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基之后,竞赛生的培养时间轴变了 | 数学竞赛培养规划指南

 长沙7喜 2020-10-16
竞赛最重要的问题是政策,政策决定了竞赛的出路。
省二省一有用吗?要搞到省一,还是搞到省队?政策决定了我怎么跑出来、终点在哪里,出路就会决定竞赛培养的目标。竞赛目标有了之后就会就再往回推,就会决定你的培养方式。
数学竞赛分成哪几个模块,每个模块更要学习多长的时间?我该怎么规划?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培养方式,是一个时间进度的问题。
所以在讲座开头我强调三句话:【强基政策】决定【竞赛出路】;【竞赛出路】决定【竞赛目标】;【竞赛目标】决定【培养方式】。
今天晚上的讲座其实就分成以下两个部分:第一是在强基政策下的竞赛政策和出路。第二是培养层面,出路已经定好了,我们要设定什么样的竞赛目标,也就是培养轨迹。

◆  ◆  ◆

新政策下的竞赛出路

先说结论,在现在的政策下,数学竞赛只有三条出路。
什么叫出路?就是终点。不管中间你怎么跑,总要跑出来,所以只有以下三种方式:

国家集训队保送

国家集训队是免高考,直接保送的。
这个人数其实不多,每年可能会有一些波动,一般是全国的前60名。当然分到各省就有差异了。比如强省基本上平均每年集训队里面要占个5~8人。中强省可能就稍微少一些,3~5个。所以这个人数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放到每个省人数肯定就更少了。

◆ 强基计划破格入围

大多数竞赛生是通过强基录取的。但竞赛生要入围强基的校测,要么得有金银牌,只需要达到一本线即可入围;要么必须按高考裸分入围。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入围线基本就是裸分线下10~15分。换言之,如果没有拿到金银牌,裸分入围对很多竞赛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对于强省来说,比如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和浙江,甚至一些近几年快速崛起的省份,比如四川和广东,进入省队的几乎都能拿到金银牌,拼进省队就比较稳了。但在一些省队人数较少、平均实力较弱的省份,进入省队还不够,还得确保拿到银牌才行。

◆ 清北少年班录取

对于数学竞赛来说,还有多一条路径,即清北的少年班。当然,可能这条路径并不比国集保送简单多少。
北大的数学英才班面向的是高一高二的学生,这几年录取的基本都是金牌和国家集训队。清华的丘成桐数学班的要求会低一些,高三学生也可参加,考核与国决差异较大,故这几年也录取了不少的数学省一。
通过清北少年班考核的学生,如未取得保送资格,最终是通过提前批录取,并不一定要求要拿到金银牌,也不受强基的限制,仍然可以降至一本线录取
当然少年班的录取人数也不会很多,北大英才班是20人左右,清华丘班则是20~30人。

◆  ◆  ◆

竞赛生如何通过强基录取?

强基的招生包括三个环节:入围-校测-录取

◆  入围:裸分入围、破格入围

入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高考裸分入围,另一种是金银牌破格入围。

从目前公布的各省市强基入围分数线(理科)来看,清北强基线与高考裸分分数线的分差只有10~15分左右,只有极个别省份达到20分或更高。

确实也有竞赛和综合兼顾得很好的学生,但实际上并不多。更多竞赛生考虑的是拿到金银牌后高考达到一本线破格入围。
需要提醒的是,只有金银牌才能破格入围是所有强基高校“一刀切”的要求,并不仅限于清北。

◆  录取:需达到非破格生最低分

当然入围并不等于录取。所有入围的学生需要按照【高考成绩折合85分+校测成绩占15分】重新计算【综合分】根据综合分决定录取。
按高考裸分入围的学生,根据【综合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按名额录满为止。
金银牌破格入围的学生,没有名额限制,不占用裸分入围学生的录取名额,但【综合分】需要达到裸分入围学生被录取的【综合分】最低分,方能被录取。
今年参加清北强基的破格入围的竞赛生,几乎都享受到了校测按满分15分计的优惠,但仍然有一部分破格入围的学生最终未能被录取。原因是高考成绩拖了后腿。

