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陶瓷鉴藏手册】 两宋陶瓷

 RK588 2015-04-20
2015-04-14 中博艺术市场

中博艺术市场

两宋陶瓷

两宋(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大致概括为6个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也有学者将宋代瓷窑分为“五大名窑”和“五大民窑”,其中“五大民窑”就是上述六大窑系之中除钧窑系之外的五大窑系,而所谓的“五大名窑”,则是特别指与北宋宫廷有千丝万缕特殊供给关系的窑口。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社会生活习俗,民风民情的不同,使用原材料、制作工艺、生产工具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 磁州窑白地彩绘花卉纹扁壶

圆形、鼓腹、平底、一端有短流;施白釉,底足无釉露灰色胎,正面以彩绘手法绘花卉纹,纹饰简练潇洒,笔法纯熟流畅,为典型北宋磁州窑器。

新石器时代就曾见有扁壶,不过其时的扁壶乃壶腹压扁,正面开孔,后来逐渐演变,唐代始有一边开流的扁壶,来源于少数民族,原为挂于马上的水具,类似的器物还有穿带壶等;元代时龙泉窑、磁州窑和景德镇都有烧制扁壶,带有系,小口;明代以后器形逐步转变,除有一面平整无釉另一面鼓出有纹饰之外,还出现双面鼓起并绘有纹饰的抱月瓶,在永乐、宣德朝多见,有的形体硕大,景德镇御窑厂旧址曾经出土有直径逾50CM的永乐青花扁壶;这种器形一直沿袭到清代,雍正、乾隆朝都有很精美的青花、青花釉里红或者彩粉彩抱月瓶。

*、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楼钢著。

北宋 龙泉窑青釉五出花口碟

龙泉窑地处现浙江省丽水龙泉市。丽水唐时为处州,因此唐以降各朝代古文献里亦常将龙泉窑青瓷器称为处州青瓷。龙泉青瓷,崛起于北宋,兴盛于南宋而元,衰于明末清初。其烧造历史悠久,上下历经800余年;生产规模庞大,鼎盛时期有窑场近500余座,地域范围跨两省九县;出产产品器形品质之精,装饰色彩之美,驰名海内外,足以与国宝青花瓷相媲美。

这对小盏是龙泉青瓷早期产品,与越窑青瓷器的风格相近:胎厚而坚硬,质地细腻,呈现淡淡的白色;通体施青釉,釉层透明光亮呈青绿色,玻化程度很高。圈足,口沿上有五个小缺,和腹部隆起的五条出筋相连,使整器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富有美感。

盏内底有印章楷书“河滨遗范”款识,这是早期龙泉窑器常见的落款,类似的标本在龙泉大窑、金村等窑址中时有发现,但完整器传世的相当稀少,见著于图录的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清宫旧藏”瓷器中的一件和安徽省博物馆藏的一件。

*、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楼钢著。

北宋 湖田窑青白釉瓜棱执壶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属饶州,唐代始即烧制瓷器,是我国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窑场,是名副其实的“瓷都”。过去将英文中瓷器的名称“china”解释为中国生产,其实应更正为”china”是“昌南”的音译。青白釉瓷是白瓷的一种,其釉质色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青白釉器是北宋时期主要的陶瓷品种之一,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众多窑口都有烧造,尤以景德镇湖田窑所产为最佳。史料记载唐初即有人将湖田窑出产的青白瓷器送入宫中,称为“饶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贡瓷之一。

这只壶为八瓣瓜棱型壶腹,直筒口,圆耳盖,口身衔接处有耳,肩部溜滑,流和柄位于壶肩上部,相互对称,体态修长而又不失丰满;通体施青白釉,色泛白,各部分衔接处由于积釉而带水绿色,明澈温润,青素淡雅,充分反映了宋人的审美观。

