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医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中)

 xiaoninga42u31 2017-08-12

当今互联网的八大门派

看看你是哪一派

本文将分上、中、下三篇来讨论这些问题:

上:互联网医疗 之 前世(点击查看)

中:互联网医疗 之 今生(本文)

下:互联网医疗 之 未来(敬请期待)

“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目前把和医疗相关又应用到互联网的都归入“互联网医疗”,有点混乱。一些传统医疗产品销售商搞个网站也说自己是“互联网医疗企业”,这样不仅显得有“概念”,估值或股价也能涨一涨。当然这种事情不仅在医疗领域存在,哪个行业都是如此。曾经有个煎饼铺子,搞搞互联网营销,就说自己是“互联网煎饼”,好像加上了互联网这个修饰词,煎饼就不再是煎饼而是高科技产品了。医疗行业的“互联网煎饼”比比皆是,弄个网站就说自己是“互联网医疗”了,弄个APP就说自己是“移动医疗”了,真是蚂蚁爬上网就以为自己是蜘蛛了。

今天我们通过讨论两个问题来帮助大家认识当下的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目前有哪些功能分类?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阻力是什么?

文/金黑



互联网医疗的今生



>>>>互联网医疗的分类


这么混乱的领域总要有个分类,所以我把互联网医疗按功能分为8大块:

√医药信息数据平台

医生工具与企业工具

医患在线社区

医药行业媒体

医疗教育培训

医药电商

医疗O2O

远程医疗

这8大类基本可以一窥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及相关领域的应用,那么由此所产生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移动医疗属于互联网医疗吗?医院信息化升级是不是互联网?运动、养生、保健算不算医疗?互联网医院又该算在哪里呢?

我会逐一剖析。


>医药信息数据平台

医疗领域的信息和数据非常庞大,平时调阅很不方便。早年查篇文献都要跑图书馆翻期刊,找到文章再誊写,后来先进了可以复印,但是效率都很低,一篇文献都能折腾掉一天时间。有了互联网后,情况不同了,打开Pubmed网站,一搜,找到文章即可有全文链接,下载PDF全文,把一天的时间缩短到了几分钟。国内类似的平台有万方、维普等。


>医生工具与企业工具

医生要开药给病人,但是医生并不能记住所有药品的名称、剂量、剂型和用法,其实还有价格(这个内行都懂)。以前医院药剂科会印本小册子发给医生,方便医生开药时查阅,现在有一些APP手机端就可以查阅药品信息,甚至提供药品配伍禁忌的自动提醒,比如丁香园的“用药助手”。类似的,还有医学专业字典,补液计算工具等。但这些更多是通过互联网下载到手机端的工具软件,本质上和互联网关系不是太大,尽管这些产品都自称“移动医疗”。

医生还是一个有收藏癖好的人群,普遍喜欢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尤其是那些稀奇古怪的、被普通人视为恶心的疾病图片。所以有一些基于互联网的病例资料管理工具应运而生,比如杏树林的“病历夹”APP,还有个“医库”APP也提供类似功能。

除了医生,医疗机构也有很多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比如在线预约挂号、在线咨询沟通、在线随访、在线取报告等客户服务与管理方面的需求。解决此类需求的企业很多,面向较大医疗机构的有“东软熙康”、“杭州卓健”、“微医”、“健康之路”等提供所谓“互联网医院”产品,面向小诊所的有“丁香云管家”、“平安万家”等提供所谓医疗SaaS产品,当然也有一些大型医疗机构自己开发类似产品的,比如上海瑞金医院的APP都是自己开发的。

虽然现在这些人家都自称互联网产品,但我个人把这类产品都归入医生个人或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改造,只是有部分功能确实涉及了互联网。


>医患在线社区

比较典型的医生专业社区是“丁香园”,在1999年从一个BBS起步,聚集了大量年轻医生和医学生,在上面分享信息,早年主要分享怎么免费获取国外文献全文,后来逐步发展到行业资讯、病例讨论等。还有个差不多的医生社区叫“爱爱医”,但影响力上没有丁香园那么大。看到人家聚集了这么多医生,人气旺旺的,自然少不了模仿者,但是社区这东西的成长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不是光努力就能做成的,所以也有一些后来的公司想做类似事情,但是没能成功。

