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的 老 婶 李建国 俺的故乡在广宗油房,一个不大的村庄,离邢台较远,靠威县挺近,经济不算发达,但民风醇厚朴实,勤劳善良,尤其重孝道,讲亲情,可谓中华民俗之典范。 解放前俺爷爷逃荒东北,到老未归;俺爹弹弦卖唱,流落保定。俺三爷参加革命,只有大爷爷在家恪守家业。虽然解放后三爷解甲还乡,但因战斗负伤,没有后代,老家也就只有堂叔一支血脉了。 所以,俺老婶从一进门子,就不光伺候公婆,还得孝敬叔婶,年轻时没少操心受累。好在后来俺的三个堂弟和弟妹们,个个懂事听话,包括俺的远房堂叔、表弟们也都时常帮三爷挑水、拾花*、料理家务,不然,早把俺老婶累毁啦! 俗话说:哪有马勺不碰锅沿的,一家人过日子,短不了磕磕碰碰,可俺老婶从没跟长辈们红过脸,任劳任怨,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维系着家族的团结和睦。 记得小时候俺第一次回老家,是个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天下着大雪,门口的大红灯笼随着飞舞的雪花摇曳着。 堂屋里坐满了前来看视的亲戚邻居和好奇的孩子,奶奶们坐在炕头上,两位爷爷端坐在太师椅上,春光满面,笑容可掬。大伙吃着长生果*,抽着水烟袋*,亲切地盘谈着,满屋子弥漫着浓浓的亲情! 忽然俺发现,咋唯独不见俺老婶呢? 于是,俺急忙跑到西厢房,推开风门一看,只见老婶一个人在煤油灯下剁馅、和面、包饺子呢!我感动地一头扑到老婶怀里:“老婶你真好!”…… 那天我就睡在老婶屋里,大年初一,天蒙蒙亮,老婶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的饺子:“给小儿,你先吃,就在被窝里吃啊!我再去给你奶奶他们煮去哈。”说完转身匆匆而去。 显然,老婶是一宿没合眼。多么贤惠的老婶呀,望着她忙碌的背影俺的眼泪差点流出来。太阳刚出来,老婶就领着我和堂弟们来到老屋,给爷爷奶奶们磕头拜年。 我们领了压岁钱,连蹦带跳地跑出大门,老婶一直追到胡同口:“不慌跑,别伴到喽小儿!早点回家哈!”……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们也常回老家看看,但毕竟人在外身不由己,远水解不了近渴!老家的大事小情全凭老婶她们支应着。 如今,俺的三个堂弟都儿孙满堂了,三奶奶也成了家族唯一健在的老人,前几天我和兄弟们回家探亲,见老婶依旧是那么毕恭毕敬,吃一碗盛一碗地持奉着,实在令人钦佩! 其实,老婶和三奶奶同岁,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啦!但这就是传统、就是孝道、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文明呀! 俗话说:“是灰就比土热”,我们一回家,亲戚六眷的挨家招待,天天下馆子,可这倒急坏了俺老婶,拽着俺的衣襟说:“小儿,啥时候吃俺给你包的饺子啊?”是呀!鱼香肉香不如俺老婶亲手包的饺子香! 临走那天,当家子二叔带着我的堂表兄弟们,非要去卢头镇上摆宴送行,俺说啥也不去,必需在家吃俺老婶包的饺子!在我的坚持下,全家族的亲们在老婶家欢聚一堂,大家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促膝相谈,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骨肉情! 最后,我们聚拢着老辈照了张全家福。 临走时,一家人依依不舍地送出大门,老婶隔着车窗拉住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儿,啥时候还回来呀?下回带嗯娘*来,俺想老嫂子……”老婶哽咽了,眼窝里含着老泪,我深深地点点头,没说出话来。 车子开动了,我回头望着渐渐远去却不停地招手的老婶,眼泪流了下来,多么可亲可敬的老婶呀,我永远忘不了她! 注解: *拾花:即在地里摘棉花。 *长生果:即花生,广宗、威县一带的方言。 *水烟锅:汉烟的一种抽法,将大烟叶捻碎放到烟锅里,烟锅下面是水壶,水壶上是烟嘴,将烟锅点着,烟通过水壶过滤,进入烟嘴,吸入口中。 *嗯娘:即你妈妈,广宗方言。 直隶尚书房祝福故乡的老婶 祝福故乡的亲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