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雲泉 2017-11-07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张君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张君秋(1920.10.23~1997.5.27):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旦角张派创始人,四小名旦之一。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 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1935年,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以一出《女起解》唱红。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

艺术特色:张君秋的唱腔,早中期刚健清新,柔俏多姿,晚期更由醇美中显示出华丽、舒展。他尤其注意通过唱腔来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不同人物的唱腔各具性格。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

代表剧目:《赵氏孤儿》、《玉堂春》、《四郎探母》、《龙凤呈祥》、《西厢记》、《望江亭》、《祭江》、《雷峰塔》 等

亦师亦友

李凌枫

李凌枫是以教戏为业的先生,就住在张秀琴家的对门。两家虽住对门,彼此却没什么来往,李凌枫知道张秀琴是个梆子青衣演员,张秀琴知道李凌枫是个教京戏青衣的先生,只此而已。

张秀琴决定要张君秋学戏,先想到“富连成”,又走了私人家效力学艺的路子,都觉得行不通。这才想到李凌枫。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张君秋与母亲张秀琴

第一天学戏,李凌枫发给张君秋一个用棉线缝制的白报纸本子。本子封面上端端正正地写了四个大字——“艺不轻传”。

——“会写字吗?”李凌枫漫不经心地问。

——“在家里上私塾时学了点。”

李凌枫瞅了瞅学生,嚯,这孩子不杵窝子,还能识文断字。“那么,好!你拿笔,我给你念单词儿,你写在本子上。”

张君秋抄了《红鬃烈马》(又名《王宝钏》)里“花园赠金”一折中王宝钏的上场〔引子〕和四句定场诗:

春光明媚,独坐深闺。

闺中少女不知愁,

梳洗打扮上绣楼。

每日刺绣龙凤袄,

待奉双亲到白头。

王瑶卿

张君秋随李凌枫学了一段时期后,就由师父带着,进了师爷王瑶卿的家门。有一回,王瑶卿手里拿着戒方,叫一个学生唱段旦角的〔快板〕。王瑶卿的那块戒方让人害怕,那是量“尺寸”(指唱腔的速度、节奏)用的,戒方拍在桌面上,那叫快速度,催着你往前跑,一慌神儿准丢了板,接着就得听王瑶卿的一通损。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王瑶卿

王瑶卿击的是老生的速度,旦角的〔快板〕一般比老生的慢,因为他的腔里头弯儿多,按照老生的尺寸去唱,就显得赶落了,不是咬不清字,就是唱走了板。有人觉得王先生这是强人所难。

张君秋另有想方法。他想,这是一种严格要求。如果唱青衣的唱〔快板〕真能达到老生的〔快板〕速度,那么,在青衣和老生的对口〔快板〕演唱的戏里,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凡是有这种〔快板〕的戏里,如《红鬃烈马》里的《武家坡》一折、《四郎探母》里的《坐宫》一折,都是在剧情发展最激烈的时候,才安排这种对唱形式的。这种对唱形式,行话叫“对啃”,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速度不能扳下去,一个劲儿地往前催,才能造成演唱的高潮。张君秋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青衣的〔快板〕唱好,唱得既要速度快,又得吐字清,有劲头,不能荒腔走板。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多下私功。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京剧《武家坡》张君秋饰王宝钏

尚小云

尚小云排新戏,那叫神速。还珠楼主打本子,写出前几场,演员就开始背台词,边写边背,流水作业。尚小云背台词,那叫一绝。《九曲黄河阵》的台词写出来了,尚小云把张君秋叫来:“咱们爷俩一块儿背!”尚小云演琼霄,张君秋演的是云霄。张君秋拿了单词,自己找了个角落,默默地背起来。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尚小云

尚小云在屋子里来回走绺。手里头摸着本子,低着头看一阵子,然后倒背着手,仰面朝天,嘴里头念念有词。念了一阵,再停下,看本子,看完本子继续走绺背台词。有人出出进迸,尚小云目中无人,只管背他的台词。背得差不多了,尚小云就去找张君秋。尚小云把自己的单词儿递给张君秋。“拿着,你看我背!”

张君秋拿着尚小云的单词儿,一字不落地看,尚小云逐字逐句地背。背好了一段,尚小云问:“对不对?”“对。”“好,把那段撕了!”