除了医生社区,还有患者社区,患者人数多所以社区就比较多了。比如糖尿病患者社区“甜蜜家园”,肝病患者社区“肝胆相照”,艾滋病患者社区“知艾家园”,几乎只要是个常见病就把一群患者聚拢在在线社区。有的是患者自发的网络患者组织,类似以前线下的癌症患者俱乐部,但是因为患者都是消费者,是金主,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现在大多数的患者社区都是一开始就带着商业目的而组织的,比如医疗美容领域的“更美”、“新氧”,目的都是让患者在社区中积聚,然后导流给线下机构,与机构分成。当然,商业机构也提供了客户价值。

还有一些所谓“医患”社区,主打医生和患者在一起“社交”,那基本是扯淡。医生没时间和患者社交,也不应该和患者社交。如果真有医生和患者一起“社交”,那要注意这个医生是不是托。


>医药行业媒体

任何行业都有媒体,医药行业也是如此,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有“医学界”、“健康界”、“看医界”、“梅斯医学”,这些是面向医疗圈专业人士的,还有“丁香医生”之类面向大众的,而“动脉网”则是专注医疗领域投融资的。现在行业媒体都依赖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来吸粉和传播,所以和自媒体只是等量级的差别,没有特别大的边界。自媒体越做越像媒体,媒体越做越不如自媒体,这是整个传媒行业的共同现象。

>医疗教育培训

每个行业都有在线教育,做的比较火的是英语在线教育,所以就有人琢磨着怎么也给医生护士教育教育,顺便收收钱。但是做这个业务其实不那么简单的,一是内容生产很困难,好的医生不一定是好的老师,讲不清楚就没人听,而不是专家级医生则不够专业,生产不出高质量内容;二是学习动力不足,医生护士都那么忙,没有考试晋级学分要求的话,没多少人去主动深入学习;三是支付能力不足,医生护士都是穷光蛋,还让他们自己掏钱学习,这基本是向富士康工人兜售爱马仕包包。有些财务上比较成功的“医学在线教育”的网站本质是学分交易网站,学习只是一个幌子。

>医药电商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线销售,药品、器械、设备、耗材等也不例外,但是医疗行业关乎人命,涉及基本民生,因此政府管控非常严格,以至于目前处方药在网上实际销售量并不大,一些药品电商也是通过变相方式去销售处方药,绕开监管。

和其他产品销售不同,医药产品销售并不是由患者直接决策的,更多是医生决策患者埋单,所以没有医生的医药电商也只能卖卖奶粉、保健品和计生用品之类普通客户直接可以决策的产品,哪怕有了网上药品销售的牌照,也不等于有客户。药品电商如果只看药品部分利润,应该都处于巨亏状态,因为没有医生就没有处方,没有处方就不能卖处方药。

基于这个道理,我个人觉得“好大夫在线”是可以做成医药电商的,那里已经有医生、有病人、有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服务交易,增加一个产品交易并不复杂,比如处方药。医生开不开电子处方只是一个与传统药品销售渠道的利益博弈问题,什么叫利益博弈,就是说医生线下开处方得到的好处多还是在线开处方的好处多。按现在两票制药品零差价进医院的趋势,当线下开药毫无利益时,那么在线开药就迎来了春天。需要说明的是,在线的“好处”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便捷。

>医疗O2O

O2O(online to offline)是曾经火了一把的概念,意图是把原本基于线下实体机构的服务从实体中剥离出来,让客户和服务提供方(一般是技术人员)直接在线交易,摆脱实体机构的剥削或,比如上门按摩、上门送餐、上门生鲜、上门化妆、上门洗车,所以有人就机智地认为也可以做上门医生、上门护士、上门送药等。 

