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鲫鱼病害防控,他们又聊了这么多

 水产前沿 2020-10-16


  • 文/图 中国水产频道实习撰稿人  蔡林宏


大丰市地处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让这里成为了鲫鱼养殖的代表性地区。而放眼整个苏北地区超过60万亩的养殖面积,这里的鲫鱼产量一年超过45万吨,占据全国大半江山,养殖水平及亩产量一直都在国内遥遥领先。经数据统计,2016年苏北兴化、大丰等地塘口价卖到接近14元/斤,最高亩均效益超过20000余元,是近几年来行情最好的一年,事实证明鲫鱼的养殖效益依然十分突出。

然而,自2011年起,大丰、射阳、兴化、高邮、金湖等苏北鲫鱼养殖大县异育银鲫的发病甚高,部分县区有高于60%的发病率,部分塘口因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鲫鱼的养殖进入了病害的瓶颈期。


会议现场

2016年7月25日,由中国水产频道、《水产前沿》杂志主办,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清远海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支持的“2016中国鲫鱼产业前沿论坛”在江苏大丰半岛温泉酒店如期举行,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辉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博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系袁圣、中国水产频道资深网友陈允、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缪建海总经理、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夏正勋总经理助理、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路庆鹏经理出席了本次会议,当天现场吸引了来自盐城当地及周边地区近300人参加。


出席嘉宾

与往年相比,今年鲫鱼在“鳃出血”、“孢子虫病”等主要病害上的发病情况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好转,这离不开预防措施、鱼体免疫力的重要性在养殖户们观念中的日渐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防大于治”的科学规律。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真是让人欣慰的一种乐观现象。

在鲫鱼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上,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系袁圣做了详细的案例分析,“鳃出血”、“大红鳃”、“孢子虫”及各种并发症,听起来顿觉错综复杂,但针对各种具体的症状表现,想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还是有迹可循。


大红鳃防控建议


鳃出血防控建议


孢子虫病防控建议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系  袁圣

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夏正勋结合2015年鲫鱼病害的防控总结,讲解了从病源、鱼体、环境上进行防控的“三环理论”。

首先,在病源上,几乎每条鲫鱼都携带了病毒,因此切断病源是不可能的,而是应该通过选择优质苗种来降低鱼种携带病毒的可能;

其次,从鱼体本身,应以提高鱼体抵抗力、免疫力为目标,通过肠道内服、食肠预防等方式可以实现,提高鱼体对病毒性疾病的抑制能力;

另外,在维持环境的管理上,许多养殖户杀虫、消毒操作较多,这些外源性刺激过多是发病率高的重要诱因。因此,保证环境相对稳定,减少外源性刺激是降低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夏正勋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陈昌福教授从鱼类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等方面分析了免疫防治鱼病的可行性。通过大量实验实践证明免疫接种的效果能使鱼类吞噬细胞活性上升,产生特异性抗体。在鱼类的病害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而通过使用免疫增强剂等方式大幅提高鱼类的免疫力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鱼病用药上,陈昌福教授始终强调“科学、精准”。他认为科学用药、精准给药的唯一途径是测菌用药。如果能拿到病原做药物敏感实验,经过实验和对比很容易找出最适合的治疗药物,避免错误用药。关于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药物,陈昌福教授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陈昌福

有人感慨鲫鱼养了这么多年,每年还是有那么几个月要担惊受怕,说来说去,还是因为那些个病害和问题。但每一年不一样的是,我们总能在饲料、防控、模式等多个方向找到一点小小的新的突破。所以我们每年总要谈一谈,因为我们总有一些新的东西必须要谈,相信这些小小的改变,会让这个行业不断地趋于最坚固的状态。

  • 花絮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