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帅:南京鼓楼医院"规陪医生"先红又黑,画风突变后的真话令人汗颜,揭秘医生为何如此卖命工作!

 吴帅医事评论 2020-10-16

看完这张图片,身为医者的你,会不会有一种感动的感觉?拍这张照片和传播这种照片的宣传者,一定是这样想的。这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主旋律宣传——某种集体行为!

为医院,为病人,为医疗行业如此鞠躬尽瘁,得到的会是好评吗?未必!

医生身体不适还要做手术,对手术台上的病人不够负责。媒体和网友现在不是追问上门了吗?

没想到的是,这种画风突变令医院很紧张,在媒体的追问下,医院管理者一不小心又说了更多的真话,更多令我们感到尴尬的真话。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他熟悉各种外科门类以及手术过程,以便将来在遇到病患时能够更好地处理。XX医生作为轮转医生,并不会主刀,大部分是担任助手和做简单的外伤处理。”

这位涉事医生的说法更有意思——事发当天他值了24小时的班,引发了肠胃炎,“当病人被送进来,大家不会因为有一点疲劳有一点不舒服就不管病患。”他说,和他同台手术的主刀医生在做这五台手术前就已经开了整整一夜的刀。

这两段对话大概可以总结如下:

1.规培医生不会主刀,就是做做简单处理,熟悉一下手术过程,看看和拉拉勾而已。但很奇怪,你们为什么要宣传这样一个“打酱油医生”吗?

2.医生的极限还可以开拓到什么地步?——这个年轻医生值夜班24小时,还有5台手术等着他,急性胃肠炎也不能下台。理由是什么?是另一个高年资的医生做了一夜手术,还有5台手术在等着他。这个奇怪的逻辑就是,因为他扛得住,我怎么可能扛不住?

3.医生带病上手术室,用国际卫生通则来判断,这件事情是错误的,一般只发生在战争状态和非常状态。但中国医疗行业的行事逻辑是,只要没有出事,没有出大事,那就是正确的。

4.病人担心出事,医院管理者到医生说——不会出事。你信谁的?请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六月二十八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二十五岁的麻醉科规培住院医生陈德灵猝死。其微信朋友圈显示,陈德灵有连续熬夜加班纪录。

医生是智力工作者,不是体力工作者。但因为智力劳动贬值化,分配机制畸形,重数量不重质量,所以才活生生把医生们也变成了体力劳动者。

一个智力劳动者,居然大面积习惯性地喊体力透支。就好像一个运动员喊智力透支,用脑过度。这些怪现象,呈现的恰恰是游戏规则的低智商化。

但是没关系,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心灵鸡汤,很多很多的道德大棒,这股强大的力量,总是会让受害者乖乖闭上嘴,对这种牺牲习以为常,并且逆来顺受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