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至味是“清甜”

 拓荒牛550 2020-10-16

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糖,在古代糖是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寻常百姓用的起的,一个甜字包含了所有人生美好。

——苏拐子

人生至味是“清甜”

 ——从康熙甜白釉宽足碗说起

艺术的可贵是,既有美的感触更有美好的想象,就像糖和巧克力。

——张  锦

姐夫在俄罗斯的旧货市场收获了一只白色小碗,通高7公分,直径11公分,底足宽7公分,底足高1公分,酱口,通体洁白而不刺眼,光泽柔和内敛,强光下玲珑剔透,一眼望上去,那感觉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乖巧可爱”。查阅资料,根据小碗的颜色、形态、胎质、釉面特征,我们将这只小碗定为清康熙仿明永乐甜白釉宽足碗,几百年前景德镇的小精品,被我们现在捧在手里,弥足可贵。

甜白釉,是明代永乐时期创烧的一种特殊名贵瓷器品种。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如脂,简称“奶白”或者“甜白”,也有一种写作“填白”,釉面平整晶莹,釉不流淌,器物的口足边缘及其他棱角处露胎骨,底足和口修削整齐。迎光透视,整个器物玲珑剔透,呈肉红色或者粉红色,清代的仿品透光呈青色透亮。永乐时期的甜白釉,在器物的折角积釉处,闪现灰青色光泽,釉面偶然闪现灰、青、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

师父说瓷器的装饰工艺无外乎三种,第一种是颜色,豇豆红、鸭蛋青等等;第二种是纹饰,青花、五彩等等;第三种是姿态,梅瓶、观音尊等等。在这三种里面,颜色最为重要,因为一件器物映入眼帘,首先是颜色感观。单色釉瓷器完全以颜色和姿态展示美好,没有其他的修饰,这就决定了单色釉瓷器比别的瓷器审美要高很多。单色釉瓷器里面白釉瓷器又是最重要的,为什么白釉瓷器最重要?师父说这就像画家作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他们都是在白色的画面上去呈现自己艺术追求,白色是任何瓷器绕不开的底色,高古瓷有邢白窑有定窑还有湖田窑,到了明代永乐年间创烧了甜白釉,这也达到了白釉瓷器的顶峰,再也没有超过的。

师父说宋代简约的单色釉瓷器才是正宗的中国人骨子里的气质。宋代以前陶瓷不分,到了宋代官、哥、钧、汝、定五大名窑的出现创造了世界瓷器无法超越的高峰。但是在这五种瓷器里面,只有定窑是以烧造温度超过1200度的全瓷化白色瓷器取胜的,弥足珍贵。师父说定瓷有两个贡献,第一把白色演绎出情感,变纯白为奶白,暖白,甜白,脂白。第二把瓷器全部瓷化,变陶为瓷,坚硬无比,晶莹剔透,玉光潋滟。第一个贡献是艺术高峰,第二个贡献是技术高峰。

按照师父的推测,中国的瓷器发展是以家族的模式发展扩散的。师父说真正瓷器的起源应该是邢白窑,为什么是邢白窑,第一地理位置,北宋时期邢白窑更接近首都。第二颜色质地,瓷器洁白无瑕质量好。决定瓷器的有两个因素,第一是瓷土,第二是烧火原料,树木。邢白窑所在的邢台很快就没有了烧火的森林,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代,烧窑的工匠为了能够养家吃饭,权衡利弊,选择了随着原料迁徙工厂,于是从邢台逐渐转移到了定州涧磁村这里瓷土更好,树木充足,烧造出来全瓷化的白瓷,宋朝的采购由邢台转移到定州,因此称为定窑。后来战乱频发,烧窑的工人被迫南迁,到了南方,他们首先要靠自己最拿手的手艺吃饭,经过寻找他们烧造出来了最接近定瓷的湖田窑,从湖田窑发展出了后来的景德镇体系。无论是邢白窑,定窑,还是湖田窑,他们共同特点,都是白瓷,对于用来吃饭喝水用的器具,白是纯洁干净象征,是毫无遮盖的坦诚,是高雅奢华的追求。

师父说甜白釉,一个甜字把人世的所有美好都表达的淋漓极致。苦难容易描写,美好不容易表达,我们的老祖宗最有艺术,创造了比喻这个修辞手法。说一个人漂亮是貌若潘安,说一个玉好是羊脂白玉,说一个颜色好叫甜白。这就是艺术和技术的区别,艺术既有美的感触更有美好的想象。师父说,物质不发达的年代,带甜味的东西都是最珍贵的,水果一般人家吃不起,蜂蜜,更是奢侈物品,糖,古代就没有白糖,都是粗糖。古代把蜂蜜和糖奉为臻品,古代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和蜂、糖分不开。人们口语中的帝王黄就是蜂蜜的颜色,寿山石最珍贵品种田黄也是蜂蜜的颜色,和田玉有一个品种叫糖料。这种蜂、糖的颜色是富贵美好的象征,也说明了甜的珍贵。甜,就是对美好最美好的诠释。师父说明代永乐甜白釉,这个甜是象征意义,不是蜜与糖的颜色,是对这个美好白色的最美的标注。古代对于颜色的命名,为了让人们容易接受和记住,最善于用比喻,比如鹅黄、杏粉、豆青、豇豆红等等,只有这个甜白釉用的是触觉,是人世间最美好味道的感触——甜,这个就说明了弥足珍贵。

师父说,还有一种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定烧的越窑瓷器叫秘色瓷,到现在科学家还没有确定到底哪一种秘色,说是秘密的颜色,已经失传。我师父猜这一定是笔误,那个秘色一定是蜂蜜的颜色,是笔误造成了千百年的误解,烧造一个瓷器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做的,是多少人实验多少次的结果,秘密的颜色哪有一次烧成的,秘色就是蜜色,就是美好颜色的象征,以讹传讹而已。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啊~~在梦里

图片由作者提供

投稿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