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东四西单鼓楼前”,当年繁华的踪迹依然在|古都

 明日大雪飘 2020-10-15
原标题《东四西单鼓楼前》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儿:“故宫北海颐和园,东四西单鼓楼前。”前一句说的是“景儿”,后一句说的是“市”。这个“市”是市场的市,用现在的话说是繁华的商业街。
“东四西单鼓楼前”说的是京城的东四、西单、鼓楼这三个地名。这三个地方,现在也是北京的繁华商业街。
根据这三条街历史发展的“ 商脉”来看,“鼓楼前”应该是起于元代的繁华商业街;“东四”应该是起于明代的商业街;而“西单”能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则是在清末民初以后的事儿了。
所以,“东四西单鼓楼前”的说法,并不是顺着北京历史发展的“商脉”来描述的。如果按京城的“商脉”来说,最早的商业街应该是“鼓楼前”。
鼓楼
有一次,坐朋友的汽车走到鼓楼的时候,我瞅不冷子问他:“你知道北京有‘齐政楼’吗?”
他愣了一下,想了一会儿说:“不知道。‘齐政楼’在哪儿?”
估计很多朋友听到“齐政楼”也会犯蒙。我笑着对这位朋友说:“‘齐政楼’就在你的眼前。”
他十分不解地问道:“这不是鼓楼吗?”
我笑道:“鼓楼,在元代叫‘齐政楼’。”
我告诉他,“齐政”是“七政”的谐音。按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日、月,加上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合起来统称“七政”。鼓楼是按时辰报时的,所以借“七”的谐音,叫它“齐政楼”。这么一说,朋友才恍然大悟。

元代的“齐政楼”在元大都的城中心,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北京城时,北京的钟鼓楼重建,更名叫鼓楼,它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鼓楼。

东四大街对比图
关于明代的鼓楼, 是不是元代“齐政楼”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原址建的;另一种说法,元代的“齐政楼”在明代的鼓楼西边。
我们先不管它到底是不是在原地建的,单说“鼓楼前”的繁华热闹,是从元大都时代就开始了。
中国古代建都是有规制的,这个规制简单地说,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朝”,就是朝廷,也就是皇宫,“市”就是市场。换句话说,市场要在皇宫的北边。
您看北京城的中轴线,前边是皇城的南门天安门,接下来是故宫的端门和“三大殿”,以及故宫的北门神武门,再往北是皇城的北门地安门,再往北就是鼓楼了。
我们说的“鼓楼前”,实际上就是地安门外大街这段路。您瞧它是不是“后市”?
元代初年,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码头,还在通州的张家湾,南方来的物资运到通州,再往大都城运送,十分不方便。
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引昌平白浮泉和西郊诸泉之水,经瓮山泊(昆明湖),入大都城的积水潭,然后向东折南, 出大都东流, 汇入大运河,这就是京城有名的通惠河。换句话说,郭守敬开通了通惠河,使京杭大运河直通大都城,并且把大运河的终点码头,设在了积水潭。

元代李洧孙在《大都赋》里,描写当时积水潭码头的盛况:“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经抵辇下。”每天这里往来的货船如梭,千帆竞渡,热闹非凡。