宋代理学盛行,文人士大夫都以儒学为立身之本,讲求修身养性,崇尚自然,“天然去雕饰”,“君子比德于玉”,含蓄,精气内敛而温文尔雅。这种社会背景也反映在当时的工艺品特别是瓷器的制作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北宋瓷器,包括北宋官窑、汝窑、钧窑天青釉、定窑以及其后的南宋官窑等,无一不是以色调单纯,形制优雅而为世所珍。湖田窑之青白瓷同样也是这样,而且其薄如纸、明如镜、青白如玉的外表,即使对比当时的官窑器也不落下风。无怪乎湖田窑青白釉器曾风靡一时,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青白瓷的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以及寝具。南宋李清照《醉花阴》词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同样的例子还有瑶台夜滴金茎露,水殿凉生玉枕风”*1,“绮席象床玉枕,重门夜鼓不停挝”*2等宋诗词句子。

景德镇青白釉器也有外销瓷,赵达《诸蕃志》里面就有记述我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在“书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如与“无枝拔(国名)贸易之货,用西洋布、青白处州瓷器、瓦坛、铁鼎之属”。近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南海一号沉船,所装载的也主要是景德镇产青白釉器。

*1、宋 王圭 《宫词》。

*2、宋 黄庭坚 《薄薄酒二章》。

*、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楼钢著。

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天之蓝、海棠红、玫瑰紫,其釉色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平淡之中蕴含大雅,乃全球公认中国古代瓷器的顶峰;磁州窑则以各种釉装饰及彩绘纹饰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定窑瓷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刻花、印花纹饰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

南方窑系的胎质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无论是素胎器还是刻花、印花均显现出极高的工艺技巧,湖田窑薄胎刻花器其胎薄如纸,而刻花刀工犀利,干净利索丝毫不拖泥带水,深入胎骨却绝不穿透,如此高超的技巧即使是今天的工艺美术大师也自叹不如;

龙泉窑器物釉层肥厚,形如堆脂,质感极强:其釉色翠绿晶亮者,犹如梅子之初青;其釉色粉青莹润者,犹如碧玉之含光;其釉色棕黄润泽者,犹如蜜蜡之甜腻。宋代龙泉窑器以端庄秀丽的形制、精光内敛温润如玉的釉质来传达美感,令人百看不厌,如醉如痴。

浙江龙泉大窑外景

除以上六大窑系或“五大民窑”之外,还需特别注意宋代的“五大名窑”。所谓“五大名窑”,主要是由其具备“贡瓷”或“官窑”的高贵身份来确定的,并以此身份与“五大民窑”分开。过去人们将“柴、汝、官、哥、定”列为宋代五大名窑,后来由于柴窑一直未能找到,其是否存在亦有极大的争议,故将宋代“五大名窑”重新界定为“汝、官、哥、定、钧”窑。但是随着考古学的进展及人们对古瓷器的研究日渐深入,这个界定同样产生了问题,例如目前学界大多认定传世“哥窑”乃元代所产*1而“官钧”是否存在也有极大的争议:海外中国古陶瓷学界及其艺术品市场各方均倾向于将“官钧”定为明代所产(可参考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中国学界也有专家认同这种意见*2。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考古无结论”,就是说考古学上产生的任何结论都是暂时性的,它们都是根据现有的证据作出的,而一旦有了新的证据的出现,这些“暂时”的结论就将作古,因此完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势必会根据全新的考古发现来重新界定宋代的“五大名窑”。

*1、2012年119日,在龙泉市举办的“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落下帷幕。来自中国科学院、社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的20多位专家达成共识:文献记载的哥窑就在龙泉。与会专家明确将传世哥窑龙泉哥窑两者区分,并将后者确定为符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哥窑,而前者则留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参见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2006年中国深圳官钧瓷器研讨会出版著录及研讨会相关报道

