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不同抉择,很好的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yh18 2020-10-15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经典影片,它在1994年奥斯卡评选中铩羽而归,却被时间验证了不朽。作为豆瓣9.7高分的影片,它所蕴含的希望主题,置于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人类精神的内核,这是它经久不衰的关键。

影片叙事不复杂,上世纪40年代末,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饰)惨遭诬陷,被判终身监禁并关入肖申克监狱。

狱中所有犯人都在自生自灭,唯独安迪不甘心,他用智慧和勇气,周旋于犯人和监狱管理者之间,最后成功越狱。同时,他也唤醒了狱中挚友瑞德(摩根·弗里曼饰)的希望,故事主要围绕他俩展开。

监狱题材的影片,向来以压抑、残酷为主基调,《肖申克的救赎》另辟蹊径,以贯穿始终的人性温度和积极态度表达救赎主题,让缓慢的叙事节奏在不经意间直抵人心,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不同抉择,很好的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如何看待自由,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视角,但感受是相通的,所以,《肖申克的救赎》同样能让中国影迷产生共鸣,比如影片中人物的外在冲突和内心抉择,让我想起王国维先生提过的人生三境界。

  •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这种救赎某种意义上和影片内容相契合。肖申克寓意一堵墙,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墙里未必是囚禁,墙外未必有自由,如何越过这堵墙,找寻自己,就是每个角色的救赎使命。

我将从影片中几位人物的外在冲突和内心抉择,来解读这三个逐次递进的人生抉择。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不同抉择,很好的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①身陷囹圄,让多数囚犯失去了救赎本能

肖申克监狱的囚犯,一开始为了出狱而活着,时间一久只剩活着,高墙会消磨掉他们所有的希望。

安迪刚到监狱时,曾问瑞德:“这里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吗?”

瑞德回答:肖申克监狱里每个人都是无罪的。

瑞德的想法也代表着其他囚犯的想法,他们已经习惯了肖申克的这道高墙,把这里当家,显然不想面对过去,久而久之,也就不再需要救赎,当然认为自己无罪。

而安迪不一样,他是真的无罪,却被诬陷枪杀妻子和她的情人,这个老天开的玩笑,让安迪瞬间失去家庭、前程、自由。如果他因别人犯的罪恶去惩罚自己,才真的有罪。

对罪恶的不同理解,直接体现在救赎自己的态度上。瑞德在新犯人中第一眼看到文弱的安迪,就和人打赌,他认为安迪是第一个崩溃并被狱警棍棒伺候的人,这种判断基于他在肖申克阅人无数的经验,为此瑞德与人赌上几支烟,然而赌输了。

因为安迪走进肖申克大门那一刻,就决定自救,他知道哭闹无用,只想观察环境审时度势;反观瑞德救赎自己的方式,只剩与人赌烟这样的无聊趣味。

瑞德此时还察觉不到安迪会给肖申克带来改变,哪怕自己对逃避有着清醒的认识:“起初你讨厌它(肖申克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不同抉择,很好的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②斯德哥尔摩效应,本身就是一堵墙

体制化是救赎的反面,影片代表人物布鲁克斯(外号老布)是肖申克监狱中最老的囚犯,负责看管监狱图书馆,不做体力活,服刑相对安逸。

老布是典型体制化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标准的囚徒,他安于这个身份,把肖申克当养老院;他对自由唯一的残念是偷养的那只小鸟,这只鸟在他的喂养下活一天算一天,不会飞翔。

影片中最戏剧化的一幕,是老布服刑50年满被释放,他居然想通过伤害囚犯海伍德的方式再获刑罚,以期留在肖申克。这一情节对悲剧的处理很艺术,让我想到斯德哥尔摩效应

所谓斯德哥尔摩效应,指受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者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者。

老布还是被释放了,他就是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受害者,体制化则是罪恶,直到老布在罪恶的驱使下上吊自杀,也没摆脱受害者身份。临死前他用小刀在房梁上刻下一行字:老布到此一游——这是他对自由的理解,孱弱无力。

