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翁偶虹:张(君秋)派之形成,是以全才之艺而突出唱工

 明日大雪飘 2020-10-16

今年是著名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张君秋先生在继承四大名旦演唱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自觉创新,开创了京剧张派表演艺术,对京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我们分享这篇翁偶虹先生对张君秋及张派艺术的评论文章,以表达怀念之情。

张君秋便装照


四小名旦成名于四大名旦鼎盛时期,称之曰“小”,是相对四大名旦而言。时至今日,“四大”仙逝,“四小”已殁其二。健在之毛世来、张君秋,也已年逾花甲,尤以张君秋自成张派,获誉之实,屹立菊圃 ;影响之广,遍及全国。十旦九张,世所公认。俨然一代宗师,埒于当年之四大名旦。“小”何云乎 ?

君秋艺术,谈者多矣,首扬其唱,次誉其型,念、做、表情,舞、武身段,多未及之,实则张派之卓然树帜,固因张腔之先声夺人,而唱不以念辅,念不以做、表衬,做、表不以身段显,身段不以舞、武出,孑然一唱,亦不足以全其张派 ;特其唱确实突出,正如程派程砚秋以程腔盛传至今,反掩其他耳。

当君秋学艺之始,何尝不文武并进。初学于李凌枫,再学于尚小云、梅兰芳,最后递进至李、尚、梅之师王瑶卿而得真传。次第名宿,无不以四功五法,要求君秋,砥砺君秋。尚小云初办荣春社时,曾聘名武生沈富贵课其子尚长春及赵和春等,当时君秋亦与长春等同练武工。君秋刻苦学习,舞、武已奠基础。小云排《九曲黄河阵》,三霄娘娘中之琼霄为小云自任,云霄为芙蓉草,碧霄即为张君秋,穿插武打,君秋胜任裕如。后又曾演《白蛇传》《汉明妃》《红拂传》《霸王别姬》等,均获好评。若无相当成熟之念、做、表情、舞、武、身段,何能演此唱、做、舞、武并重之剧?可证张派之形成,是以全才之艺而突出唱工,家弦户诵而雄于今日。

从张派的唱工中,可以明确京剧旦角唱腔之时代气息,也可以认识到旦角唱腔适应时代的变化层次。京剧旦角之唱,从胡喜禄、时小福、余紫云到陈德霖为第一时期,嗓音以高亢为贵,唱腔以激厉为主,非正宫调无以展其用武之地。聆者喜其清锐,入耳爽快。从王瑶卿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随着时代的转变,别出新声,是为第二时期。辛亥之后,王瑶卿认识到第一时期之唱,声调专趋高锐,字音难免含混,乃逐渐降落调门,由“纵向”趋于“横向”,力求腔细字真。梅兰芳继王于后,更向平宽发展,减“咦”音而增“啊”音,腔重华贵大方。先后亦有程派之幽咽,尚派之激昂。张君秋承梅、尚之教,更借鉴于程、执贽于王,博采众长,化为己有,以王、梅之平宽为主,融化尚之高亢、程之宛转。以天赋“十字音”的歌喉,高、中、低运用自如,甜润流畅,华丽端凝,创造出甜润流畅的张腔。

《女起解》张君秋饰苏三,萧长华饰解差

张君秋张派之形成,走的是四大名旦边搭班边挑班相间进行的路子。他最初在尚小云的长庆社中,除与小云合演《乾坤福寿镜》《五花洞》《黄河阵》等外,有时小云休憩,即由张君秋挑梁主演《探母回令》《玉堂春》《桑园会》等,票价减半,却上满堂。

小云琴师赵砚奎一度为君秋组班。其时,君秋主演的《金·断·雷》( 即全部《白蛇传》,从《金山寺》起,包括《断桥》、《合钵》、直至《祭塔》)、《春秋配》、《红拂传》、《朱痕记》、《奇双会》、《金锁记》等,唱则全宗传统,尚未创新。而玉润珠圆、遏云袅月的悦耳之音,渐为观众铭记。

此后间与王又宸、孟小冬等合作,名生名旦,并峙双峰,声誉更著。1938 年初,君秋开始与马连良长期合作演出《龙凤呈祥》《双姣奇缘》《苏武牧羊》《审头刺汤》《三娘教子》《打渔杀家》《游龙戏凤》《四进士》《清风亭》《宝莲灯》《摘缨会》,新戏之《串龙珠》《临潼山》《春秋笔》《十老安刘》等,被连良倚为左右手。

君秋于演剧之余,寸阴是惜。既请益于梅、程,复深造于瑶老。这三位名宿,都以“不必固守各派之规范而桎梏个人的特长”鼓励君秋。

程砚秋教他《朱痕记》时曾说:“我的唱腔是根据我自己的条件创出来的。假若我有你那得天独厚的嗓音,可能就不是这样的唱法。现在我把我的唱腔、唱法、劲头气口教给你,你要发挥你自己嗓音的特长去演唱,千万不要削足适履,埋没了你的天才。我希望你能了解我的意思。”君秋心领神会。

袁世海长兄袁斌侯结婚之日,我与砚秋同往祝贺,君秋后至,程即介绍君秋与我晤谈,语重心长地说:“你今天认识了翁先生,异日挑班,编写新剧,请翁先生多多襄助。”君秋欣然致谢,从此与我订交。后来他重组谦和社,开始尝试新腔,深获王、程的赞许。创新腔即需新剧,曾托我盟兄张次溪促我为之编剧。终以人事倥偬,未能偿债于受知。仅于解放后,他间接地排演了我为程砚秋编写的《楚宫恨》( 与谭富英合演 ),总算在四小名旦的新剧中,填补了拙作一笔。

解放后,君秋挑梁的谦和社,已成为剧坛上的一支劲旅,张派之帜,绚然如虹地横贯长空。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李多奎、马富禄共建北京京剧团,创排新剧,层出不穷。他演的《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西厢记》,清装戏《珍妃》,时装戏《秋瑾传》,现代戏《芦荡火种》《年年有余》,合演的《赵氏孤儿》《秦香莲》等,无不脍炙人口。他独创的盛世之音,酣腾于弟子之口,如火如荼地遍布全国。作者:翁偶虹;文章选自《翁偶虹看戏六十年》,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