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架的新书越来越多,想看的好书却越来越少

 拓荒牛550 2020-10-16

中午饭后,习惯性地出去走走。

一直迷信那句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虽然现在已经有医生说饭后应该先休息,放下筷子就去百步走是不科学的,但是依然忍不住,因为外面的天气实在是太好了,那是头天晚上一阵风雨给老天爷洗了个肺。

到广场,正赶上新华书店的书香节,其实就是摆了个比较大的地摊卖书。不过呢,只要有书,对于一个爱书、爱读书的人来说,就是一件好事。

这个大地摊倒是简单实用,比某些花里胡哨的所谓节庆活动让人感觉舒服。一排排整齐的桌架,一本一本精美的图书,一簇簇徜徉在书丛里的人群,到处都是淡淡的书香味道,收银台那地方排着队,一人一捧自己喜欢的新书,脸上都是有所遇有所得的喜悦之情。

书香浸润着整个空间,浸润着这里的每一个爱书的人,也浸润着我们脚下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这座城市。

突然想到这样一个点子,那些调查机构可以专门搞一个阅读指数,给各个城市排排名。那些排在后面的城市,人们再说你没文化,那可就有数据支持了。

发现单位几个同事,选了两本正在准备付款,打过招呼之后,也去选上几本。选了一本秦汉文化风景、一本图说私家园林、一本浮生六记,算是小有收获吧。

排队付款,等待中想起小时候攒钱买书的事情。

那时候家里收入很低,书价虽然不高,但是相对来说,买书总是让人心疼的事情。记得上初中时看上了一本英汉辞典,省了好几个月的饭票,才余下几块钱的生活费,一路小跑去县城新华书店门市。那时候的书店门市,就是一个大窗口,里面一个柜台,后面一排架子,架子上少的可怜的几本书。那本辞典用了好几年,后来还在几个同学手里流转,最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回到我手中,再后来几次搬家,竟然不知所踪。

还记得一次是在石家庄藁城实习的时候,几个同学闲来无事去逛县城,在一个小胡同里遇到一家书店,记得门头有点古色古香,店面不大,书到是不少,当时一眼就看中一本岳麓出版社的三国演义,硬皮精装,拿在手上像是拿着一块金砖,沉甸甸地让人心里踏实。

要说这三国演义,小时候就在收音机上听过全本的评书,还在本村一位同学家里看到过一本线装绣像本的三国演义,那纸已经发黄,轻轻一翻都怕把书弄破,其实那书已经翻得很破了,不知道传了多少年。

当时看到那本硬皮三国,心里着实激动,好像她一直在那书店等我,在等我去领她回家。那本三国演义,一直陪我在石家庄求学毕业,反反复复不知道看了几遍。后来毕业回家还被村里一个长辈借去看了好长时间,什么时候还回来已经没有印象。

想到这些,再看身边琳琅满目的精美图书,不禁感慨,过去没多少钱,一直那么喜欢买书,有一次刚发工资,也就五六百块钱吧,竟然跑到书店弄了一套太平御览,二百来块钱眼都不眨就花出去了。

后来,工资逐渐高一点了,应该说是基本实现图书自由了吧,但是,买书,小跑着去买书,眨都不眨眼地去买书,这样的场景似乎已经成为压箱底儿的美好回忆,很少再有切身经历。

这是为什么呢?拿着付款小票,边走边思考。

抬头看看久违的蓝天白云似乎明白了一点点,过去这蓝天白云太多太多,没人拿它当回子事。现在这蓝天白云竟然成了不可多得的奢侈品,你说谁能不喜欢呢?

其实这书也一样,过去,书店里的图书少的可怜。为什么少呢?我想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著书立说的人太少,好像只有大师才能写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写书、随便出书的。那些能够出书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肃然起敬,因为大家都明白,能写书的人肯定是个文化人。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著书和立说好像拉开了距离,著书的越来越多,在书中立说的越来越少。原来著书立说的都可以叫作家,后来大家习惯叫他们作者,再后来人们开始称呼一些著书人为写手,再后来著书也不叫著书了,叫出书、编书、攒书、做书。有些人心血来潮就想出本书,自己又不会写,就花钱请几个写手来写,这些卖胳膊的写手也叫枪手,书稿出来署上出资人的名字,这样的书一般都是装帧极度奢华。

也有朋友给我提过建议,你写的这些东西,收拾收拾可以出个集子。我当时没有表态,其实心里明白,我这些东西都是自娱自乐的,出个集子给谁看呢?与其花那些冤枉钱,还不如省下来多买点好书慢慢看。

想到这里,似乎弄明白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为什么现在逛旧书摊的人越来越多、喜欢看旧书的人越来越多。我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如果看上哪本书一定先去打听之前再之前的版本,如果有就是花高价也会淘来品读。我也去淘过旧书,旧书其实一点也不便宜,特别是那些多年以前的书,都是加价甚至是加几倍的价购买。套用朋友的话说,那时候出书的人都实在,出的书也实在,读这样的书让人踏实。

上架的新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自己喜欢的书却是越来越少,尽管少点,总还是有吧。就像藏在沙里的金子,千淘万沥,总是会有收获的。不是金子太少,而是沙子太多。

出书的速度太快了,我们淘书的效率越来越显得跟不上节奏。

现在,能够出书的人,能够出书的社,能够出书的IP,可以说是灿若繁星,数也数不清楚。刚刚有个关注热点,比如大数据、比如人工智能,书店里就已经一架一架地摆满了各类专著。我好像基本不读畅销书,也不喜欢读这些出来太快的书,因为读过之后,实在不知道如何安放,丢了可惜,存着又实在是索然无味。

有句话叫十年磨一剑,现在连十天都不用,一天就可以磨出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剑,只是这样的剑,已经丢了前面那个宝字,正因为丢了那个宝字,这样的剑越来越贱。

又想到农村老家养鸡的故事,怕跑丢了蛋,就把下蛋鸡关在笼子里,那时候人都没什么吃的,鸡当然也喂不上。不过,总是有几只勤劳的鸡坚持每天下蛋,虽然吃不上什么精饲料,照样坚持每天下蛋,终在某天产下一个软蛋,如果再坚持下去,恐怕就会蛋尽而亡了吧。

书,也是这样,出得太快,难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内容跟不上,就从装帧设计上多动脑子,所以,现的图书越来越漂亮。

看着书店里那一本一本的图书,有时会感觉那就是一个个迷途中的孩子,在那里静静地等着,等着那个她在等的也在等她的人,在某一时刻来领她回家。

相信,书店里那些书,每一本都会等到来领她回家的那个人。

希望,每个领书回家的人,都会珍惜领到的那本书,哪怕你只是把她放在书架上,只是偶尔翻看一两页,也不要随便把她丢掉,不要让一个从迷途回家的孩子再从家踏上迷途。

还希望,那些没等到有人领她回家的书,不要着急送她们去造纸厂,在那里她们会从迷途走向粉身碎骨,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喊疼。如果可以的话,就让他们在书架或是库房一角多等一会儿,可能,那个领她回家的人已经在路上。

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