另一主人公瑞德何尝不是受害者呢?当他也获得真正自由后,发现上厕所时尿不出来,因为他习惯了听命令上厕所,听不到反而无所适从。

瑞德和老布,都是体制化的受害者,当人的灵魂被囚禁,监狱将无处不在。


肖申克监狱里的犯人,多数都是老布,他们看穿自己孤老终死的样子,所以安于麻木,不做任何抗争,很像王国维提到的第一境人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眼看尽远方苍茫,满心都是空虚惆怅,我们多数人,经历诸多坎坷后,会在内心垒砌一道无形高墙遮风挡雨,同时也遮挡住了真正的远方,任凭如何眺望,都会感到力所不及,人生高度,也就止步于此。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不同抉择,很好的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①目标明确,活出价值,自由才有意义

对自由的追求,安迪从未放弃,他的逻辑是:让自己变得有用,就能争取自由。

安迪不放过任何交换价值的机会,他和狱友户外修葺房屋时,偶尔听到了凶恶的狱警海利抱怨上税的烦恼。安迪冒着挨打风险,主动提出替海利避税,而交易筹码,是给每个修葺房屋的狱友3瓶Tiger啤酒。

他出乎意料的成功了,当狱友喝着啤酒望着夕阳时,安迪没有喝,只是享受片刻自由的感觉。这件事可以理解为安迪实施计划前的试探,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他当初因为喝酒误事,惨遭诬陷入狱,现在拒绝喝酒,说明自律已经觉醒,何尝不是救赎自己呢?

后来,为了达成越狱目标,安迪利用丰富的金融知识帮监狱管理人员合法避税,不惜充当典狱长诺顿的洗钱工具,让自己有了更大的被利用的价值,从而为逃脱创造机会。

故事仅仅止步于此,影片深度也就打了折扣,但安迪还要用实际行动向狱友传达自由的信念。

他不厌其烦写信给州议会,争取到图书馆的扩建经费,还用同样方式搞来免费书籍,从而让犯人学会很多生存技能,这件事强化了影片传递的价值;后来安迪违纪占用监狱广播室,用大喇叭播放意大利歌曲给狱友听时,长镜头给出了上帝视角,影片主旨得以升华。

树立明确目标,在价值交换过程中认识到价值分享,这是安迪对自由的独特理解。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不同抉择,很好的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②执着隐忍,是实现自由的前提

没人深究安迪背后的动机,事实上他一直在抗争,通过反抗狱霸就能看出端倪。以包格斯为首的三个狱霸,一直想性侵安迪,安迪没让他们得逞一次,每次都与他们殊死肉搏,一直肉搏到狱警海利为了利用安迪肯于制止包格斯,才解除危机。

除了明处反抗,还有暗中反抗。监狱组织犯人观看电影《荡妇吉尔达》,安迪毫无兴致,事后却让瑞德弄到主演丽塔·海华丝的海报,大家还以为他想女人,没人知道海报掩盖的墙体被他每晚偷偷挖掘。

这期间安迪一边趁放风扔掉挖出的土,另一边暗中领走诺顿黑钱,给出狱后留下本金,整个过程做的天衣无缝。

当安迪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顺着下水道一边呕吐一边爬出肖申克时,镜头用肮脏和压迫感来呈现最后这段路。这段路总结了安迪20年的坚韧执着,也告诫世人,自由的代价有多重。


安迪主角光环太亮,被赋予了神性,几乎成了智慧、勇敢、执着的化身,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难存在。但安迪的执着,却能给普通人带来启示,比如王国维提及的第二层人生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安迪的故事,旨在告诉世人,做有意义的事,并且坚持做下去,不一定成功,却能留住希望,并活出价值。如果安迪不坚持自由的执念,也就没有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不同抉择,很好的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阑处。

①被救赎者的灵魂复苏,来自外部推力

在我看来,瑞德这个角色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和安迪同样重要。

瑞德对安迪的了解来自打赌输烟,他原以为安迪会像别的犯人那样,不得不接受狱中余生。令瑞德没想到的是,自己妥协的余生却被改变了,安迪就是改变他的外部力量。

瑞德是肖申克的地下商贩,也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正因为他具备搞到各类小商品的能力,才能串联起完整剧情,但瑞德从没有想过利用这项能力改变自身处境。

