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未都谈宋瓷: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荣纳堂 2020-08-20

转自 谈陶论瓷 2020-08-16

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马未都

导语: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主要表现是官、民两大系统都是蓬勃发展。而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的陶瓷美学中,没有哲学因素的存在了。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还有北方的耀州窑,南方的吉州窑、龙泉窑,都是以地名命名,一直沿用至今。宋代民窑的八大系统,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北方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是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以及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汝窑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官、钧、定。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这句话。汝窑作为老大,排在第一,“汝窑为魁”。汝窑的名气很大,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这是南宋人的记载,他生活的时期离北宋很近,所以非常可信。明代王世懋在《二委酉谭》中也说:“宋时窑器以汝州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说明明朝人也认为汝窑地位第一,北宋的官窑地位次一等。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 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2.943亿港元

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但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南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人都觉得汝窑非常难得,那今天距离南宋已经八九百年了,就更为难得了。而此中“内有玛瑙为釉”,也是汝窑为何珍贵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敬畏之情,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面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观者跟其他瓷器不一样。汝窑因为其稀少,所以非常珍贵,历史上各类文献记载中都对它推崇备至。目前有一个统计能比较可靠,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汝窑绝大部分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可能供你收藏的机会微乎其微。说起来,这都是稀世之珍了。

官窑后世所说的“官窑”概念是从宋代形成的,宋代以前没有这个概念。唐末五代的秘色瓷,开始有了官窑的雏形。比如唐代诗人徐夤写过一首诗《贡余秘色茶盏》,“贡”是上贡,说明秘色瓷不是专门为皇帝烧的,但要为皇帝上贡,所以它带有官窑的一些特征,是官窑的一个前奏。

南宋 官窑青釉葵瓣洗

由于越窑的改进,秘色瓷的出现,导致后来宋代官窑制度的产生。宋代官窑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全,非常不明确。不能说当时没有官窑制度,但是今天找不到非常明确的文献,所以今天不知道宋代官窑的起始时间。尽管如此,宋代官窑对于后世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宋代官窑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1000年以来,官窑地位至高无上,大部分进了世界级的博物馆。一进入博物馆,流通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官窑的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官、哥两窑同属官窑中的青瓷系统,以釉色和开片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既要有釉色的美丽,又要有开片的美丽,以双重标准作为该艺术表现的准则。官窑和哥窑代表着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

钧窑宋代五代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近从颜色就可以辨识。从科学上讲,钧窑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非常多。

宋至金 钧窑月白釉紫斑折沿盘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我们对陶瓷要有一个基本常识的了解:陶瓷上所有的颜色都是金属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比如青色是用铁来呈色,钧窑用铜作为呈色剂有一定的难度,铜在高温下会挥发,会变得没有颜色。钧窑为什么使用铜作为呈色剂呢?当时钧州的神垕镇出产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铜,所以就近取材,用铜做呈色剂,是钧窑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

定窑从烧造的年代来看,定窑实际上在北宋前期的100多年一直是老大。汝、官、哥、钧四窑都是北宋晚期才开始烧造的;定窑则在北宋早期,甚至五代时就开始烧造了。但到了北宋晚期,定窑受到一定的排挤。清乾隆皇帝比较喜欢定窑,他有200首诗咏瓷器,其中咏定窑的诗就有30多首。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与其他四窑不同,它是白瓷,那四个都是青瓷。那四大名窑里,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不动雕工。汝窑和钧窑有个别的一两件有过雕工,但都不成功。雕的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其他四大名窑都以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定窑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所以有的记载将定窑的地位排在了前面,比如,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柴窑之外,定、汝、官、哥,皆宋器也。”他把定窑仅排在柴窑之后。宋代烧造白瓷比青瓷难度高。白瓷提纯的过程今天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在1000年前是极大的问题。工匠想尽办法要去除杂质,让它呈现真正的白色。但我们看到的定窑的白不是纯粹意义的白,还是带有牙白色。从陶瓷史上讲,北齐就有白瓷。但那个白瓷今天看来还是有点儿发青。瓷器追求白的过程,不是突然一天就变白了,是一点一点变白的。

