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音乐启迪(二)

 阿里山图书馆 2020-10-15
白板与乐感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人类不思考

上帝都不屑一笑

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II. AndantinoJames Galway;Marisa Robles - James Galway Plays Mozart: K. 299 & K. 622

约翰·洛克(John Locke)是经验论的重要人物,或说是经验主义始祖。所谓经验主义即:全部知识(逻辑和数学或除外)都由经验而来。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人类理智论》,在洛克眼中:认识不是天赋,而是经验。在《人类理智论》中,洛克有个著名比喻:“白板说”“白纸说”——他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块“白板”(tabula rasa)。

“假定心灵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心灵是怎样得到那些观念呢,从哪里获得由人之劳作、无束缚之幻想,几乎无限多花样描绘其上的那些众多东西的呢?从哪里得到理性和知识呢?我用一句话来回答:从经验得来。全部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都源于经验。我们对于外界可感物的观察;对于自己知觉、反省的内心活动的观察提供了理智思维全部的材料。这内外两者便是知识的源泉,从中涌出人为所具有的,或自然具有的全部观念。”(《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

洛克的经验主义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块没有印记的白板,人关于音乐的观念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音乐结构基础是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推演。人可以从“乐感”形成来领会洛克“白板说”。有些从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民间艺人歌唱、演奏能力一点不比职业音乐者差。或许会感叹:乐感太好!“乐感”,即种音乐的感觉经验,乐感好坏直接影响音乐表现。然而,乐感不是天生的,没有人能一出生就能完美呈现一首作品;乐感也不是推衍,没人能单靠理性就完全获得。当音乐的印记逐渐刻入心灵“白板”时,乐感才慢慢养成。

然洛克是个经验主义者,但他更偏向笛卡尔。笛卡尔认为心物是二元的,洛克也认为经验是双重的,洛克区分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有人也翻译为“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洛克把产生观念的力量称为“特征”)。

他认为“第一特征”永远附在物体中,“第一种质,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都绝对不能与物体分开;不论物体遭受怎样的改变或变化,受到什么力量压迫,都仍然为物体所保持;在每一个大到足以被知觉到的物质粒子中,感官经常可以发现它;心灵也发现它与每一个虽然小到不足以单独被知觉的物质粒子不可分。比如:将一粒小麦不断地细分,它可能失去其色彩和味道,但它仍将保留广延、形状与运动性。

第二特征源于第一特征的观念。“事实上它并不是存在于对象本身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力。可以借物体的第一性性质,亦即借物体的各个不可见的部分——大小、形状、组织、运动等,在人心中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例如颜色、声音、滋味等等。这些是第二性的质。”洛克想表达的是:事物自身实存是一回事;人从其实存中获得经验是另一回事。这种论证并不新颖,笛卡尔、波义耳、伽利略、霍布斯,甚至更早的原子论者都有类似说法。但在音乐中,洛克的区分击中了形式主义与情感主义要害。既然“第一特征”不能与实在相分离,那么乐曲可以缺乏情感,却不能没有音响和节奏。如果对某一乐曲进行不断分解,它会变得支离破碎,毫无旋律、节奏感;但不可否认:即便剩下最后一个音符,还是有声音的诸种属性。音响、节奏本身就附着在乐曲中,并作为乐曲某种形式而存在,这种形式具有实在性和坚实性,感官可以认识到这些形式。

如果说第二特征的确来自第一特征,当我们听到这首乐曲时所产生的种种情感便基于音乐的形式,即音响、节奏作为情感产生的根基而存在。从因果关系来考察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形式是因,情感是果;客观感觉是因,主观感觉是果。尽管在音乐中,形式与情感在很多情况下不符合,如慢速未必悲伤,快速未必欢乐;但无论如何,形式与情感都处在某种经验关系中。

洛克对双重经验的区分有一定意义,只不过双重经验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简单机械论可以回答的。在洛克知性分析的尽头,问题并没有澄清,反而招致主观唯心论者贝克莱的批判。

编 / 茶茶斑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