以四川为例,北大强基计划录取的竞赛生中,高考分数最低要求为652分;清华强基计划录取的竞赛生中,高考分数最低要求为639分。作为参考,河北的上述要求为:北大659分、清华644分;广东则为642、626,可以说大同小异。
换言之,即便取得了金银牌,高考能达到650分仍然非常必要的。
可以说,在当下政策下,省一的作用已经很有限了。要拿金银牌首先要进省队,拿到金银牌之后如果未能进入集训队保送,还应当保证有一个不太差的高考分数。

◆  ◆  ◆

数学竞赛的三种轨迹

出路和培养需要结合在一起看。比如想走少年班,那么应该在什么时候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在此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这些都是需要合理地进行规划的。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路子很多,但事到临头可选的并不多,区别就是规划和准备。
我见过挺多高三学生,到最后联赛放手一搏的时候,还是只拿到省一,没能进队。站在功利的角度上可以说这几年的竞赛经历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这时候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比较难过,比较遗憾。

◆  方式一:强省顶尖竞赛生

事实上,尤其在数学竞赛中,强省的省队中出现大量高一学生并不奇怪。大家如果去搜一下今年上海、北京的数学市队,高一进队拿牌并不新鲜。
强省的顶尖学生,往往很早就完成了竞赛培养。别看只是高一学生,可能已经学了两三年的数竞,具备很强实力了。当然,这也归功于家长的规划和学校的早培机制。
典型的路径是:在小学五年级到初一阶段,这些极少数的顶尖竞赛生已经被选拔出来,开始高中竞赛的培养。其中不乏在高一刚入学的高联中考入省队,高二拿到金牌或进入国集,之后走保送或考清北少年班,待预录取后开始学习大学的课程或刷托福。
近几年在四川、广东等一些省份也慢慢出现这样的学生。他们在新初二、新初三的时候就完成了一轮竞赛培养,目标就是高一入学的高联进入省队。
在有的地区或学校,少数顶尖学生是可以不用参加中考的,有早培、直升、2+4等选拔机制让他们能够更早锁定高中。那么初中三年就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竞赛培养,可以全力以赴。
也有的地区或学校,学生仍需要中考。那么学校会安排他们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尽可能多学一些数学竞赛的内容,等到中考结束开始备考高联,开学至少拿到一个省一等奖。

◆  方式二:次顶尖竞赛生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方式二这条路也是比较稳妥的一条道路,即高一拿到省一、高二进入省队拿到国赛银牌。这时候已经确保可以破格入围强基了,再根据课内成绩决定退竞赛还是继续冲击国家集训队。
据我的观察,也有不少学生在高二拿到银牌之后,选择急流勇退,转攻综合。毕竟金银牌在政策上并无区别,而国家集训队竞争又太过激烈。此时回归综合,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方式二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学生大多都会在初中进行相应的竞赛培养,否则也很难在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具备银牌实力。

◆  方式三:非顶尖竞赛生

对于非顶尖竞赛生,高一一般就试试水,因为学的时间不长,可能就拿了一个省二省三。到高二9月份第二次参加高联,这一年已经把竞赛第一轮的知识学得差不多了,这次拿了省一。
在高二拿了省一之后,往往是最纠结的。如果高二只有省二,很多学生就知难而退了。但拿了省一,就要考虑是再全力以赴拼一年拿银牌,还是虽然很可惜但到此为止?
每年我遇到最纠结的学生和家长恰恰就是这一类型。继续冲省队、银牌,可能需要停课、外培,课内的功课就会落下。待到高三全国决赛结束,距离高考也只剩6个多月,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这时候学生和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一方面是高三能不能进省队,进了省队有多大把握拿到银牌?其实联赛的变数还是很多的。甚至有时候就是题目的风格变化,影响了学生的发挥。另一方面则是高考的成绩,是否能确保在高三最后半年能把课内分数拉上来。
尤其是很多在语文、英语、生物、化学上有短板的数学竞赛生,高三最后阶段是比较痛苦的。
可以说方式三是比较有风险的一条路,并不是说走不通,只是说有风险。我见过两年省二最后金牌的学生,也见过连续三年都拿到省一的学生。这是小马过河,需要自己仔细衡量。

