他们,脱口而出,二分区掩护部队到了。又陷入沉思中,“1940年7月经党内动员,被派新疆学习炮兵或装甲兵,行程安排先到延安,再从延安出发去新疆。8月奉命在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党委待命,俟与掩护部队会合后,开赴延安。因百团大战无掩护部队护送,而取消任务。”难道说这次长途行军目的地也是延安?

       八队离开龙泉关进入山西省向雁北地区前进,一路食宿由二分区安排,八队仍在晋察冀边区行军,夜行军多起来,队伍越过沙河,进抵繁峙附近,愈来愈接近晋察冀边区边缘地带,向西行军要去哪?范玉祥同志认为父亲从二分校秘书科调来的知道得多,悄悄地问:“我们去什么地方”父亲摇了摇头沉默不语。学员开始发牢骚,“别人行军扛枪,我们行军拿棍。”曾在二分区担任过营长的一个高上科学员说:“再有一天的行程就到代县了。”再向西走队伍更难带了。(未完待续)


注释:

(1) 高上科是抗大二分校培养八路军营团干部的学科。

(2) 抗大二分校附中是抗大系统唯一以学习文化为主的军事学校,由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创办。1941年在冀中首批招生为小学毕业生,学员无军籍,他们于1943年入伍。

(3)抗大二分校1943年2月12日部署,高上科之步枪由秘管科接收转交陆军中学保管。附中干部佩枪也被收缴。因八队队长冀云于出发前由二分校调到附中八队,佩枪得以保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