北宋 定窑白釉划莲纹葵口大盌

五代名窑的说法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叫《宣德鼎彝谱》,上面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宣德皇帝是一个雅好艺术的皇帝,当时宋瓷的款式典雅者,都要画成图让皇帝看,说明那时已经非常重视五大名窑了。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宋代的民间审美则跟官方不同,百姓都比较实际,强调世俗的感受,所以重纹饰,比较艳俗。比如民窑瓷器对文字的装饰就特别感兴趣,表达直接,可以取悦于大众和市场。这两种审美,构成了宋代陶瓷美学的丰富多彩。

磁州窑磁州窑名称出现得很晚,20世纪初才被命名。而给他命名的恰恰不是中国人,而是西方人霍布逊,有一说他是英国人。磁州窑是北方民窑最大的主力军,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什么原因呢?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关于陶瓷的宋代文献,大部分是南宋人写的,比如陆游、周密、叶寘、周煇这些人,都是南宋人。南宋人首先对北方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南宋时期,北方是金人统治,所以南宋人就没有什么记载。第一个关于磁州窑的记载在明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载:“磁州窑处于河南彰德府,瓷器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

北宋/金 磁州窑白釉划花莲纹盌口径21.8cm

磁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窑口,历史上大量出口,一直延续到明清,从未间断。人们把北方广袤土地上所有烧造民间用瓷的窑口统称为磁州窑。有多少个窑口呢?统计不清楚。主要的窑口有河北的彭城、邯郸,河南的鹤壁、当阳峪、扒村、登封、密县、鲁山,山西的介休、霍县、浑源,山东的淄博等。这些地方所烧造出来的瓷器都可以统称为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窑系。磁州窑的装饰手法很多,《中国陶瓷史》记载说有十几种,有人统计有58种之多。究竟有多少种,非常难统计,但几十种总是有的,几乎能想象的装饰手段都被用在磁州窑上。磁州窑对陶瓷工艺有一个巨大贡献。烧造磁州窑的原材料都不太好,没有景德镇的高岭土那么好的瓷土,要用很差的原材料烧造出很好的陶瓷,怎么办呢?磁州窑发明了一种工艺叫“化妆土”。先把瓷器做好以后,黑、灰、黄的都不好看,先刷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这层白粉就叫化妆土。化妆土的出现,是磁州窑对陶瓷工艺的巨大贡献。化妆土的功效有一点儿像咱们女同志化妆打的粉底,要遮盖那些缺陷。因为有了化妆土,磁州窑就千变万化,众多色彩也出现了,绿的、黑的、黄的、孔雀绿的……

金 磁州窑白地黑褐彩莲纹虎形枕 宽36.5cm

磁州窑还有一个装饰方法,是其他窑口非常罕见的,就是文字装饰。除了唐代的长沙窑以外,最重要的用文字装饰的瓷器就是磁州窑了。这种书写的文字表明宋人的一种哲学。比如,有的瓷枕上就写一个“忍”字,北宋、南宋的整个政治格局就是个忍的格局,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在对峙,打不过人家怎么办?就得忍着。

耀州窑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北方烧青瓷不如南方,但耀州窑是宋代北方重要的青瓷。耀州窑的颜色呈橄榄绿,这种深沉的颜色跟北方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喜欢的东西,颜色都比较重,显得深沉。

宋 青釉刻花瓶

高21.3厘米 口径5.3 厘米 腹径11.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耀州窑的瓷器上有纹饰,大部分纹饰是动刀刻出来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窑是“刀刀见泥”,入刀角度是斜的,一刀下来,必定见泥。五代的耀州窑都是凸雕,整个纹饰凸起来。北宋时期开始阴刻,到了金代是线刻,甚至就是素器。它的工艺是从复杂到简化的过程。简化工艺是为了节约成本、提高产量。除非宫廷用,不考虑成本。只要走入市场,就一定要考虑工艺简化、提高生产力。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耀州窑都在烧造。但它整个的工艺过程呈现一个衰落的趋势。

