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戏,且莫戏他,因为你真的戏不过他

 拓荒牛550 2020-10-16



摄影:邢志强,网名学习,从小在白洋淀边姥姥家长大,学习摄影十几年来,只要有时间,就往淀边跑,那里的红荷绿苇,那里的渔船,那里的老乡,那里的淀边人家,怎么拍也拍不够。今天这些戏曲图片,都是摄影师在县里走访拍摄,虽然不是什么名角大班,但是,只要是老百姓喜欢看,这是好角,就是好戏。
保定,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互成掎角之势,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更为畿辅要地,号称“首都南大门”,又称为“首善之区”,是首都北京的护城河。

多年以来,保定,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已经成为人们解读保定的共识。

直隶尚书房曾经转发过一篇文章《保定,一座“有戏”的城市》,点击标题可以回放欣赏。摄影师的上一篇文章《白洋淀边,从苇绿荷红到织席打箔,这就是乡愁》点击标题也可以回放欣赏。

收到摄影师拍摄的这组图片,我们借题发挥,再次说说保定的戏。

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微信:Nhjd801,直隶尚书房询书热线:13833252895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保定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北方昆曲、老调、哈哈腔、直隶梆子等剧种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影响遍及京、津乃至全国,可谓首善文化中的领头雁。

保定,自古有戏。

保定的戏曲史可追溯到金代的院本。

《辍耕录》载:“院本的演出活动,盛行京师(今北京),遍及郡邑”。从公元1125年金灭辽以后到十三世纪的近百年时间。中国北方有一个政治上,经济上相对稳定的时期,因此,作为戏曲艺术的早期形式院本、诸宫调开始在金的中都(今北京市)发展起来。

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大都(今北京)之后,元曲杂剧异常兴盛。

在元末最后十几年中,社会大动荡,元杂剧一蹶不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动中心也由北方彻底转移到社会相对稳定的南方。人们把在南方以元杂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的戏曲艺术形式称作“南曲”或“南腔”。

明中叶以后,南方的弋腔、昆腔北上,影响了北方的戏曲。南方戏曲的迅速发展,为后来清代“乱弹腔”的兴盛准备了肥沃的艺术土壤,为中国北方近代的戏曲艺术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初,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康熙朝以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措施,使社会迅速得以繁荣昌盛。清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成为直隶省会,保定府的戏曲、曲艺业也枯木逢春,大放异彩,为丰富、发展戏曲文化增添了新活力。

老一辈艺术家借鉴西河大鼓的唱腔,融化直隶梆子的板式和伴奏形式,进一步创造和丰富了老调的唱腔音乐,使老调艺术从唱念到表演都进入了一个创时代的阶段。


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保定一带的戏曲艺术,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当地的,一般都经历了一场大融合、大吸收的过程。各剧种的相互吸收,与其说发展了某个剧种的本身,不如说是整个戏曲艺术在保定一带的一次大飞跃。这个时期,保定一带便开始了当地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二个繁荣时期。

清末到1937年以后,这个时期是保定本土各剧种艺术的成熟与繁盛时期。在演员、音乐家、文人、官员、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保定戏曲文化各剧种的演出形式、唱腔、音乐基本上摆脱了不稳定状态,逐渐走上了一条规范发展的道路。

保定戏曲文化艺术自金、元形成以来,经过千年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走向繁荣。多个地方戏曲剧种,共同争艳绽放于直隶文化的百花园,相互映衬,同沐春光,构成了直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定戏曲这些资料来源保定文旅局公众号和互联网


戏,演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尤其是在当下,在文化多元的当下,戏曲也遇到了极其艰难的发展烦恼。

有句话叫人生如戏,这戏的发展历程,似乎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解读。

看看历代诗人留下的这些关于戏的诗词,可能会有更深的感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小眼神儿太犀利了

还说这人生如戏,戏里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戏里,从出生那天,就登上了命运的戏台。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你在台上认真演,台下就会有人认真看。

你认真演一辈子,可能那唱腔、身段会融入到你的生活中,演到最后,你就是大家名角。

你糊里糊涂演一辈子,可能到最后也是个跑龙套的,甚至龙套都跑不好。人生如戏,戏亦如人,你戏他,他也会戏你,你戏他一辈子,他也会戏你一辈子。

无论在哪个舞台,无论是演哪个角色,我们饰演的都是我们自己。


自古以来,戏子,是一个很不好说透的行当,在古代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但是,就是在社会地位很低的年代,戏曲界照样出了一波又一波德艺双馨的大师。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

现在的戏曲界,现在的文艺界,现在的演艺界,怎么了呢?

这道理挺深的,也挺简单的,有些人演一辈子,不管他有多少粉丝,他永远都是无情的戏子,因为,舞台,戏台,也是照妖镜,是角,是丑,台底下的人都清楚。


说的有点儿远了。还是回到开头,保定,一座有戏的城市。有戏,就要认真地扮上,认真地演,戏就在那里,你不认真演,会有人抢戏的。

人生也是这样,什么时候上得台来不由我们作主,演好演不好全由我们自己的台下功夫。舞台就在我们脚下,戏就在那里,演好还是演不好,全在我们自己,演不好,照样会被别人抢戏。甚至,别人抢了你的戏,连个跑龙套的机会都不给你。

人生如戏,且莫戏他
牛黄解读,纯属戏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