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朋友圈的家长们欢呼雀跃。孩子终于返校上学了,大人终于可以正常上班了。 “神兽“们居家的日子,老师们常不时看到家长私信的留言:老师,再不开学,孩子就废了呀;老师,感觉在家里上课都没怎么认真,开学老师要不要还再讲一遍……据有些学校的反馈,复学检测不少孩子都是零起点,教学工作安排的第一环节,就是要认真做好查漏补缺。 “神兽“要归笼了,不少家长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终于把他们送回学校了,我要好好放松一把了,换句话说,就是,教育“神兽“又成了学校的事儿,老师的事儿,与自己无关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几个月的时间,“神兽“困居家庭,家长成为孩子教育阵营中的主力,老师暂时退位为辅助角色。有多少家长被折腾到几乎崩溃,多次去班级群里提问,什么时候才能开学呀?据说还有家长到学校门口去守候,遇到值班的人员,就上前询问到底什么时候孩子才能返校。 学校在教育的阵营中占据主要地位,学校教育的力量不容置疑。但是,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又能凸显哪些力量,家长是否深思过呢?
小师妹看到我就一肚子的苦闷。龙凤胎的一对宝宝,马上要上小学了。她每天除了做饭、上网课,就是陪伴两个孩子的学前学习,教拼音、教写字,每天焦头烂额。作为老师,她自然知道,在幼儿教育阶段,陪伴、引领是必须的功力,只有在他律的帮助下,孩子逐步养成自律的习惯,先带孩子飞,孩子才能更好地单飞。那种从来不把培养孩子的习惯当回事,只是指望孩子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想法,就像痴人说梦。 老师们分享的网课经验里,有一条不容忽略,就是上网课期间,有一些孩子脱颖而出,上课状态、作业效率,都非常好,这批孩子,有很好的自律性,在缺少监督和硬性约束的状态中,能一直保持地很好,和良好的习惯有关系,当然也一定是因为自律已经成为习惯。 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注定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尤其是高质量的陪伴。
看到这个家长的截屏,这样的陪伴,会不会有所触动?陪伴孩子学习的家长,收获的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还有一个进步的自己。 “你自己也进入学习状态,把自己也变成孩子的同学,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和孩子同频。感受到孩子的辛苦、障碍和不容易,也能分享进步和突破的快乐。"特别喜欢连岳老师这句话。你自己在学习状态中,那些所有的获得和突破,都带着汗水的味道,这样的身教,比轻飘飘的几句言传有力量多了。 记得曾经有一个读中学的孩子,多年以后我在公交车上遇见她,问起她的妈妈做什么工作,已经上大学的孩子,微笑地告诉我,“我特别佩服我妈妈的毅力,当年,我物理很差,当时为了帮助我学好物理,妈妈每天和我一起啃课本、过习题,等我上了高中,我妈妈就应聘到一家培训机构去教物理了,还成了优秀教师。”这种互助式的陪伴,不仅像一盏灯,照亮了孩子前行的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成就了家长自己。 2019年,在上海,有一位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被刷屏。在上海陪读的过程中,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她自己也被广西大学录取。 我关注她陪读的过程,发现她说儿子在7岁时查出有“多动症“,学习成绩非常差,经常班级倒数。2011年,孩子读初三时,她一直陪孩子学习,帮孩子闭卷提问,加强记忆。孩子中考成绩优异,后来又考入上海大学。她说,”其实从小学开始,我就有和儿子一起学习的习惯。“后来孩子上了大学,她的学习习惯突然停止了,心里还很难受,一定要学些什么。正好儿子想考复旦的研究生,还有些不自信,她想要给儿子做榜样,她对儿子说“我到复旦等你。如果我都考上了,你看着办吧。” 专科毕业的她,后来果真考上了复旦大学的成人本科,成为儿子后来的“学姐”。两年后,到了儿子考研的时候,她觉得“考研是个艰苦的过程,我担心孩子不能坚持下来,怕他半途而废。“ 在考研的过程中,48岁的她,说英语就是比人家多花时间,不断地重复,一直在重复,比年轻人至少多花了三倍的时间。剩下的时间都给了政治,专业课靠的就是日常的积累。当时面对那么高的考研分数,她很淡然。对于研究生毕业后的打算,这位妈妈的愿望是去某所小学做个志愿者,帮助孩子们营造一片成长的肥沃土壤。 原梦园花700多天背单词、坚持上网课,在完成宿管工作之余,坚持三年旁听交大课程,和儿子成为同一届研究生。同样是陪伴孩子成长,有的父母觉得陪伴就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监督孩子的学习。陪伴的过程充满了鸡飞狗跳,效果堪忧。其实,像原梦园一样,如果母亲是始终是学习的姿态,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就会获得人生的双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