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东游记 45:你所不知道的越南骑行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0-10-16
2016年4月19日,我告别了胡志明市,开始往北部的首都河内方向骑行。越南是一个狭长的南北走向的国家,跨越了15度纬度,从胡志明到河内的距离就长达1700多公里,这也意味着越南的南北方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地方。
河内陆处红河三角洲是越南的根基所在,相当于它们的“中原”。越南人的祖先就是从这片平原起家,建立今天的国家。这片地区早先是中国统治,直到唐朝灭亡后,越南才独立。越南独立后,便开始了向南的扩张,灭掉海云岭南边的占城,吞并了原是高棉领土的湄公河下游,即我所在的胡志明市,才形成今天的越南国土。

随着我一路向北骑行,所到城市的历史将越来越悠久,也将越来越有中国味,相信一定会惊喜不断!

胡志明市被称为“东方巴黎”,顾名思义就是因为被法国殖民统治了近百年的缘故。胡志明市有很多法式建筑,饭店、教堂等法式建筑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文化风格和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带来了法国的饮食文化,我的越南骑行就是从一顿法越融合的早餐开始的。
1858年8月,法国人就联合西班牙人攻打了越南的岘港。后来又进行了几次的侵略进攻,直到1862年5月,越南政府与法国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越南割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和昆仑岛给法国,从这开始,越南开始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人把越南变成殖民地,将越南大量的物资输送到国内的同时也将法国的生活习俗带到了越南。法国人喜欢喝咖啡,于是便在越南建立了很多的咖啡馆。法国人喜欢法棍不喜欢米粉,于是法棍便从欧洲漂洋过海来到了越南,随着法棍过来的还有法国人做法棍的方法和厨艺。
法国在越南的殖民近百年,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吃穿用度等无一不影响着越南人。因为常年的生活融合,越南人虽然没有爱上法国人,但也彻底爱上了法棍和咖啡。所以直到今天,在越南的大街小巷,总能发现无处不在的被称为Bánh Mì的法棍,它不在面包烘焙坊里,而是在路边的小摊或者是沿街叫卖的三轮车上。越南人不分年龄不分老幼,更不分阶层,几乎所有人都爱吃法棍面包。法棍面包是一款很平民化的食物,第一是因为它方便和快捷,第二是因为它便宜而美味,第三是客人可以选择打包带走

勤劳聪明的越南人在法棍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了多种类型的肉类,如肉片、肉丸、鱼肉、海鲜,或者是鲜鸡蛋,还会配上各种泡菜和新鲜时蔬等等……总之是在越南生根发芽的法棍早已不像初来乍到那么单薄,充满了厚实感。在我看来,这越南法棍早已不像传统法棍了,反而更像是中国的肉夹馍。

法棍面包

在中国,我们吃早饭讲究搭配,比方说经典的豆浆配油条,在越南也不例外,越南人选择了同是法国人带来的咖啡与法棍面包作为搭配。
越南的咖啡树由法国殖民者于1857年首次引入种植以来,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十九世纪中叶时出现的叶锈病使得越南的阿拉比卡咖啡树被摧毁殆尽,在世界银行的援助下,改种耐叶锈病害的罗布斯塔种咖啡树,产量急速扩增,于1999年正式挤下印度尼西亚,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咖啡产国,占全球咖啡产量的14%。

虽然越南的咖啡产量大,但是质量却很糟糕,其中有95%的咖啡是罗布斯塔种,它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苦味,它的咖啡因含量较阿拉比卡为高,通常是用来作为速溶咖啡的原料。由于越南咖啡口味浓厚重苦,于是也有了特殊的饮用方法,即在咖啡杯中加入大量的炼乳,然后用越南滴漏壶萃取出浓厚的咖啡液,炼乳的甜味中和了咖啡的苦味,再放入冰块,就成了在炎热天气中的怡人冷饮。

咖啡在越南是非常大众化的饮料,越南的咖啡厅并不像中国那么注重环境,越南人喝起咖啡来也没什么仪式感。在街边摆上两块小塑料凳,一块坐人,一块放咖啡,整个就是一个露天咖啡馆,这么喝咖啡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越南咖啡

在吃过元气满满的早餐之后,我缓缓的骑行离开胡志明市。在刚出市区不远处的路牌上写着醒目的“Ha Noi 1682km”,河内可真远啊!这个距离相当于穿越了整个越南!