撕了?有这么背台词儿的吗?张君秋看了看尚先生的脸,那神色是不容商量的。张君秋只能照遵师命,一段一段地撕,尚小云背一段,张君秋撕一段,整个单词本撕完了,尚小云背会了整出戏。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张君秋

真正开始排戏了,尚小云还真的不看本子了,也不用人提词儿,不仅自己的台词儿背得一清二楚,周围边边沿沿角色的台词儿他也全知道,而且身段、位置他都有安排,起什么傢伙点(锣鼓伴奏),唱什么腔,他都有考虑,整出戏排得严丝合缝。没几天,上台见观众,准红。

与尚小云同台演出,十六七岁的张君秋更真切地感受到尚派艺术的独特风韵。

“苏三走动啊——”

一九三六年,北平的戏迷圈子里开始流传了一个听起来让人心里头发热的名字——张君秋。

阴历年前,王府井东安市场内的吉祥戏院唱京戏,说是有一个孩子叫张君秋,初登舞台,借台演戏,贴的是《女起解》。“嗬!这是要‘开门红’啊!”戏迷圈子里懂行的人这么说。

演《女起解》,图的是“开门红”这个吉利。红在哪里?《女起解》里的苏三是个死囚犯,罪衣罪裙,一色儿的红。演员初次登台演这出戏,图的就是这个“红”字。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张君秋

《女起解》开锣。禁卒对上场门的台帘高叫一声“苏三走动啊——”场面起了一阵密促的“撕边”——这是鼓师在单皮鼓上连续击敲所发出的音响,敲击声由慢到紧,由轻到重,然后,一声浑厚的大锣敲击声刹住了“撕边”,“撕边”止住,大锣掩音,敲击乐的暂时休止,仿佛在戏园子里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空间,空间伸进了所有被吸引过来注目凝视台上的观众的脑际,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凝滞了,人们惟一要看的是,在这个巨大的空间中出现的苏三——张君秋。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张君秋在《女起解》中饰苏三

“苦啊——”,台帘内传出一声凄婉而悠长的哀叫,台帘掀开,闪出一位娇美的女郎。大红色的罪衣罪裙映衬着女郎白里透红的俊美面容,显得分外凄楚动人。只见她明眸顾盼,万种愁情,柔声啼泣,无限怨艾。尔后,在缓缓的“扭丝”锣鼓的伴奏声中,低垂粉面,款步向前。“好!”观众席中不知是哪位失声喝了一个彩,顿时场内掌声四起。胡琴“过门”声起,苏三轻启朱唇,唱了第一句〔二黄散板〕:“忽听得唤苏三我魂飞魄散——”,又是一个满堂彩。得了满堂彩不说,紧接着大段的〔反二黄慢板〕唱得是凄楚动人,柔肠百转。台上的戏越唱越热乎。戏园子里唱热乎了,台底下炸了窝——“好!”

北平城里的观众探听张君秋的行踪,先是知道他搭了雷喜福的班社,后来又听说搭了王又宸的班社,以后又听说和尚小云同台演戏,再以后……张君秋在北平城有了自己的观众,北平城里张君秋唱出了人缘。

马连良“急救”张君秋孙曜东

那天上演的是《红鬃烈马》,我父亲觉得张君秋是个人才,就想请梅兰芳为他指点指点,但首先得让梅兰芳看看张的演出才行。梅兰芳自己是个梨园泰斗,一般情况下根本不去看别人的戏,另一方面因为,只要他一进戏院,观众们都顾不上看台上了,全转过头去看他了,所以他一般上戏院只演戏而不看戏。这回我父亲为了让梅兰芳看看张君秋的演出,就对梅的太太福芝芳说,请他们夫妻二位吃洪长兴的涮羊肉。我们平时管梅的太太叫大奶奶,她本是北京人,最喜欢吃洪长兴,我们在旁一鼓动。她就高兴地答应了。那天傍晚我们一起在洪长兴吃了晚饭。洪长兴离戏院不远,饭还没吃完,我们就嚷嚷着要去看马连良和张君秋的戏,同时鼓动梅兰芳夫妇一起去。梅本不想去,梅太太说想去,梅等于被大家连哄带骗地硬拉着去了。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1948年摄制 马连良、张君秋《苏武牧羊》剧照