南宋 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

直口、斜腹、圈足。内外满施青釉,仅足端无釉,露深灰色胎体,外腹刻菊瓣纹。

中国在先秦时期即生产出原始青瓷。从出土原始青瓷实物看,其釉水薄,烧成火温底,胎土未完全瓷化。及至汉末,东南窑场突破技术瓶颈,成熟青瓷正式登场。两晋时期,古越窑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所产青瓷器釉面坚致青翠,但普遍偏薄,质感不强。至南北朝,瓷器工匠尝试改变釉料配方,以使釉面加厚增加质感,但随之出现釉层与胎的收缩率不相符,釉面开片并致使釉层剥落,所以,早期的片纹是窑病。《云仙杂记》有载:“天宝,内库有青瓷酒杯,纹如乱丝,其薄如纸。以酒注之,温温然有气,相次如沸汤,乃名自暖杯”。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内库就是皇室放置御用具的仓库。这件纹如乱丝的青瓷杯唐玄宗亦喜爱,可见当时好的片纹瓷器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是,因为瓷器表面片纹的特殊形状和色彩千变万化,引人遐思,瓷器工匠们很快就发现,如果人为地加以利用,可以发展出一种特殊的釉面装饰工艺来。至北宋晚期,汝窑开始出现人工控制的瓷器片纹,南宋后这种技术更加成熟,南宋官窑就是片纹瓷器中的佼佼者,进而更影响了整个龙泉窑系,大量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片纹瓷来。

由于纹片的形状和色彩多样,古人还专门为纹片做出评鉴的标准来。明文震亨这样评述:“官、哥、汝窑,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黑纹次之,细碎纹最下。*”有趣的是,在这个评价中,纹片的优劣与断纹生成的难易程度相符合。如冰裂纹是釉层之间的开片,因此只有多次上釉的官窑器或“类官窑”器才可能产生。鳝血更神奇,是胎土之中含有微量铜,在合适的窑炉气氛中因窑变而自然生成,无论如何努力也是可遇不可求,在目前见诸于世的古陶瓷著录中还未尝见有收录,故此二者为上是理所应当的。蟹爪是釉面条形开片,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氧化而形成;鱼子纹实际上是厚釉器,釉层中蕴涵丰富的大小不一的气泡,与纹片结合而成。这两种纹片是可以人工控制的。百岌碎,后开片,氧化染色,片纹杂乱无美感,故列为下品。而近世所追捧之金丝铁线,乃纯人工所为,不足道也。

这件青釉菊瓣纹碗通体开纹片,而且纹片形状、颜色多样,同时拥有蟹爪纹、冰裂纹和鱼子纹,特别是近口沿部份的淡红色纹片,为鳝血红,更是十分难得。

*、明 文震亨 《长物志.卷五八.海论铜玉雕刻窑器》

*、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楼钢著。

宋瓷的器形较之前朝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如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官、汝与定窑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烧制的民间瓷品。

北宋 耀州窑青釉执壶

小口外撇、长颈、平肩直腹、圈足外撇;肩部有曲柄与壶口相接,带有宝珠盖,直流修长与口平;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润泽,积釉处闪翠绿色,足端无釉有粘沙,露灰白色胎,胎质细腻。

北宋时的壶通常分为两种:酒壶和茶壶。茶壶实际上是水壶,因为宋人采用点茶法,水煮沸后注入茶壶,再急速点入茶盏之中,使茶汤起泡,以此斗茶。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凡是不带盖,盘口、撇口或者洗口壶,应该是茶壶(水壶),而凡带盖的(包括带温托的)应为酒壶。很多酒壶还带有托,饮酒的时候将托内盛满热水,再将酒壶浸于热水中加热和保温。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从宋元时代的绘画作品中找到证据。重庆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唐伯虎临摹韩熙载夜宴图,其中就有酒壶的特写画面,从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酒壶使用情况。

中国南方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北方则是酒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很有意思的是,南方各窑口制作的茶具品种相对较多,制作较精致,而北方窑口制作的酒具品种相对较多,制作较精细,其中耀州窑、定窑都出产有相当优良的酒壶。耀州窑酒壶以构思奇巧、制作精良、纹饰精美、坚固耐用著称,1968年在陕西邠县出土了一件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倒流壶就是其中的皎皎者。

*、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楼钢著。

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卉纹大碗

撇口、斜腹、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一圈无釉露米色胎,胎质坚致细腻有光泽;碗心内以刻花手法饰花卉纹,刀工线条一粗一细、一深一浅、一直一斜,犀利纯熟,毫不拖泥带水