骑行不同于背包客那样点到点的跳跃式的旅行,它是一种线性的沿着公路的旅行。在骑行的过程中,既可以到达必打卡的景点,也可以深入体验平常百姓的市井生活,无论是热闹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小乡村,都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旅途中。所以说,骑行既有不快不慢的节奏,又有包罗万象的视野,是既客观又全面的旅行方式。把从胡志明到河内的这段路骑下来,也就可以读懂越南了。

又骑了不久,我的码表上的数字第一次突破10000公里, 这是在丝路骑行上的重要里程碑。一万公里有多远?它大概相当于从上海到西藏樟木口岸的318国道的两倍长度,也相当于地球赤道的四分之一长度,我所骑行过的路线是一道在世界地图上都可以显而易见的长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有多少路要走?又将骑行几个一万公里呢?

随着胡志明市渐行渐远,在骑出了城市之后,一路上看到的越南就是个大农村。越南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有土壤肥沃的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河网密布交错,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耕地及林地占总面积的60%。除了前面提及的咖啡产量居世界第二之外,越南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国和东南亚农产品出口大国。

据我观察,越南的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并不高,农业生产比较原生态,仍主要以人力为主,甚至还能看到在中国已经难得一见的牛车。无论是咖啡还是大米,只是以量取胜,在品质上却令人诟病,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差,卖不出好价格,农民依旧过着苦哈哈的日子。

农村

如果以我骑行的最繁忙的AH1亚洲公路上的所见所闻来看,如果以越南的人口密度作为参考,其实它的城镇化水平并不高,所到之处几乎都是农村,往往需要骑行个50公里左右才有个镇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则需要200公里左右才有一个。

虽然城镇化水平低对于骑行来说并无什么大碍,沿途也很容易就可以获得水和食物的补给,但是在寻找晚上住宿的地方上则存在一定的麻烦。首先小镇上往往少有宾馆,往往要骑行到大一点的镇子或者城市里才有,而这个距离通常比较远,错过了就要再走很久 ;

其次,越南是一个全国不懂英语的国家,在语言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经常三五天都没能说上一句话外国人只有在旅游城市才稍微方便些。一开始,我还尝试寻找Hotel的字样,结果直到天黑都没看到,后来只能看到个像是宾馆的地方就过去看看。原来越南除旅游城市之外的地方一概不使用英语,越南语Nha Nghi就是Guesthouse的意思,难怪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越南的住宿不仅干净,而且还便宜,房间里有空调、冰箱和Wifi,这在东南亚地区已经算是高配了,而价格通常却在150000至200000越南盾之间,相当于50-70人民币,性价比相当之高。

城镇

再来说说骑行路上的趣事吧~用最少的钱走最多的路是我一贯的穷游原则,如何又好又省的在越南吃上一顿午饭呢?经过几天时间的观察,我琢磨出了门道:在越南的城镇外5公里左右的地方,通常都有专供过路司机吃饭的餐厅,这样的餐厅一般都是既便宜又好吃,只要二十块钱人民币左右就可以吃得很丰盛了, 因为司机只要多踩一脚油门就能多出很多选择,所以经营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吸引回头客。

如果只是省钱那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这样的餐厅往往还提供免费的增值服务,那就是可以用来午休的吊床。在炎热的35度气温的正午,凉爽的午休实在是让人没有任何抵抗力。我躺在凉亭下的吊床上,吹着电风扇,再点上10块钱人民币不到的越南style冷饮三件套——冰咖啡、冰可乐、冰甘蔗汁,这惬意的小日子简直赛过活神仙!

午休时刻

在越南骑行的日子里,每天不是在吃路边摊,就是在吃路边摊的路上。越南人似乎更钟意于搬个桌子,再放上几把塑料凳,悠然自得的坐在露天的街边吃饭,哪怕车来车往扬起尘土也毫不介意。我想,应该是因为这样平民化的餐饮更适合越南目前的经济状况吧!一方面从业者不需要有太多投资,另一方面顾客更加经济实惠,再加上越南晚上的气温挺凉爽,完全可以不用空调,在露天吃饭别有一番乐趣。

我可以接受简陋的环境和餐食,却因为大饭量而搞出了乌龙。越南人的饭量都很小,通常一个人的饭量就是吃个法棍面包或者一碗越南粉。而对于每天都需要卖苦力骑车的我来说,这点量连塞牙缝都不够,往往一次就点了一大堆吃的,结果上菜的时候他们默认一人只有一碗粉的量,只拿了一碗越南粉给我,多出来的部分就直接帮我体贴地打包好了。路边摊的老板都不懂英语,完全沟通不来,我这个大食客也只好把打包好的东西拎回房间去吃。在连续几次被打包之后,我也琢磨出来了办法:到每个摊位只点一份,吃一摊换一个地方,多吃几摊就行了呗!