那天我也在场,我们先去了,戏开场后,只见梅兰芳戴着一顶毡帽,帽檐拉得很低,从外面进来了。其实他再拉帽檐也没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果引起观众席上一阵骚动,戏迷们不安分了。然而此时台上正演到紧张时刻,马连良和张君秋你一句我一句,正在“对口”。张君秋毕竟年轻,一见梅兰芳进来了,一时慌了神,怯场了,马连良唱了上句他下句没接上,台词也忘了。马连良到底老道,一见张不接口知道他怯场了,于是你不接茬我也照样往下唱。好在那时观众们都在看梅兰芳,并没有太注意台上的事,一场虚惊就被马连良掩饰过去了。在梨园行里这叫被他“兜着了”。现在想想,如果不是马连良及时“抢救”,张君秋第一次到上海就出丑,那还有以后走红的事吗?

“十旦九张”

张君秋丽质天成,扮戏有雍容华贵之气,嗓音清脆嘹亮,饱满圆润。在演唱上吸取了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荀慧生的“绵”,合四大家之长而一,形成了张君秋所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

他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唱法上灵活多变;一是创制新腔。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所谓涵腔唱法。无论在唱法上、创新腔上,他都遵循着从人物出发,为抒发角色感情的需要这一原则。因此,张君秋的演唱又具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特点。是“四小名旦”中艺术生涯最长,成就最显著者。

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菁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他在《状元媒》中饰柴郡主、《望江亭》中饰谭记儿、《赵氏孤儿》中饰庄姬、《西厢记》中饰崔莺莺、《秦香莲》中饰秦香莲,这些角色的唱腔,均成为张派的艺术精品。他的新唱腔,不离京剧风格,不落俗套,他的艺术风格,在于自然率真。他创造的张派艺术影响深远,有“十旦九张”之说。

《望江亭》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望江亭》张君秋饰谭记儿

剧情:居于清安观中的新寡谭记儿才貌双全,观主侄儿白士中新近失偶,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姑母,观主于是从中撮合,使得白与谭结成夫妻。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往潭州取白首级。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窃走势剑金牌,南都御史李秉忠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惩办杨衙内。

《望江亭》是张君秋先生著名代表剧目,由剧作家王雁根据元代关汉卿著杂剧《望江亭中秋切绘旦》和川剧《谭记儿》改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拍摄成京剧电影,《望江亭》在京剧舞台上一直久演不衰。

张君秋在唱腔设计中, 一直很善于运用各种对比手法, 如高低对比、字距疏密对比和节奏、速度、音量的对比等, 旋律起伏较大, 变化多端但又自然流畅, 声音色彩也相当丰富、绚丽。他的板头十分灵活, 很注意转板的处理, 转板时大都灵活自如。像《望江亭》中谭记儿和白道姑叙话时唱的〔二黄摇板〕, 到第四句: “ 为的是遣愁闷排解忧烦” , 前六字一字一板; 后四字, 上板, 很自然地转入〔快三眼〕,每个字都有腔, 这样, 就用字距的疏密构成了一种节奏对比。“ 排解忧烦” 先用高腔, 后用低腔, 形成高低对比。“ 忧烦” 拖腔中先撤慢后催快, 又形成速度对比。音色, 也不是单一的, 而有许多变化。一句唱腔中作出如此精密的处理, 可见他艺术手段之丰富, 创作态度之严谨。如果我们细细剖析, 就可以发现, 他那些动人的新腔, 都是匠心独运地精雕细刻出来的。

《状元媒》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张君秋饰柴郡主

剧情:宋王赵光义率郡主柴媚春到边关射猎,被辽将擒住。杨延昭由潼台经过,救回宋王及郡主。大臣傅龙之子傅丁奎也正赶来,宋王误以为是傅救驾,乃将郡主许婚。而郡主爱慕延昭美俊,赠诗寄意,并以珍珠衫相赠。延昭回京,求教于八贤王。八贤王与新科状元吕蒙正解破诗意,奏知宋王。

《状元媒》为张(君秋)派代表剧目,是张君秋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新编历史剧之一,和马连良、谭富英、刘雪涛等名角首演于1961年,一炮而红。此剧情节曲折,故事动人,讲述了杨延昭和柴郡主的爱情故事。