民窑钧窑和定窑官窑系统中有钧窑和定窑,北方民窑系统中也有钧窑和定窑。钧窑跟其他窑口相比,烧造比较简单。钧窑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但烧造的范围非常广泛。钧窑以河南禹县为中心,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北边到了山东、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都发现不同程度的钧窑,他们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有铁黑、深灰、褐黄、咖啡乃至白色,可见钧窑在整个北方可以随意烧造。钧窑广泛生产,质量得不到保证,宋金元以来,它的质量一路下降。在北方广泛地区,民窑的钧窑都是烧造碗和盘等大量民间用具。今天非常容易看到这样的东西,很多,也不是很贵。宫廷的钧窑大部分是用来陈设的,比如花盆、花觚,是为了看。钧窑历史上的地位并不是最高,清末民国初期突然被提高,全社会都在找。民国发现钧窑窑址时都被哄抢,窑址里出现大量残片,有挂红的,有不挂红的,所以当时出现了“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这样的话。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纹折沿盌口径20.3cm

钧窑的整个发展脉络,大致是颜色由红到蓝、由精致到粗糙的一个过程。元代以后,钧瓷上的红就彻底消失了。定窑白瓷在北宋初期的烧造技术已经非常好了,有60多厘米高的大瓶,有直径超过50多厘米的大碗。定窑在北宋早期的装饰工艺复杂,雕花都是凸雕,要让花凸出来;北宋中期就变成阴刻了,工艺程序开始简化。宋代北方民窑的优良品种大都集中于北宋时期。宋室南迁以后,北方被金统治。金代北方民窑质量普遍下降。宋代北方民间陶瓷的一个中心特点,就是率真粗犷、生活气息浓郁。白瓷一开始都是贵族使用,唐代都是皇上使的。所以,白瓷在宋代就非常容易获得百姓的喜爱。

饶州窑饶州窑,现在称景德镇窑。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镇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了创新之路,它原来总处于模仿的阶段,要不然模仿点儿青瓷,要不然模仿点儿白瓷。我们都知道,唐代中国陶瓷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要么是青瓷,要么是白瓷。景德镇创新的瓷器影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由于景德镇的瓷土好,烧造出的瓷器质量堪称有史以来最好的。瓷器的洁白度非常高,釉色也配得非常好。元代蒋祈在《陶记》中说:“景德镇有窑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高3.5cm 口径13.1cm 足径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景德镇这种“薄如纸、声如磬”的影青瓷的出现,导致中国一个产品就到此为止了,是什么呢?玻璃。中国人不是不能生产玻璃器,在战国、汉代、唐代都有非常漂亮的玻璃器。但景德镇影青出现,使中国的玻璃器到宋代就戛然而止。因为瓷器的质地相对比玻璃器坚硬,我说的不是科学的硬度,而是在生活中的坚实度;玻璃器的导热快,瓷器导热慢;瓷器的成本比玻璃器低。欧洲人喜欢生产玻璃器是因为他们不能生产瓷器,而中国能生产如此优美的瓷器。影青瓷影响的覆盖面也非常广,从我国的海洋线拉出去,像马来西亚、日本、韩国都有出土,不仅中国人在用,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也在用。由于景德镇瓷器的质量非常高,深深地影响到周圈所有可能仿造它的瓷窑。福建地区大量类似影青的瓷器就出现了。

龙泉窑南方除景德镇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青瓷窑:龙泉窑。龙泉青瓷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到了元代以后,龙泉窑还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逐渐衰退。

宋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高9.3cm 口径14.5cm 足径5.5cm 足距7.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龙泉是豆绿色的,南宋龙泉开始出粉青、梅子青,变成青绿色,颜色非常均匀润泽。北宋的胎厚、釉薄、开片;南宋的胎薄、釉厚,不开片。这就是它进步的过程。西方人怎么叫龙泉青瓷呢?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塞拉同”,是从法语音译过来的。龙泉青瓷是中国青瓷的代表,在16至17世纪大量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龙泉青瓷为荣。龙泉青瓷虽然在浙江生产,但在离浙江很远的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建阳窑南方还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史书记载也叫“乌泥窑”。建阳窑主要生产喝茶的茶盏,叫“建盏”。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关系。宋代饮茶用黑色茶盏,跟现在的茶杯完全不一样。建盏这种茶具,主要是为了宋代的斗茶之风。宋人的斗茶直接从茶碗中就可以看出来,宋朝蔡襄就说“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

建窑油滴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