◆  ◆  ◆

数学竞赛的培养路径

高联包括一试和二试。在开始高联的学习之前,很多学生会过完高中的知识。
一般来说,高中课本加一试的部分,对于一个零基础的初中学生来说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其中,一年是把知识性的东西都学完,可能还需要半年时间大量练习。
二试包括四个模块:平面几何、代数、组合、数论。一个模块要学一期,加上寒暑假基本上持续时间就是一年的时间。尽管二试的难度是明显高于高中课本和一试的,但一个合理的进度基本上是一年时间把二试四个模块学完第一轮。
二试的四个模块跟一试显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并不要求学生已经掌握了高中的内容。比如数论、组合和平几,至少在第一轮学习的过程中几乎不依赖高中知识。
我经常看到六年级或初一的学生在学数论和组合的内容时,有时甚至比初三或高一掌握得还要好,考试成绩也更好一些。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也有很多学生二试的学习和一试+高中课本的学习是同时进行的。
在学完第一轮打下基础之后,学生会进入第二轮的学习。一方面是外出培训、参加命题人讲座,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大量的刷题。基本上除了北京、上海有本地资源外,几乎所有的竞赛生在具备一定基础之后都必须考虑外出培训。
第二轮的外出培训、命题人讲座、大量刷题加起来也是一年以上。换言之,整个数学竞赛的培养,如果三个阶段按顺序发生,差不多就是三年到三年半的时间。

一般来说,完成第一轮的培养,把一试和二试四模块依次学完一轮,目标是就是达到强省的省一水平,在部分竞争没那么激烈的省份可能就进省队了。
完成这个阶段的培养大约需要2年的时间。对于时间有限、希望1年学完的学生来说,就只能高中课本+一试和二试同步推动进度,那么这一年包括寒暑假都会比较辛苦。
举一个强省的例子,如果一个新初二的学生既要考虑初三上结束时回归中考,又希望最终能拿到省一,那么初二这一年他势必要高中+一试、二试同步推进。
高一拿到省一后,从高一到高二9月份,他就需要进行二试四模块的第二轮培养,需要外培,也需要大量刷题。当然,在进入竞赛强校之后,学校也会有竞赛环境,教练会安排外出培训,家长要操心的部分就要少很多了。
但在高一刚开学时,如果高中课本还没过完,这时想在高二进入省队,如果不是天赋异禀,其实时间是不太够的。而如果在高二开学没有进入省队,甚至没有拿到省一的话,继续走下去的风险就会非常大。
在时间有限且本省竞赛实力一般的情况下,也有学生在高一到高二这一年,一边把高中和一试学完,一边把二试的四模块当中的2~3个模块(比如代数、平面几何)拿出来优先学。这样做是为了赶时间,争取先拿到一个省一。当然,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兼顾课内了。
在高二开学拿到省一之后,这部分学生再回头补数论、组合的部分,同时做第二轮的冲刺当然,如果到高二开学还没拿到省一的话,平心而论,真的没什么太大搞的必要了。
可以说,竞赛的培养路径,取决于竞赛的奖项目标,而什么奖项有用,又取决于当下的竞赛政策,环环相扣。
为什么数学竞赛早培的情况比较普遍?一方面是数学竞赛的学习内容本身具备早培的基础。有天赋的少数学生完全可以更早地开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的政策,必须早出成绩。如果等到高三才出成绩,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如今的规划是从目标反推过程的一个算时间的问题。什么时候该学什么?什么时候该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什么时候判断自己是否要继续搞竞赛,还是急流勇退?都在这个时间轴上。
在初中阶段,要考虑初升高的压力,还要考虑能在竞赛上做哪些提前培养。上了高中后,课业压力增大,机会成本变高,时间更加耽误不起,课内和竞赛都要抓,也需要平衡时间。

预祝大家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