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人说话,为啥经常文绉绉的?

 yczx 2020-10-15

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怀疑人生:平时对四川话的印象,说好听点叫“接地气”,不好听就叫“土”、“俗”,咋个又成了文绉绉的呢?

其实,有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四川话了解不够。虽然我们天天都在说四川话,但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词语、用法,却未必能够刨根问底、追本溯源,所以也不知道很多四川人口中的“土话”,居然都来自古代典籍。

不信?下面我就举几个出自古代典籍的四川话常用词作为例子:

1

宝  器

  出自《世说新语》 

宝器,也写作“宝气”,虽然这是四川话中出镜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还衍生出了“哈宝儿”“宝筛筛”等用法,但知道它来历的人还真不算多。

其实“宝器”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在该书的《排调》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刘孝标注:以戏周之无能。

请大家注意,在这个时候,“宝器”就有“傻且不自知”的意思了,和今天四川话里的“宝器”的意思基本一致。虽然后来是怎样演变成四川话常用词的,还有待考证,但至少可以说明“宝器”绝对不是四川人凭空想出来的词语。

2

恍 兮 惚 兮

  出自《老子》 

 听到“恍兮惚兮”这个词,是不是又想起了不小心做错了事被家长和老师的责骂声支配的恐怖?这个词确实是四川娃儿因粗心而挨训时经常听到的,有时候还被简化为“恍”——你这个娃儿硬是恍得很!”

可能你以为恍兮惚兮是个四川土话,然而人家的出身很高贵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是不是顿时觉得四川的家长和老师都是古文小天才,训个孩子都要引经据典的?其实人家老子说的“恍兮惚兮”原意是“迷离、难以捉摸”,用来形容粗心大意可以说是四川人的“活学活用”。

3

散 眼 子

  出自《庄子》 

四川有些地方,形容一个人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常说这个人是个“散眼子”,比如“那个散眼子娃儿,天天不上班在外头晃。”

“散眼子”这三个字看似很难理解,其实它应该写成“散焉者”,原文出自《庄子·人间世》:“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是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始终遵循的道理,何况像我们这样闲散的人呢!”

这里的散焉者,是指一个人散淡闲逸、无拘无束的样子,是典型的“道家思想”,属于褒义词。至于为啥在四川话里变成了贬义词,这个就有待考证了。

4

心 欠 欠

  出自《礼记》 

心欠欠,四川话中指没有得到,或者得到了但不满足而遗憾的心态,比如“昨天专门去吃那家网红串串儿没吃成/没吃够,今天还心欠欠的。”

心欠欠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心慊慊”,这个“慊”字出自《礼记·坊记》:“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郑玄注:“慊,恨不满之貌也。”和四川话“心欠欠”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有一篇《梦归赋》,里面有一句“心慊慊而莫违。”可见“心慊慊”这句“土话”也是入得了《全唐文》的。

5

雨飞飞儿

  出自《庄子》 

雨飞飞儿,四川话中的“毛毛雨”的意思。这个词的也很古老,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里的名篇《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五代后蜀词人毛文锡的《醉花间》词里有这么一句:“昨天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形容小雨绵绵的样子。

后来经过演变,四川话里的“雨霏霏”变成了名词,并且加上了四川人喜闻乐见的儿化音,成了今天我们说的“雨飞飞儿”。

6

占 花 儿

  出自《荀子》 

四川人对那种没有自知之明,又爱出风头、爱表现的人,往往称之为“占花儿”,有时候也简化为“占”,比如“他这个人就是占得很”

其实这个“占”应该写成“囋”,出自《荀子·劝学》:“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问一而告二,就是别人问一件事要说两件事,很形象地表现出了爱出风头、哗众取宠的样子。

7

狗  甲

  出自《山海经注》 

四川人管搓澡叫什么?搓狗甲!“娃儿咧,各人去把身上的狗甲洗了!”

狗甲就是指身上的污垢,你可能觉得“狗甲”这两个字太粗俗了,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读音一模一样的写法:“垢圿”,是不是顿时觉得文雅了许多?

“垢圿”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晋代郭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就用了这个词:“钱来山出洗石,澡洗可以爽体去垢圿。”看到没,古代人也是要洗“狗甲”的。

另外,“狗甲”也被四川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吝啬,比如“他这个人平时狗甲甲的”,也简称为“狗”:“他这个人狗得很”。其实这也是“垢圿”的引申义,就是连身上的污垢都舍不得洗了的意思,可以说是很毒舌了。

8

归  一

  出自《老子注》 

“归一”在四川话里是指事情办理妥当或者完结的意思,比如:“终于把这件事搞归一了”

其实“归一”是个道家常用词,出自晋代玄学大师王弼的《老子注》:“万物万形,其归一也。”是对《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注释,意思是不管多么复杂的现象,都有一致的规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不是觉得很有道理?由于《老子》及《老子注》在道家的重要地位,所以“归一”这个词,在后来的道家典籍里经常出现。

四川话里借用了这个词的原义,引申为“把事情办妥当、搞完善、整清爽”的意思,虽然用法不同,但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

9

刘 前 进

  出自《庄子》 

成都人骂人,以前喜欢用一个词“刘前进”,不过现在用得比较少了。但知道这个词来历的人却不多,其实它源于一个典故“刘全进瓜”,小说《西游记》中就有这个故事。

《西游记》中的”刘全进瓜“发生于唐太宗游地府之后,唐太宗还阳后要信守诺言给阎王送南瓜去,正好这时有一个普通百姓刘全,因为妻子李翠莲和他闹矛盾而其自杀,所以他情愿舍了性命去地府献瓜。刘全头顶南瓜自杀后到了阴间,十殿阎罗问明原委,查看生死簿发现他夫妻都有登仙之寿,就让鬼差送他们还阳。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刘全妻子借唐王御妹李玉英尸首还魂,太宗也把玉英公主的财物赏给了他们。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颇广,后来还被改编为多种地方剧。

为什么“刘全进瓜”在四川话里演化成了“刘前进”?因为“瓜”在四川话里是骂人的话,所以说你是个“刘全进”就是说你“瓜”的意思,这是一种隐语的修辞手法。不过后来由于语音变化,“全进”变成了“前进”,也就很难看出它的来历了。

10

周吴郑王

  出自《百家姓》 

四川人形容一个人穿着正式、打扮光鲜,经常会说“耶,今天还穿得周吴郑王喃!当然,如果你把这个理解为发自内心的赞扬那就错了,因为这个词在四川话里一般含有调侃、戏谑的意思,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大概和“人模狗样”差不多。

背过《百家姓》的人,都知道“周吴郑王”是该书的第二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为啥这句话被拿来形容毫无关联的穿衣打扮?这是因为“周吴郑王”四个字中,有“周”和“郑”二字,谐音“周正”,加之“周吴郑王”这句话是《百家姓》前几句,一般人都听说过,所以被善恢谐的四川人拿来做为“周正”的替代。

另外还有一个词“乌焦巴弓”,也是百家姓的一句,但常被用为形容物体被烧得又焦又黑,和“周吴郑王”是一样的用法。

看完本文,是不是觉得四川话瞬间变得高大上了?

参考资料:

《四川方言词典》,作者: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