当然,越南也有正儿八经的餐厅,只是实属凤毛麟角。在旅游城市的餐厅点起菜来完全没有问题,不仅有英文菜单,甚至还有用翻译软件转出来的很别扭的中文菜单。我也曾遇到过只有越南文,连图片都没有的菜单,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服务员主动拿起手机通过软件一道一道菜给我翻译,结果顺利的点好了菜。从这么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越南人是懂得灵活变通的,也乐于勤劳赚钱,具备发展经济的人文潜力,这比起其他懒散惯了的东南亚国家要好得多。

路边摊

骑行路上的另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是宣传海报,因为越南是全世界仅有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再加上越南人的长相也跟我们比较相似,如果不去注意海报文字上的细节,就像是穿越到了九十年代的中国一样。

越南在近代时期可谓是战争频发,从二战过后的1945年胡志明在越南北部宣布独立,马上就和南部进行了历时9年的抗法战争,又在1955-1975年期间进行了历时20年的越南战争才统一越南全境,在1979年又发动了对柬埔寨和老挝的入侵,并和中国发生对越自卫反击战……

越南在马不停蹄的打了三十几年的仗后,真正进入和平年代不过也就二十年左右时间。原本我以为越南的人口应该不多,毕竟长期的战争会导致男性的大量死亡和伤残,可是当我得知越南人口超过9000万时,简直惊呆了!要知道,越南的国土面积仅有33万平方公里,比我国云南省还小,而云南省的人口只有越南的一半。哪怕是以人口大国自居的中国,人口超过9000万的省份也仅有广东、山东和河南三个而已,可见越南的人口数量和密度之高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那么,越南是如何快速恢复人口的呢?虽然越南在法律上关于婚姻关系的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基于长期战争的后遗症,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政府对一夫多妻制实际上是默许的。一个男人只要能养得起,娶多少老婆是没人过问的,甚至可以比穆斯林的四个老婆的数量来得多。正是因为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现象,导致越南的人口结构高度年轻化,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使得越南在国际上具备良好的竞争力和潜力。

作为中国的邻国,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春风,有许多来自中国的企业家纷纷来到越南投资设厂。他们不仅看好越南强劲的潜力,也因为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亲切感,有着相似的体制和国情,中国的今天便是越南的未来,以过来人的经验办起事情来自然是轻车熟路。

宣传画

如果从地理的角度来说,除了占地3/4的山地和高原之外,越南的一大特色就是它连绵不绝的3260公里的海岸线,这也是我选择骑行越南的主要原因:只要沿着海岸线走,就一定可以遇到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

在沿途漫长的海岸线上散落着无数小渔村,我曾经在一个叫做美奈(Mui Ne)的渔村做过短暂停留。美奈是风筝冲浪的圣地,而我到此处的目的却完全是冲着海鲜而来。美奈的渔港只是越南海岸线上相当普通的一个,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传统捕鱼方式,用最原始的方式筛选挑拣,用最快速的方式进行售卖。

清晨,太阳才刚刚升起,美奈的渔港就已经是一派壮观的场面。远远望去,满载而归的渔船从远处缓缓驶来,数以百计的渔船向着海滩的方向靠拢。在近海和沙滩中间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像是澡盆一样的小船,这种圆形“澡盆”是木质编织的,外面刷上了一层沥青,配上螺旋桨和舵,就成为一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渔船。它们的职责是把渔获从渔船上转运过来,再带到沙滩卸货。

正所谓男女分工,干活不累。身强力壮的男人负责把一筐筐海鲜从大渔船上拉到“澡盆”里,然后划船到海岸,女人们则帮忙对收获的海鲜分类挑拣,然后开始就地售卖。就这样,远处的渔船、近处的“澡盆”和沙滩上的渔市在美奈的海边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独特景观。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从小生活在泉州的我,海上丝绸之路对我来说也算是海鲜之路。只是囊中羞涩,难得有机会可以吃个痛快,一般只好住到渔村才能吃到又便宜又新鲜的海鲜。我赶忙来到海滩上逛渔市,一个个脸盆里盛放着当天捕捞上来的新鲜渔获,让人看得挑花了眼。美奈的海鲜出奇便宜,一只四斤重的鲜活大龙虾竟然只要人民币200元,我把它带回青年旅社做了顿豪华早餐,在朋友圈里引来无数仇恨。



