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帅:媒体造神运动,记者总是情不自禁想起医生

 吴帅医事评论 2020-10-16

 

照片上的这位先生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足踝外科主任医师苗医生。12月29日是他的手术日,一共8台手术。早上8点半,苗医生在做完第一台手术后,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是腰椎病又犯了。苗医生请同事帮忙找来护具,绑在腰上支撑起来,就这样,他坚持做完了8台手术。


 一张“女医生连续工作36小时手术室打盹”的照片在江城许多医生的微信“朋友圈”里频频转发,不少人对她的敬业精神和辛苦付出点赞。

 这是最近刊登于主流报纸的两条新闻。尽管,已经开始有很多医生自媒体评论质疑这种报道,这样的新闻已经越来越不能感动人。但看起来,并不能阻止这种报道继续的重复。

医护者的形象一直被死死钉在抗劳、抗病英雄层面,他们总是大公无私地用失去自己健康的代价来换取病人的健康,他们总是任劳任怨地听从一切指挥,从来不会说不。本来,没有健康和安全保障的感动,无论对医生还是对病人而言,都会走入另一个极端,但这种常识早就淹没在一片集体的亢奋中。

 当报道正能量的角度穷得只能说“医生累”,或许,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强大力量在驱使大家集体一致地这样干。

首先,媒体需要报道正能量的医疗新闻,领导欢心百姓欢迎,而且还没有任何舆论风险。

医院管理者何尝不是如此?媒体来做这样的正面宣传报道,不但上级满意、社会满意,还利于医院品牌的传播。拒绝它,看起来是一种很傻的行为。

唯一尴尬的是医生。这种尴尬体现在,你很少能够听到他们的真心话。

本来,在某些发达国家,医生带病工作到上手术是被鉴定为危险行为,被明令禁止的。不处于正常状态的医生,被视作为一种工作隐患,会引起重视。但在中国,这个基本常识基本被忽略不看。能忍耐能牺牲的医生,才是最受欢迎的医生。

身为医生,那时那刻,也许你因病痛得要死,冷汗直流,内心无比渴望,有人能够过来顶替一下你。也许,你累得昏昏欲睡,完全处于一种透支崩溃的边缘。但是,在这种“不能对病人说不、对医院管理者说不,对媒体记者说不”的集体氛围下,这些话,你怎么好意思出口?

所以,你只能重复千篇一律的场面话——我们医生累和病没关系,只要你们好了。你好了,大家都好了······(多么配合敬业的好演员!)

但在那些国外知名的权威媒体上,你极少看见这样没有智商的报道。

医生的价值,体现在向社会传播独立的思考,诊病诊治能力的天赋和创造上,对专业问题和行业问题提供一针见血的见识上。

医疗是知识行业,又不是体力行业,怎么可以用“累”来判定医生的价值?

医疗是智者的行业,又怎么可以用扛病做手术来显示这种职业的光辉形象?

看看那些经典的医疗影视作品,医护者最大的特征就是肆无忌惮的说真话,可以自由的批评自己的院长,嘲笑这个行业的某些弊端,对病人开一些善意的却有提示性的玩笑。

但在国内,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千篇一律形象的医生,不能说真话,绝对的正面和正确,绝对的舍身成仁,牺牲我家保他家,成为一种定格的模式。连虚拟的都如此小心翼翼,真实的更要如临大敌看待了。绝对、一定、不可能泄露任何一句真心话,这是普遍现象。

失真的医护形象要靠说真话找回来,但自上而下,现在基本都丧失了这种勇气。

所以,这种新闻节目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各取所需。但明眼人知道,这种伪关心通常只是一场戏,人人都是道具和演员。身为中国的医生,带病上手术,你还得带病演戏,真的够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