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丰一块碑,诉说宋时晁家人辉煌

 文化龙乡 2020-10-16

清丰一座墓碑,诉说宋时晁氏辉煌

付红超/文

清丰晁宗悫墓位于阳邵乡西阳邵村西田野之中,俗称花园坟。2000年8月11日,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晁宗悫墓为文物保护单位。咸丰三年《大名府志》记载:“晁宗悫墓在清丰县西四十里,有石门花砖封识,尚固。”明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晁氏十七世祖晁瑮在编纂《清丰县志》时也对晁宗悫墓进一步作了考证。同治十一年、民国三年的《清丰县志》都沿用了嘉靖三十七年《新修清丰县志》的说法。那么,这座墓到底是不是宗悫墓?墓的背后有着晁氏人怎样的故事,笔者进行了考证。

从宋代澶州清丰晁氏源流说起

晁学士宗悫到底魂归何处?这还得从宋代澶州清丰晁氏源流说起。晁氏源出有二,晁氏后人大多认为是周景王王子朝后,而晁说之则认为是卫大夫史朝后,但都尊西汉晁错为远祖。宋治平元年(1064年),晁氏四世祖晁端彦创谱时在序言中说:“其(指晁杲)后数世居澶洲之清丰,乡曰永泰,里曰忠臣,今改为三河里。有讳禋者,娶吴氏,生子名宪,以唐季五代天下云扰,遁迹不仕,教授于乡里。以曾孙文庄公讳宗悫参知政事,赠至太子太保。娶赵氏,追封康国太夫人。生子讳佺,累赠太师中书令,仁厚信实,通经籍,明书记,五代晋汉间摄从仕职于彭门,因家焉。宋太平兴国五年,其仲子文元公讳迥始以进士起家,及登朝,再遇显亲之泽,为大理寺丞,致仕始居京师昭德坊,其子孙今为开封人。”

晁佺共有三子,长迪、次迥、次遘。太平兴国五年,次子晁迥登第,这是入宋后晁氏家族的第一个进士,自此,晁氏家族开始步入辉煌。晁迥起初仕途并不顺畅,曾因“坐失入囚死罪,夺二官”,至真宗时方在宰相吕端和参知政事李沆的推荐下,平步青云,连连升迁,历任知制诰、刑部侍郎、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重要官职,进翰林学士,“时朝廷方修礼文之事,诏令多出其手”,至仁宗时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元。晁迥长子晁宗悫初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大中祥符年间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及第,累迁至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后兼龙图阁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事,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晁端彦为晁迥曾孙,晁宗悫之孙,其所撰序言文史价值极大,为研究晁氏的源流发展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和依据。从序言看,晁氏先人于唐末迁居于清丰,“乡曰永泰,里曰忠臣”,即今清丰县阳邵乡一带,并延续数代。至五代后晋、后汉时,晁佺因仕于彭门(今徐州),方举家离开家乡迁至任所。《宋史》亦载:“晁迥,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人,自其父佺始,徙家彭门。”晁迥登第后,居住于京师昭德坊,晁佺致仕后与晁迥同住。后晁迥、晁宗悫父子深受朝廷器重,历任要职,并被赐第昭德坊,晁氏举家成为京师开封的正式居民,“其子孙今为开封人”,晁氏后人皆称自己为“昭德晁氏”,引以为荣。

宋时“晁半朝”

北宋初期,天下太平,晁氏在京师开封站稳了脚跟,开始繁衍生息,开枝散叶,人丁逐渐兴旺,至六世“公”字辈时,子孙男女已达五百余人。晁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科甲连绵,“殆无虚榜,并继芳尘”,终宋一代,共出了七十三位进士(一说七十四位),科举恩荫为官宦者二百余人,时有“晁半朝”之称。

晁氏家族不仅是官宦世族大家,还是名副其实的文学才俊大家。晁迥、晁宗悫自不必说,晁补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说之在经学研究方面造诣高深,晁公武是南宋著名的目录学家、藏书家,其所撰《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宋代晁氏文苑名人不胜枚举,文学著作蔚为大观,真个是“奕叶联名,文献相承,奉天下无它晁,呜呼盛哉!”。

后来,晁氏三眷族人或交叉同居、或因官居任所、或因躲避战乱被迫迁移等等诸多原因,散居于全国各地。嘉靖三十七年,晁氏十七世祖晁瑮在《新修清丰县志序》中言道:“晁氏本澶州清丰人,厥后因仕而居汴,因水而迁济,因请老而憩嵩、郑,因南渡而散楚、蜀,譬之水木,枝委虽殊,源本则一。”今濮阳中眷晁氏主要分布在濮阳县徐镇晁庄村等十余个村庄、清丰县阳邵乡西阳邵四村和滩上村、六塔乡六塔集村、武艺寨村和晁小寨村等村庄以及南乐县谷金楼乡岳连村等共计二十余个村庄。

晁氏后人葬在何地

晁氏离开澶州清丰祖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身后之事。古时交通异常不便,清丰距开封曲曲折折二百余公里,归葬祖茔存在一定困难。另受宋代“仕宦卒葬,终身不归其乡”现象较为普遍的影响,加之晁氏家族多人为官,特别是晁迥父子身居显要,已经具备了在京师开封定居发展和另择长眠之地的能力和条件。