芒口覆烧法始于定窑,但是,是因为采用覆烧法才出现芒口瓷器的,还是原来就有芒口瓷器(为了要镶嵌金属扣作为装饰),后来据此启发了窑工而发明了覆烧法的?这个恐怕就难以下定论了。但无可否认,镶嵌金属口沿的做法早在北宋早期就已出现:辽宁法库叶茂台7号墓出土定窑“官”款划花凤纹镶鎏金银口碗就是一例*1。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瓷器(包括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静志寺塔基出土的类似芒口定窑器)其刮釉处仅为口沿顶端极细的一圈,若要以此作为支烧支撑,恐怕不足以在高温下承担器物的重量。

历来陶瓷的产量和质量就是一对矛盾,在窑的容积没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增加产量,这是窑工们一直在处心积虑要解决的问题。覆烧法就是解决方法之一,支圈叠烧法也是解决方法之一,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产品出现弊病。有意思的是定窑的窑工宁可降低质量也要提高产量,为此不惜牺牲为皇家生产贡瓷的荣誉。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云:“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这个论点南宋叶寘在《垣斋笔衡》中也有记:“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隧命汝州造青窑器。”陆游于1209年故去,距北宋不足百年,他的记载还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至少在当时民间并未知道有“官窑”的存在,皇室用瓷仍沿袭各地“土贡的方式进行。

最先采用覆烧法技术的是北方窑口,然后才传入南方,景德镇南宋时期采用覆烧法制作的青白瓷器就是这种技术传承的结果。

*1、《文物》1975年第12期,冯永谦《叶茂台辽墓出土的陶瓷器》

*、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楼钢著。

宋代瓷器的雕刻工艺大量采用了中国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古玉器雕刻的工艺手法,例如游丝刻法、勾勒法、勾砌法、双阴挤阳法、减地浮雕法、阴刻线鉴浮雕法等等,使得宋代瓷器的装饰手段更加丰富多彩,装饰效果极佳,这也是宋代瓷器的一大特色。

现代人习惯地将中国的古陶瓷分为两个大部,即高古瓷(北方又称之为老窑瓷)和明清瓷,这两个大部的分野在元代:元代以前中国陶瓷制作是遍地开花,元代以后则以景德镇一统天下。我个人认为,如果以中国文化大背景的眼光来看中国古陶瓷的这两个大部,其分别在于瓷器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元代之前,社会生活的主流是雅文化,元代之后,社会生活的主流是俗文化,元代则是这种文化背景大转变的一个时代,而这种大文化背景的转变同样在中国的古陶瓷上有明显的体现:高古瓷器是雅文化的代表,注重内在的张力;明清瓷则是俗文化的代表,注重外表的华丽。宋瓷是中国高古瓷器发展的顶峰,也是中国古瓷器发展史上无可争议、无可超越的顶峰。当今世界,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海外,中国的古陶瓷都是收藏届的宠儿,高古瓷与明清瓷同样是古陶瓷收藏界两个永恒的主题。在海外,高古瓷器是王公贵族、高端藏家珍爱的收藏品,是身份、素质与文化背景的象征,明清瓷器则是古董商人钟情的可以盈利的商品。而在中国,高古瓷器的收藏目前显然不是主流,这里面有很多现实的限制因素例如高古瓷器不易流通、高古瓷器难以鉴别等等,但其实对高古瓷器文化内涵认知的不足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收藏人群整体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对中国古陶瓷的认知逐步加深,这个现象应该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大的变化。

南宋 龙泉窑青釉凤耳瓶

口沿外折呈板状、直颈、园腹、圈足;器身光素无纹,颈部以贴塑方式饰有双凤耳;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仅足端无釉露胎,胎质细腻坚致,带有赤色窑红,为龙泉大窑产品。