元大都的“后市”设在了鼓楼附近,而积水潭恰恰在鼓楼的西边,所以这里成了大都城最繁华的商业街。
周边有米市、面市、菜市、肉市、果子市、鹅鸭市、铁器市、鞋帽市、皮货市、珠宝市等众多的市场,而且酒馆茶肆、唱戏游艺场所一家挨着一家,相当热闹。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曾在“鼓楼前”的“戏园”演过戏。
“ 鼓楼前” 的这种热闹繁华景象,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直到现 在,这儿依然是热闹的老商业街。
东四
东四牌楼从明代开始,就是京城繁华的商业街。这条商业街的形成,跟灯市口的灯市和隆福寺及三官庙的庙会有关。
明代,正月观灯的“灯节”是民间的重要节日。据史书记载,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当年在南京时,就规定每年正月“放灯十日”为“灯节”。
朱棣迁都北京后,仿照旧例,在东四牌楼南设“灯市”(就是现在的灯市口),从正月初八到十八,在这儿“放灯”,就是搞灯展,并且“赐百官假五日以观灯”。等于说放5天公假,让大伙儿来赏灯。
“灯节”期间,灯市一直延伸到北边的东四牌楼,街中列市,百物杂陈,观者如云,游客如织。这种热闹的灯饰,自然会带动东四一带商业的发展。
此外,隆福寺的庙会是东城主要的庙会,每月的初五、初十、十九、二十、二十九、三十开庙。此外,东四东边的“三官庙”也在初一到十五开庙。
“三官庙”在朝内大街原来外交部东边的位置,建于明成化年间,所谓“三官”是指“天地水”三元之神。庙的规模很大,而且自成化皇上以后,明朝的历代皇上都到这儿进过香,所以香火很旺。
当时的庙会, 犹如农村的大集, 开庙的日子, 庙内和庙的周边,摊位一家挨着一家,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这些对东四商业街的繁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 东四离明清两代的“十三粮仓”很近。元代的皇家粮仓主要在通州,明代以后,粮仓开始迁移到内城,因为朝阳门离通惠河的河道近,粮仓选择在朝阳门到东直门之间的地段。

清康熙年间,在这一带陆续建起了13个大的粮仓,号称京城的“十三粮仓”。
我们从现在这一带的“ 禄米仓” “ 新太仓” “ 南新仓” “ 海运仓” 等地名,就能知道当年“十三粮仓”的概况。
民以食为天。粮仓的设立,每天储粮运粮的车流不断,自然会带动周边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明代中叶,东四牌楼形成了繁华热闹的“大市街”,“大市街”的形成,使东四成为京城最为繁华的商业区。
这里的店铺鳞次栉比,不但有老北京有名的“四大恒”钱庄,还有许多老字号,比如:“瑞芳斋”“聚庆斋”等点心铺;“北庆仁堂”“宏仁堂”等中药铺;“森春阳”等海味店;“内同兴”等肉铺;“天和号”“德瑞和”“鸿源长”等油盐店;“东天义”“东天源”等酱菜园;“全德昌”“公义和”“德隆昌”等干果杂货店;“同义祥”“万聚祥”“利源增”等布店;“德古斋”“永信斋”等钟表店;“义兴和”“松古斋”“裕记”“永和号”等古玩铺;“英华楼”“聚宝楼”“泰源楼”等金银首饰楼;“东恒肇”等当铺。
东四商业街有名的餐馆、茶馆也很多,如“便宜坊烤鸭铺”(宣武门外米市胡同的老便宜坊的伙计开的)、隆福寺街里的“福全馆”“灶温”等。
值得一说的是,东四牌楼的东南数条胡同是明代京城的秦楼楚馆街,也就是“红灯区”。如果说,京城清代的“红灯区”在前门外的“八大胡同”,那么,明代的“红灯区”主要集中在东四一带。
东四南边的内务部街(胡同),在明代叫“勾栏胡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勾栏”的解释是“宋元时称勾栏,后来指妓院”。也就是说,“勾栏”在明代是妓院的代名词。
那时的官妓不但会琴棋书画,还会吹拉弹唱,会舞蹈音乐。东四南边的“演乐胡同”,便是为官妓演练舞蹈音乐的地方。在这条胡同的附近有条“本司胡同”,“本司”指的是明代管理妓院和娱乐场所的“教坊司”。
您从这些保留下来的胡同名儿,就能想象出当年这里灯红酒绿的热闹情景,同时也印证了东四商业街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商业链”。
西单
西单成为著名的商业街应该在清代,在西单的西边不远,有条街叫“成坊街”,因这里有个“都城隍庙”而得名。
据《宸垣识略》记载,这个庙建于元代,最初叫“佑圣王灵应庙,天历二年,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明永乐中为大威灵祠”。到了清代,才叫“都城隍庙”。
“城隍”是卫护城池的神,所以,当年,这个庙的香火很盛,而且在清代也是京城大庙会之一,庙会对西单商业街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但西单商业街的红火,还是在清末民初。西单的十字路口南边,是民国时期的教育部街,当年的教育部就在这里,那会儿,鲁迅就在这儿上班。
因为离教育部很近,所以,周边集中了中国大学(二龙路、即现在的国家教育部所在地)、民国大学(在西单西南的太平湖)、交通大学(西单东边的府右街)、孔教大学(西单北边的甘石桥)、北平大学工学院(端王府夹道)等高等学府, 还有2 0 多所中学和专科学校,以及30多所小学。
学校的集中,拉动了西单及周边地区的消费,与“东四”“鼓楼前”不同的是,由于年轻人是主要消费群体,所以西单商业区具有“四多”的特点:一是新式的店铺多;二是新派菜系的酒楼多;三是戏园子和电影院多;四是书店多。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北平解放时,西单商业区先后出现了上百家老字号店铺,比如比较时尚的百货商店:“上海”“三友”等;绸布庄有“金城”“益茂”“恒丽”“恒兴祥”“介福”“德茂”等;鞋店有“华北”“万里”“老佳丽”等;药铺有“同乐堂”“同春堂”等;大药房(卖西药的)有“中华”“中德”“北方”“英美”“宏济”“韩奇逢”等;西装店有“裕泰”“瑞大”“同聚鑫”“福记”“丰泰隆” 等;茶庄有“ 福生” “ 吴鼎和”“开泰”“元长厚”等;食品店有“桂香村”“天福号”“和兴成”“万春昌”“大顺斋”“永顺斋”等;酱菜园有“天源”等;鲜果店有“同兴魁”“信成尚记”“南桥王福记”等;理发馆有“中国”“万国”“中央”“兴隆”“第一”“仙宫”等;照相馆有“中原”“中国”“长安”“真光”“大陆”“新明”“杰灵”“艺文”等;钟表店有“亨得利”“慎昌”“有喴”等。