张君秋十分注重通过旋律及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 同时增强唱腔的艺术美。他吸取程砚秋、荀慧生在设计新唱腔中积累的成功经验, 在自己创排的每出新戏里, 都谱制了大量的新旋律。在设计新腔时, 他能打破旧京剧界的门户之见, 对旦角四大流派的旋律都加以采用, 并能融汇、统一于自己的风格之中。他自己会拉胡琴, 创腔时, 他对胡琴的“ 过门” 、“ 垫头” 也十分考究, 特别注重自己的演唱与乐队合为一体, 给人以非常和谐、舒适的感觉。他设计的重点唱段, 段幅一般都比较大, 旋律尤为丰富, 在这出《状元媒》中就使用了〔二黄原板〕,其中, “ 但愿得八主贤王从中周旋, 早成美眷,扫狼烟, 叫那胡儿不敢进犯, 保叔王锦绣江山” 那个长垛句, 处理得十分富于华彩, 句尾的长拖腔,又用了临时转调入“ 反二黄” 的手法, 并借鉴了汉剧的旋律, 既有浓郁的韵味, 又有磅礴的气势,唱腔的内部结构极为精密。

《西厢记》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张君秋饰崔莺莺(右)

剧情:洛阳张珙赴试,路经蒲东,入居古刹普救寺,遇故相崔珏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向崔婢红娘询问,遭其呵斥。驻军孙飞虎兵变,围寺索崔莺莺,崔夫人许能退兵者以崔莺莺婚之,张珙使僧惠明遗书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引兵解围。崔夫人悔约,改为兄妹相称,张珙求计于红娘,红娘使赋诗写意。张珙翻墙夜见崔莺莺,崔莺莺责之。张珙忧愤致病,红娘遂引崔莺莺至,订情;为崔夫人所知,责挞红娘,红娘反诘其失信,崔夫人不得已,乃约张珙中试后成婚,张珙落第归来,崔夫人拒婚,崔莺莺出奔,与张珙相会于草桥店,夫妻出奔。

1958年冬田汉就王实甫《西厢记》重加写,以崔莺莺、张珙、红娘三人为主。后半增入长亭送别,及张珙落第归来,崔夫人拒婚,崔莺莺出奔、草桥惊梦、出奔等情节。同年由中国京剧院及北京剧团联合首演于北京,张君秋饰崔莺莺、叶盛兰饰张珙、杜近芳饰红娘、李金泉饰崔夫人。在张派的代表剧目中,《西厢记》是张君秋唱腔艺术板式最全、创作特色最鲜明的一出力作。

张君秋谈《西厢记》

在我上演的剧目中,我最喜欢《西厢记》。田汉同志改编的《西厢记》,不仅完整地反映了《西厢记》这一古典巨著的全貌,而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着重塑造了崔莺莺这个封建社会反叛者的形象,使得这个戏的反封建主题更加突出、鲜明。田汉同志的这个剧本在保留原著中优美诗句的基础上,又根据京剧的特点加以改造,写出了许多熠熠夺目、深刻生动的精彩唱词,这就为我设计、演唱崔莺莺的唱腔提供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这段《赖婚》一场中的反西皮唱腔是崔莺莺在崔夫人设酒悔婚,满腔喜悦受到意想不到的打击情况下唱的,我采用了反西皮的[散板]、[二六板]、[摇板]的板式处理了这段唱。反西皮唱腔在传统戏中是不多见的,像这样的十八句的大段反西皮更是少有。反西皮旋律“调底”、“调面”的起伏幅度大,这不仅可以表现出莺莺的幽怨悲愤,也能较形象地刻画出莺莺因母亲悔婚所产生的惊诧情绪,虽然传统戏中反西皮曲谱的现成素材少,这却促使我去设计一些新的东西,以丰富反西皮声腔的曲调。

《张君秋影集》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西厢记》饰崔莺莺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霸王别姬》饰虞 姬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怜相伴》饰崔笺云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汉明妃》饰王昭君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望江亭》饰谭记儿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金山寺》饰白素贞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彩楼记》饰刘翠屏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樊江关》饰樊梨花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十三妹》饰十三妹

“四小名旦”张君秋:“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

《红拂传》饰张凌华

“他年熔梅程尚于一炉而有所谓张派者”,是“拭目可待”也,回首张君秋这一生,他早已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京剧事业之中,人与事同在,京剧,这个他热爱了一辈子的事业,里面有他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