可惜的是,这些企业现在应该基本转型或倒闭了,比如药给力(送药上门)、e陪诊(送护士上门)。曾经有个“滴滴医生”的新闻事件,专车送医生上门看病,这个消息一出所有的医疗行业人士都在说扯淡,而一部分媒体和投资人却兴奋地觉得医疗快被颠覆了,因为再也不要去医院受气了——当然结果是,他们目前还是要去医院受气。

O2O的集体失败不是医疗行业一家的特殊情况,而是所有行业的情况。当然也有人说餐饮行业O2O做成了,比如饿了么,但本质上饿了么是”非标产品电商 物流”,是把做好的饭菜通过急速快递送上门,而不是服务的O2O比如厨师上门。 

这些失败的O2O项目根本上是违背了“效率”和“成本”的原则,送人上门是低效且高成本的,靠资本补贴来逆着势能而上,大概率上是会重重地摔下来,因为钱总有花光的时候。当然,解决了效率和成本问题,O2O还是有可能的,在医疗领域我也确实看到了一些机会和项目,但这些属于商业机密,不能展开讨论了。


>远程医疗

在本文的上篇中我们回顾了远程医疗的历史,我个人认为通过互联网远程实现医疗的核心行为,比如咨询/问诊、检查、诊断、会诊、治疗方案制定、治疗等,是互联网医疗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互联网医疗的骨架和肌肉。

远程咨询问诊在技术上实现比较简单,最早通过电话、无线电,现在可以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微信或专业的医患沟通APP。这块做得比较好的还是“好大夫在线”,在10年前就开始应用互联网解决患者找医生的的问题,坚守底线耕耘十载,非常不容易,不仅帮助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在网站上就能找到一二线城市的专家医生,更帮助了很多年轻有能力但在体制内得不到公平机会的医生获得了病源,实现逆袭。好大夫在线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不浮夸、不玩资本概念、不倒卖病人资源,虽然现在变现能力还存在问题,商业上还不算最成功,但是其行业价值目前同类企业中无人能出其右,是被资本市场低估的。

远程检查则依赖于化验检查终端设备的便携性、数字化和精准度的提高。比如血常规、B超、心电图、血压计、血糖仪、皮肤镜、口腔镜等,这些都是远程检查的数据信息采集端。远程诊断和会诊都需要基于远程检查的信息数据来实现,诊断明确了治疗方案就很容易制定了。

实现起来比较难的还是远程治疗。当然最简单的治疗是开处方,这个已经不是问题,难的是怎么让患者按时按量吃药,更难的是如何实现操作类的治疗,比如拔牙、激光点痣、药物注射甚至手术。美国人为了解决海外士兵手术的问题,发明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期望通过专家医生远程操作一个游戏机一样的终端来操控远在海外航空母舰上的手术机器人来完成手术;不过,实际上这项技术更多的是在本地进行,因为提升了外科医生的手术视野和视角、手术的精细度,从而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

请注意,操控达芬奇机器人的主刀医生在图片右下角,而不在手术台上,机器人和操作终端可以在一个房间的两个角落,也可以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这是未来远程手术的利器。(图片由瑞金医院心脏外科赵强教授提供,特此感谢)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阻力


目前互联网医疗很不受资本市场待见,因为资本砸了上百亿的投资款,但没有看到哪家企业能实现规模化盈利,甚至连盈利模式都不清楚。互联网医疗的创业公司老板都很焦虑,其他领域互联网创业只要抄抄美国模式就行,什么我是中国的Facebook,我是中国的Twitter,我是中国的亚马逊,我是中国的Youtube……唯独医疗没有什么可抄的模式,因为连美国人的互联网医疗都活得很惨淡。

互联网医疗为什么在全球都是困难户?

我觉得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阻力主要有七点:

1.既得利益者太强大

2.用户习惯和观念待养成

3.政策法规束缚

4.医疗服务价格过低(仅限于中国)

5.医疗支付权责不完善

6.跨界人才太少

7.医疗行业的特殊性

限于篇幅,这七点我不展开讲了,将来会单独成文,逐一分析和讨论。

最后,附上一些活跃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KOL,以上的认识和观点很多受他们的言论与实践行为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