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铜:起点低,如何通过做选择脱颖而出?

 完颜阿骨打g2ny 2020-10-15


星主采铜: 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不盲从,在潮流面前能保持独立的思考  O 精研至少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的造诣远超绝大多数人  O 有很强的自知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能成就什么  O 总是在行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那什么是值得做的事情呢?
我从自身经历中总结出了 4 大判断方法。


 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小学三年级时我爸妈离婚了,从那时起,我就不得不问超出自己年龄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没有答案。

从父母离婚那天起,我就有一种感觉,从此要孤身一人,扛住这个世界。

我开始变得内向,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思考,久而久之理解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他人的痛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1999 年高中某天,我在书中读到思想家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治学精神。他曾把创作《日知录》比作「采铜于山」,即搜集并整合第一手资料,产生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这种学术上的严谨和创造力,感染了我,也促使我想要提出原创性的思考,笔名「采铜」也由此而来。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著有《日知录》等作品

而原创性的见解源于对生活中人与事的思考,那思考的切入点是什么?出于想对人和世界进行深度的探索,我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之后 2001~2010 年间,我在浙大心理系勤恳读了九年心理学,读博期间主要做的是「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工程心理学方面有关的应用型项目。

对人和世界有了自己的见解,曾在两所高校当过编外教师,教授《普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在七尺讲台前、在年轻人真诚而渴盼的目光下侃侃而谈的感觉实在太好了,曾想继续留在学校当老师,但因故没有实现。


另一个方向是做用户体验,博士就读期间在阿里巴巴和网易都做过这方面实习,也保有一份兴趣,毕业时经历了些波折,最终入职华为的体验设计部门。

在去华为之前,我的内心一片茫然,不知等待我的将是什么。华为可能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企业,但同时它也因盛传的加班文化和严苛管理而让许多毕业生望而生畏。

但万万没想到,这成了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机。

因为在这里遇到了董建明博士,《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作者,本书是许多从业者的案头经典。

入职后不久有次倾心交谈,颇让我惊讶的是,董博没有跟我聊工作方面的经验和见解,而主要谈他最感兴趣的、也是从他的导师美国工程院院士 Salvendy 教授那里学到的东西:

如何思考?如何站在一个特殊角度进行纵深思考的能力,以及站在系统层面进行宏观思考的能力。

之后他又引导我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挖掘用户最深层的动机和需求,以及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批判性审视;

让我对「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激发出非常多的思考并付诸文字,发布到网络。

可以说,读好书、深度思考,遇到好的老师,都属于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少做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跟读书思考相比,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会迅速消退。

再比如很多综艺节目耗资巨大制作精良,大牌明星轮流登场,经常引发热议,可是一旦节目结束,观众就会感觉失落。

所以打游戏和看综艺节目,都能看作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做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工作之余会出去散散心,有次走到一家大超市的门口,听见一个有点苍老的声音:小伙子,小伙子!

我扭头寻声,看到一位推着购物车的老婆婆正看着我,她前面是一截下坡路。

老婆婆说:我腿脚不灵便,买的东西又太重了,你能不能帮帮我。

「好啊,没问题,举手之劳」

我帮老婆婆推了购物车,然后就走了,走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已经很久没有做过好事了,虽然只是十秒钟的事,却让我开心了一整天。

我回想这件事,老婆婆之所以叫我帮忙,是因为她心里打了个赌,料定我不会拿走购物车里的东西,这是一份信任

这种事没什么收益,无法像朋友聚会、看综艺那样带来短时间的极大快感,但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十分美好,是低收益,但为长半衰期的事情。


少做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因为长期在网络分享原创性的思考,到 2016 年 5 月我有了 50 万读者,内心喜悦,巨大的读者量,也意味着这是一份难得的信任,之后遇到一个舆论事件。

当时我想,有 50 万的读者,如果我在该发声时沉默,愧对大家的信任。虽我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判断我就是对的,假设最后事实证明我错了,我愿意承担我应付的责任。

我表明立场后,质疑的声音四面八方袭来,身陷风波。

经过一番筋疲力竭的辩论,之后我暂停在该平台发声。事情已过去了五年,仔细回想算是参与了一次网络掐架。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件低收益和短半衰期的事情。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


从小学三年级因父母的事情,意识到人和人的不同,到高中立志提出原创性思考,之后攻读心理学博士,去华为工作,再到通过网络分享获得 50 万读者,写出百万畅销书,前后 20 年的时间,让我充分意识到:

1.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比如「思考」让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是普通人,如果说我和大多数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一直在不懈地提高自己,在不断地进化,吾生有涯,只求日日精进。

所以,当我把三年的知乎回答为基础、写出《精进》奉献于世时,它化身为一个无形的讲台,成为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个温柔的交待,也给想在自己领域不断进步的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现在,我依然在写作,正筹备第三本《精进》。

精进是一个佛教的词汇,本意是不放逸,努力向上,心不动摇

凭借既具启发性又通俗易懂的内容,《精进》荣获多个奖项:


拿了这么多奖,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也让我的人生走向了新的阶段。到了现在,我几乎跟绝大多数人不同,读书是我的「本职工作」,除了有时候带带娃以外,主要时间和精力就放在读书上,读的书自然比别人多些,一年大概有好几百本。

书读得多了,对书的品味自然会有所提升,而且会琢磨读书的方法,特别是研究如何挖掘文本之下的隐藏信息。但是从书中收获的精神养料往往是碎片式的,有些是我直接在书上划线和批注,有些是我记在笔记里。

这些内容,大家都看不到。
大家能看到的,是经我反复咀嚼、消化、重组之后写成的文章和书。

但我对写作的自我要求较高,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更新的速度慢,写书的速度也不快。很多读者会有所抱怨,说:两本《精进》读了很多遍,没别的采铜内容可读,有点空荡荡。

为此,我创建了星球「采铜读书会」方便让大家看到我的读书轨迹,读了什么书,在书里找到了什么好东西,拍照我的评点和批注。当然如果有些书很烂,我也会任性地骂上几句,帮大家避避雷区。


我研究出来的好的阅读法和写作方法,也会发在星球中比如写作,初中时我读到了陈望道写的《修辞学发凡》,才意识到,原来这世界上,光修辞手法可以多达百来种,这极大提高了我的文章表达能力,受益至今。

再比如,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的一个作用,是压缩和提炼信息,让我们在嘈杂的信息中发现最关键性的部分。我在读书过程中多次尝试这两种方法,并借此从 138 位学者,推荐的 800 本书中,筛选出 49 本值得读的书,如图:

上下滑动,查看采铜精选书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