此类器形为龙泉窑南宋典型器,在龙泉大窑、金村和溪口窑等地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标本,传世也有不少,见于各大拍卖行或者被博物馆所收藏。此类瓶有不同尺寸,小至十数公分,大至数十公分均有见载。双耳变化较多,有龙耳、凤耳、魔猲耳及鱼耳等。龙泉窑器的釉有两种,一种为石灰釉,高温下流动性大,故烧出来的瓷器玻璃相强,光亮照人,颜色鲜艳;另外一种为石灰碱釉,高温下流动性低,故烧出来的瓷器釉层厚,温润含蓄,有玉质感。前者多见于民窑,后者多见于官窑,因后者之表象十分符合宋代士者文人的审美标准,因此无论是北宋官窑,汝窑还是南宋官窑,基本上都采用这种釉。及至宋末和元代,一般龙泉以及越窑等都有采用石灰碱釉来烧制民用器物了。

*、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楼钢著。

无论是“五大名窑”还是“五大民窑”,从宋代瓷器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来看,宋人在瓷器制作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且极高的美学境界。宋代陶瓷,以其浑然天成、古朴深沉、素雅简洁、清丽自然,同时又千姿百态、富有张力、内涵深厚、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永远景仰的丰碑。

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板沿口、直颈、弧腹、下承三足;通体施青釉,为石灰碱釉,釉层肥厚,凝重失透有玉质感,仅足端无釉,露深绘色胎;造型端庄,体态稳重。

鬲字有两音,一为“li”,古炊具,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说文】曰:“鬲,鼎属。象腹交文,三足。” 。《汉书.郊毅志》中“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其空足曰鬲。”由此可见,鬲原为九鼎中之一属,早期形制类鼎,晚期演变为上下两节,下节支架提供热源,上部盛食。另一音为“ge”,乃引申义,因三足分档,互不相连,故引申为“分隔”:【管子】明法解第六十七有句:法令不得至于民,疏远鬲闭而不得闻。”

鼎为礼器,因此鬲亦应为礼器之一,从鬲式炉的功用亦可证此论。中国早年无炉用熏,南北朝佛教盛行之后使用炉做燃香器具,入宋熏、炉功能逐渐融汇,除王公贵族巨富之家外,民间基本已用炉取代熏,但鬲式炉仍用为礼器。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出土大量鬲式炉标本,在杭州古中河南宋太庙遗址也出土不少鬲式炉残件。明代人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乃设计居家陈设摆饰之专著,其中专门给出一节来论述炉的选取及其功用:“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惟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宋姜铸亦可,惟不可用神炉、太乙、及鎏金白铜双鱼、象鬲之类。”他把象鬲与神炉、三代鼎彝相提并论,说明鬲式炉非日用具而实为礼器,由此亦可见,鬲式炉的鬲应读为“li而不应读做ge当然,宋代的“礼”和三代时候的“礼”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日常所用的礼器也已经大大地简化了。

南宋鬲式炉除见有老虎洞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器外,还见有龙泉大窑黑胎青瓷和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鬲式炉,而南宋时期其他窑口出产有大量各式炉具,惟不见出有鬲式炉,这个现象也值得注意。且龙泉大窑出产的鬲式炉大部为黑胎厚釉,使用石灰碱釉而非龙泉青瓷常见的石灰釉,溪口窑出产的鬲式炉更是与郊坛下官窑黑胎开片鬲式炉几如孪生兄弟,这也给这三个窑口之间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楼钢著。

几个简单的鉴别方法:

*、湖田窑盘碗底部有明显的黑色粘砂,是自然形成的垫饼遗存物,如无应存疑。

*、龙泉窑器目前高仿十分到位,因此大器及高价器物建议使用热释光鉴定法。

*、应特别注意耀州窑及定窑瓷器的刻花手法。

*、注意霞涧窑与越窑的胎质区别,及其釉面微细差别。

*、应特别注意耀州窑器底部的指甲痕。

*、定窑覆烧盘碗底足修胎方式方法。

收藏鉴赏提要:

*、特别建议对建窑瓷器及南宋官窑瓷器保持高度的关切。

*、五大民窑的代表作品。

*、黑釉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带有文字、铭文包括纪年、诗文、祭文、族群记事文字的瓷器。

*、带有完整画面的瓷器。

*、特殊定制的瓷器。



“摘自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楼钢著《中国古陶瓷鉴藏手册》一书。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