比如,安迪以打磨石头工艺品为由,让瑞德弄鹤嘴锄,瑞德很轻松帮安迪弄到,自己却没想过利用锄头挖墙;安迪听说瑞德喜欢口琴,买了一把送他,讽刺的是,口琴也是瑞德帮搞到的,瑞德居然从没想过为自己买一把。

瑞德的能力,和内心麻木形成鲜明对比,就是为了凸显个体被体制改造的戏剧性。

安迪并不需要救赎,他一登场灵魂就是自由奔放的,瑞德才是肖申克真正需要救赎的人。他早获得了保释资格,却一次次打退堂鼓;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中的特殊地位,和老布一样,认为只有肖申克监狱才能给自己尊严,这很悲剧。

但瑞德也不同于别的囚犯,他仍保留着记忆的温度,所以才能成为肖申克的镜子,晶莹剔透的反衬出各类人性,这给安迪救赎他埋下伏笔。即便他已经接近体制化,仍然能够给予安迪同情、理解、欣赏、再到由衷钦佩,在灵魂回暖的过程中,自己的希望也一点点苏醒。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不同抉择,很好的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②真正的自由,需要释放出灵魂

瑞德服刑20年时获得假释机会,面对假释官,直言已经洗心革面,请求出狱,然后被拒绝。

他服刑30年时,面对假释官,说了同样的话,得到同样的拒绝。

我可以推测瑞德被拒绝的原因,他和肖申克大多数囚犯一样,企图装可怜蒙混过关,没有认识到被囚禁的真相;而假释官代表着枷锁,他们见过太多瑞德这类人,想通过说谎换取开锁的机会,显然他们的火候还不够,因为惩罚源于自身,锁也要由自己开。

瑞德服刑40年时,已经心灰意冷,抱着爱谁谁的态度,对假释官的提问一通呛。

他对假释不报希望,也就无求于假释官,无求才说出了真心话,说话时瑞德内心的锁已经打开了,反而获得了真正的救赎。

假释官因为听到真话而释放一个人,点睛的情节。

瑞德出狱后,和老布一样难以适应社会,一度也想上吊,但他想起与安迪的约定,在橡树下找到安迪写给他的信,恍然大悟。看完信后,我想,瑞德已经成了和安迪一样的人。


安迪越狱后,在诺顿的保险柜里留下一本圣经,圣经第一页写着“得救之道,就在其中”。诺顿最后开枪自杀,用血来洗刷罪恶,而同时瑞德获得了新生。我不由想起王国维提到的第三层人生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阑处。

安迪是希望的化身,瑞德始终陪伴着安迪,寓意没有放弃希望,希望多了才带来涅槃重生。仔细看,灯火阑珊处的身影,正是自己。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不同抉择,很好的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写在最后:

原作者斯蒂芬·金旨在通过《肖申克的救赎》告诉世人,追逐自己的人生,活的才有意义。

而王国维则用三句宋词告诫世人,成就自我,是痛苦、执着、顿悟的破茧历程。

第一层人生,是肖申克监狱里的人生,可以是囚犯也可以是狱警,大家都在高墙内挣扎;这种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生,被囚禁在自我设限的欲望区间,远方虽可眺望,双脚早已陷于方寸之间。

第二层人生,是反抗者的人生,安迪用行动诠释着何为希望,何为自由;这种人生也是少数永葆初心者的人生,他们目标明确,才活的心无旁骛,即便失败,反抗也会让他们的人生更饱满。

第三层人生,是救赎者的人生,瑞德借助反抗的力量找到自我;这种人生也是智者的人生,智者不能生来洞悉一切,必然通过诸多坎坷,才能看到一马平川,而他们的智慧积淀,离不开希望二字。

影片结尾,瑞德在墨西哥海滨找到安迪时,出现了全片最明快的色调,一扫之前的阴霾,观影者也获得了解脱感这很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