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花妈妈的旅美游记:亦真亦幻羚羊峡

 拓荒牛550 2020-10-16


前几天,尚书房发了一篇河北探花小朱的文章:寒。到今天,阅读已经过千,这是尚书房首篇阅读过千的原创文章。尚书房欣喜万分地想给小朱赠书,小朱却让我们转赠他的五月老师。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今天,我们刊发探花小朱妈妈的一篇旅美游记。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会惊喜地发现,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孩子,背后站立着怎样一个位满心人文思考的妈妈。

亦真亦幻羚羊峡

去羚羊峡(AntelopeCanyon)纯属误打误撞。本来旅行社安排的是去黄石公园西侧,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沟通好,只好改道去羚羊峡。可是来回车程较长,从拉斯维加斯到羚羊峡得5、6个小时的车程。我怕晕车,本不打算去,但同行的朋友很激动,说:改到羚羊峡去太好了。她曾在网上看过羚羊峡的介绍和照片,太美了!她本来还为旅游行程中没安排这个景点而遗憾呢。经她这么一说,有些心动,想想一个人呆在宾馆也没意思,就同意了。

凌晨4:30就起床,导游戴安娜叫人送来了中式早餐,有馒头、大米稀饭、两样小菜,竟然还有腐乳。中国人的胃真是没办法,见到这些就亲。我这个对饮食不怎么讲究的人,刚到美国的前几天还带了自制汉堡权当午餐,以为这样到图书馆可以泡一整天。几天之后就不得不放弃了,还是坐了公共汽车回到公寓煮挂面吃得舒坦。这旅行途中顿顿西式快餐让我脆弱的胃也行将崩溃。


路上戴安娜就羚羊峡作了简要介绍。它是在美国目前最大的印第安部落纳瓦霍人(Navajo)的属地内,这个保留区内的景点由当地人自主经营。想着当初作为北美这片陆地上的当然主人,印第安人接纳并帮助了逃离英国的清教徒们,而后却被赶至到最落后偏远的区域,不由让人唏嘘。我和朋友一路聊着美国文学中涉及到的印第安人问题,说到它的难以界定,一致认为本来其根源就应该是从生于斯、长于斯的印第安文学开始,可惜后来断流。美国文学史上好像至今没有出现重要的印第安作家,不像非裔文学,还寻个《根》,有个“哈莱姆复兴”,涌现出一大批像兰斯顿·休斯、理查德·赖特、赫斯顿这样的重要作家,以及后来的艾丽斯·沃克、托妮·莫里森等非裔作家几乎占据了美国文学的半壁江山。我曾对美国邻居抱怨:你们美国电影里的亚洲人、印第安人都不是真实的,是你们自己想像出来的。这样妖魔化别人,难道反映了你们内心的恐惧?我和善的邻居对我的唐突谴责只笑不答。


我们的旅行车不允许直接开到峡谷,必须换乘印第安人开的四轮驱动车。印第安导游希望我们体会体会滑沙的感觉,车开得快而险,几次拐弯处,感觉整个车都要翻了。我们尚惊魂未定时,车子已平缓地开到了峡谷前。下车看看四周,不见一丝绿植,都是沙土,炎炎烈日下反射着红光。尽管带着遮阳帽,地面上沙子的热反射上来,炙烤的感觉。几个正在揽生意的印第安人走上前来,他们与我们一样黑眼睛、黑头发,只是肤色更深,接近古铜。他们会简单的英语,连说带比划,声量不高,腼腆朴实。

此图为作者实地实拍

这个地处亚利桑那州的峡谷为砂岩地貌,从远处看并不很大。我们随导游进到里面,峭壁陡然而立,遮挡了外面的热浪。往里走,路窄径曲,如羊肠九折,有的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而过。峡谷由以前的海水冲刷而成,再加上长期的风蚀,形成的景观颇为奇特。顺着导游手电的光线望去,我们找到了林肯头像、华盛顿头像、自由之钟、怀孕的女人、大象、羊蹄、笑脸等等,惊诧于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导游顺手抓起一把沙子向空中一扬,然后拿起我们的相机咔擦、咔嚓快速照了几张。我们拿过相机一看:真是美轮美奂。自然光线穿过山涧缝隙照射进来,流畅的砂岩线条如同流动的乐符,时而平缓,时而激荡。是安静的小夜曲,又响起辉煌的交响乐。这边,微风掠过,波光粼粼;那边,地狱之火喷薄而出,大浪滔天。深山间,流水潺潺;悬崖处,云气蒸腾。晨曦日暮,亦真亦幻。一时间,梦魂摇曳,在光与影的幻化中不知身为何处。


出了峡谷,给了憨憨的导游小费,真诚地谢了他。又风驰电掣地回到我们的旅游大巴上,开始再次翻看照片。这才发现,印第安导游帮我们拍的照片远比我们自己拍得漂亮很多,也许他们更了解自己这块神奇的土地,知道在哪里取景更美、哪里光线更好吧。同车的有一个来自北京的摄影家,女儿在费城上大学。几年前他就跟一群摄影发烧友来过这个地方,拍了一些很好的照片,他妻子说至今还有一张挂在自家的客厅里,谁来了都赞叹。这次他带了妻子、女儿故地重游,甚至还带来了重重的全套摄影器材。“这地方,搞摄影的人必须来。”他说。

 

尚书房平台已经开通红包赞赏功能

给你心仪的文章发个红包吧

我们会用来给原创赠书

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

直隶尚书房

一个读书修心的好地方


读书,读书,还是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