渔村

在越南的海边除了传统的渔业之外,随着近几年来海滨旅游也逐渐升温,沿线出现了诸如芽庄和岘港之类的旅游城市。因为喜欢潜水的缘故,我在芽庄(Nha Trang)停留了几天。芽庄拥有湛蓝的海水和洁白的沙滩,是一个很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吸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作为一名外国人在这儿旅游方便得很。如果从商店的招牌上的外语来看,俄罗斯是最大的客源国,其次是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的人数逐年创新高,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游客来源国。但是,本应更加受到尊重和重视的中国游客,却经常受到不友好的对待,越南便是其中之一。不管是网络上的文章,还是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都充斥着各种不友好的体验,导致我对于越南的骑行忧心忡忡。但是,当我自己骑行了一整个越南之后,却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反倒觉得他们还是比较友好的,毕竟每个人的旅行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例。

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国外的任何言行举止都代表着中国。例如欠发达国家海关强制收取中国游客小费的事,很多中国人觉得花钱消灾没什么所谓,但是那样做却反倒让他们有勇气再次乱收费。我曾在一些国家的入境处帮助中国人制止过乱收小费的行为,这是因为凡事都可以好好讲道理,没必要花冤枉钱来解决问题,更不能让别人看低了中国人,助长乱收费的嚣张气焰。

中国虽然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要认清自己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去到相对落后的国家,我们要戒骄戒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去到发达国家,我们也不用崇洋媚外,低三下四,毕竟外国的月亮也不比中国圆。遇到冲突和矛盾不用盲目屈服退步,而是应该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重,才能赢得世界对中国的尊重。


芽庄

2016年4月30日,我来到了越南的中部,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港口城市——会安(Hoi An)。正如我先前预料的,沿着海岸线骑行就会到达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港。

会安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跨出国境后的第一站。据史料记载,在公元5世纪的占婆王朝,这块弹丸之地已是闻名遐迩的港口,占婆使节北上中国朝拜,便从这里起航。一千年后,时逢越南的南北朝时代,郑阮两方势力互相攻伐,南部的“当家人”阮氏,为扩充实力,曾大力招揽中国人下南洋开垦定居。因此,明亡之后,不愿委身事清的明朝遗民,便将会安视为孤悬海外的一处避难所与新天地,成为中国人落脚越南的第一选择。


会安古港

会安作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商埠之一, 同样关注这里的还有遥远的欧洲,自15世纪起,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先后在会安设立商站。但是阮氏对于中国客商收取的税费是最低的,所以会安的中国商船数量最多,有时一次能达到上百艘。中国商人用锦缎、纸张、毛笔、铜器、瓷器、陶器、银器、金币、银锭、硫磺,从会安购回糖、胡椒、木材、香料、鱼翅、燕窝、犀牛角、象牙、黄金和蚕丝。赚了钱,便在会安置地建屋,以销售商品、收购货物,甚至就此扎根。

所以,如今的会安犹如江南水乡一般,中国式的建筑物到处可见,行走其间,时常会令人生出“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城里有完整的华人聚居的街道,建有观音庙、关帝庙等中国式的庙宇,也有许多按照地区来划分的华人会馆,如:福建会馆、广肇会馆、潮州会馆、琼府会馆、客家会馆和五帮会馆等。这些会馆见证了昔日华商的辉煌腾达,建筑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古色古香。

会安古城的代表性建筑叫做“日本廊桥”,它又有一个中国名字——“来远桥”。该桥由来此经商的日本人于1593年(猴年)开始建设,两年后(狗年)完工,故而桥两端有石猴、石犬的雕像。17世纪二十年代游历至此的意大利人,曾称会安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分开居住,有各自的管理者。中国人的生活根据中国的法律,日本人则遵循日本的法律。”而这座桥即连接了东侧日本人与西侧中国人的聚居区。

至于华人称其为“来远桥”,是因为1719 年越南当朝皇族到访会安,取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用汉字为这座桥赐名为“来远桥”。后来,日本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锁国和海禁政策,日本侨民悉数回国,该桥维修和重建的工作便由中国人来完成,历经数次大修,华人们为这座“日本桥”改换门庭,现在看上去已经中国味十足了。

来远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会安古城的地标,它既承载着会安古港在昔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辉煌,也证实了中国人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民族性格。正如它的名字意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样,中国人并不会因为在会安的强势地位而排挤和攻击其他国家的商人,反而是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和合作的心态去迎接他们,与不同国家的商人一道让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昌盛。

来远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