从宋治平元年晁氏四世祖晁端彦创谱序言中得知:“咸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晁佺)卒,年八十三。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与父(晁宪)同葬开封府祥符县旌孝乡和睦里第一域丙穴之三坟”,开封府祥符县旌孝乡和睦里成为晁氏三眷新的祖茔。西眷一世祖晁遘及其夫人张氏、东眷二世祖晁宗简等族人祔葬于此。济州任城鱼山(今山东省嘉祥县钓鱼山),主要为东眷茔地,中、西眷亦有人葬此,此不再赘述。

中眷的祖茔却另选在了新郑东里,暨宋代的郑州新郑县旌贤乡贾村。线索来源于北宋名相王珪。王珪,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王珪秉性宽厚沉稳,天资过人,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后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直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生,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位极人臣。晁宗悫夫人王氏即是王珪的姑母。皇祐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晁宗悫之子晁仲衍病故,晁仲衍之子晁端彦请王珪为其父晁仲衍作墓志铭,王珪“顾不得辞”,乃作《提点京东诸路州军刑狱公事兼诸路劝农事朝散大夫行尚书祠部员外郎充秘阁校理上轻车都尉借紫晁君墓志铭》。墓志铭中言道:“皇祐五年六月,诏以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知怀州晁君仲衍提刑京东。八月衔命之官,道病,日浸革。是月二十四日,终于广济军,享年四十二。君之仲氏国子博士仲蔚官郑州,闻讣恸绝,驰来京师,迎君之丧与其孤端彦,以其年十一月一日丙寅葬君于郑州新城县(新郑县)旌贤乡贾村,从先正文庄公(晁宗悫)之原”,明确指出了晁宗悫墓位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贾村。

清丰晁宗悫墓为谁人之墓

从以上史料来看,自晁佺父子起,晁氏就不再归葬祖地清丰,北宋名相王珪明确指出晁宗悫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贾村。那么,清丰晁宗悫墓到底为谁人之墓?笔者认为有三种可能:

一为晁宗悫衣冠冢。2005年,张剑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对宋代晁氏家族源流和文化有系统研究)与安阳师院查洪德教授、濮阳市博物馆王义印副馆员查访清丰西阳邵晁氏祖茔,“四望麦田无垠,宗悫墓仅余一矮丘,晁迥墓则不可觅矣。然王珪《晁君墓志铭》明言仲衍与父宗悫皆葬新郑东里,清丰之墓疑为晁氏后人所立衣冠冢”。

二为晁氏某先祖之墓。因晁氏数世居澶州清丰,晁迥曾祖父晁禋及以上先祖皆应葬清丰。自晁佺起,晁氏族人多人为官,显赫一时,晁迥、晁宗悫父子更是身居显要,虽本人不能归葬故里,但理应衣锦还乡,祭祀先祖,立石门(石牌坊),围花砖(墓园墙垣),广植松柏,勒碑立传,以显荣光。因年代久远,加之黄河水患,墓园遗物湮没地下,后世无所从考,为祭拜和追思先祖功德,根据传闻,把清丰某祖墓当作晁宗悫墓,亦有可能。

三为晁宗藻墓。濮阳中眷藏《晁氏宗谱》载二世祖晁宗悫葬清丰县东南乡花砖坟,妣赵氏,封南安郡夫人,继妣赵氏,封南阳郡夫人,子二:仲衍,仲熙。然晁宗悫妻为王珪姑母安康王氏,晁宗悫子二,一为仲衍,一为仲蔚,应为不疑。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十四《右朝仪大夫致仕晁公(仲熙)墓志铭》载:“赠金紫光禄大夫讳某父也,光禄娶赵氏,南安郡夫人,继赵氏,南阳郡夫人,而公(仲熙)南安出也。”谱中所载晁宗悫的婚姻情况却是晁宗悫的兄弟晁宗藻的。另据尹洙《河南集》卷十三《故推诚保德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少傅致仕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二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赵公(稹)墓志铭》载:“女六人,长适职方员外郎晁宗藻,次适秘书省校书郎袁涉,次适晁氏……”,史料之间相互佐证,可知晁仲熙之父为晁宗藻,而非晁宗悫。清丰晁氏世系载二世祖宗悫、三世祖仲熙、四世祖端弼、五世祖顺之,晁仲熙以下世系无误,但晁仲熙之父为晁宗悫与事实不符。因年代久远,又因晁宗悫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后世考证困难,只知有“悫”而不知有“藻”,误将晁宗悫当作晁宗藻亦有可能,晁宗藻墓也就成了晁宗悫墓了。

至于晁迥身葬何处,暂无史料佐证。晁氏谱系中说法有三,一是葬于徐州大墓,二是葬于祥符县祖茔,三是葬于清丰县阳邵乡西阳邵村西。如前所言,晁氏已在京师开封定居发展,并另择吉地为新的家族墓地,晁迥父祖均葬于祥符县,晁迥不应孤身一人远葬徐州或归葬老家,同其父祖葬于祥符县可信度最大。

宋代澶州清丰晁氏枝繁叶茂,人文荟萃,晁迥自称“彭门晁迥”,后世皆云“昭德晁氏”,眷分东、中、西,散居澶、汴、济、嵩、郑、楚,但晁佺和三眷一世祖晁迪、晁迥、晁遘父子是地地道道的清丰人。“晁氏分三眷,澶渊第一家”(宋仁宗赐昭德坊府联),“我宗之谍,鼻祖澶渊”(晁补之《祭陕州二叔父文》),“飘零南北一衰门,知是澶渊五世孙”(晁冲之《别饰道二十弟贲之》),清丰是晁氏三眷的发源地,是晁氏后人的老家,这是晁氏族人所公认的不争的事实。无论他们旅居何地,身葬何处,清丰永远是他们的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