西单商业区的餐馆可以用引领老北京餐饮时尚潮流来形容,民国时期京城有名的淮阳菜系的“八大春”,都在西单一带。

1930 年代的老北京街景(老明信片)
此外还有“西来顺”“又一顺”“谭家菜”“烤肉宛”“辽阳春”“西黔阳”“聚仙居”等中餐馆;另外还有“大陆”“滨来春”“有光堂”等西餐馆。
西单周边的戏院、电影院很多,有名的有“哈尔飞”戏院、“长安”大戏院、“新新”大戏院(即后来的首都电影院),以及红光电影院、红楼电影院(在西四)等。
当然,老北京的西单商业街最有名的是西单商场。西单商场最初是几个大小商场组合而成的,1932年,在西单北大街槐里胡同西口,建起了“厚德”商场,这是西单商场的第一家。
接着又建了“ 福寿” “ 慧德” “ 玉德”“福德”等商场,这几家商场的售货大厅都是通着的,外面看像是一个大商场,所以统称西单商场。
不知西单商场这地界是风水不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开业之后多灾多难。我从小在它附近的辟才胡同长大,对它记忆深刻。
“ 文革” 时, 造反派搞武斗,商场给砸得乱七八糟,停业很长时间才重新开业。但好景不长,两年后的西单食品商场,发生了爆炸事件,商场又停业一年多。重新开业不久,就赶上了唐山大地震,房屋损坏严重,又一次停业半年多。
改革开放以后,西单商场又经历过多次调整,浴火重生,现在这家几起几落的老商场,依然是西单商业区的标志性业态。
其实,早在西单商场开业才4年的1936年冬天,就着了一把大火,商场几乎烧成了废墟。商家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原地搭露天大棚,设摊经营。直到1940年,“福德”“玉德”“慧德”、“厚德”“福寿”等才重建后开业,意味着西单商场的“复活”。1958年,西单商场改为国营。
西单商场当年是京城西半部最大的商场,不但商品的品种众多,而且商场内有中餐馆、咖啡馆、西餐馆,还有启明茶社等说书、说相声的场子,以及电影院(红光电影院),所以,来这里消费的顾客络绎不绝,是西城最热闹的地界。
现在北京的变化已经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了,由于城市的格局和人口居住区域的变化,商业街的规模和地界也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商圈,比如“国贸”商圈、“三里屯”商圈、“双井”商圈、“中关村”商圈、“南锣”商圈等。
不过,不管城市怎么变,老商业区的商脉还没断,您现在漫步“东四西单鼓楼前”,依然能找到它当年繁华的踪迹。
文/刘一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