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上半年苏北鲫鱼出血病发病规律有哪些?

 水产前沿 2020-10-16
  • 文/图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 张国亮 许丹 吕利群,盐城恒兴饲料有限公司、江苏省沿海滩涂养殖鱼类饲料工程技术中心 刘兴旺

在2016年上半年,笔者通过对盐城大丰和射阳等地区121个鲫鱼精养池塘的持续跟踪,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在此将部分调研结果做一些分享,以供相关研究者、养殖户和技术服务人员参考


病毒性出血病致死鲫鱼的内脏形态

2009年以来,鲫鱼暴发性出血病给江苏及周边地区鲫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该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 II型(CyHV-2),从近几年发病特点来看,该病具有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致死率高等特点。除了进行关于致病机理及抗病药物、疫苗等相关研发工作之外,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分析,摸清该病的传播和发病规律,也是控制该病发生、发展,降低疾病损失的有效方法。

为此,我们于2016年上半年,在盐城大丰和射阳等地区持续跟踪了121个鲫鱼精养池塘,通过对这些池塘鲫鱼出血病发病规律、病原检测、防控措施及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在此,就部分调研结果进行分享,以供相关研究者、养殖户和技术服务人员参考。

一、分辨两种类型的鲫鱼出血病

诱发出血病的病原有多种,在病毒性出血病广泛流行以前,常见的鲫鱼出血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造成(少数情况下病原为维氏气单胞菌),而近年来给鲫鱼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多为病毒性出血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由于细菌性出血病(与俗称的“鳃出血病”有很大差异,与俗称的“大红鳃”有少部分差异)和病毒性出血病发病时间存在交叉,发病症状又很相似,而且在不少池塘中还存在细菌性出血病和病毒性出血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因此,在出血病防治过程中,必须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出血病进行区分,以便于采取针对性措施。

病毒性鲫鱼出血病主要症状包括鳃盖、鳍条、体表、内脏出血,尤其以鳃部、前胸、腹部出血最为明显。与细菌性出血病相比,病毒性出血病导致的出血更为严重,致死鲫鱼鳃部常有鲜血流出,内部表现为肠道食物较少,并伴随有炎症,肝组织易碎或粉色水肿(有轻微出血),肾脏、脾脏肿大,肠道粘性差,拉扯后易断。

与病毒性出血病相比,细菌性出血病发病时间更长(每年5-9月),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不集群,在下风口处缓慢游动,濒死鱼常见体表充血,主要包括下颌、眼球、吻端、鳍条等部位,肛门红肿,出血症状与病毒性致病相比不明显,肝脏明显肿大,呈花斑状。


细菌性出血病致死鲫鱼的内脏形态

二、2016上半年鲫鱼出血病发病概况与特点

江苏盐城地区到2016年5月15日左右,水温上升到超过20℃,即开始有塘口发生出血病死鱼症状。6月开始,发病范围逐步扩大,死亡率也逐渐升高。截止到6月30日,跟踪的121口池塘中,出现出血病症状死鱼的共计34口,所占比例为28.1%。到7月中旬,随着高温天气来临,大部分池塘水温超过30℃,因出血病导致的鲫鱼死亡数量大幅减少,除因在发病期死亡严重清塘的塘口之外,各鲫鱼精养塘口基本实现正常投喂。

通过对所有发病鱼塘病原检测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出血病症状的发病鱼塘均由CyHV-2引起,细菌引起的出血病最为常见,占总发病数的80%,其发病较为温和,死亡速率相对病毒性出血病较为迟缓。单独由病毒导致的出血病占15%,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指标的占5%,与细菌性出血病相比,病毒性出血病发病迅猛,短期内可引起鲫鱼大量死亡。

死亡鲫鱼以100-200g/尾规格的为主,50g/尾左右鲫鱼较少死亡。与往年相比,截至目前,今年总体病毒性出血病发病率低于往年同期值。所有发生出血病症状的塘口(含细菌性出血病)鲫鱼死亡量最少约占总投苗量的1%-2%,最高约10%(此处应考虑到有部分塘口在总死亡量超过投苗量5%时选择卖鱼,因此不能作为最高死亡量的准确依据,但仍可作为发病情况的参考)。在跟踪统计的鱼塘中,未出现因病毒性暴发而整塘死亡的现象,而往年均出现该情况。

三、病毒性鲫鱼出血病主要诱导因素分析

根据对近两年来鲫鱼出血病发病情况的分析,以下几项仍然是诱发病毒性鲫鱼出血病的主要因素:

1、温度

目前鲫鱼出血发病率最高的时间段在每年的5-6月,一方面随着气温升高,昼夜温差增大及突然的暴雨均有可能诱发池塘水质突变,从而导致水体中藻相不稳定,造成了鱼体的应激反应,爆发出血病。另一方面,水温的变化也是出血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子。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温度低于10℃时,出血病发病时间延长,死亡率低且呈现出慢性死亡;一旦水温超过30℃,发病率也会急剧下降甚至不发病。一般在水温20-28℃时,常常爆发出血病,且死亡率极高。因此,在水温适宜发病的5-6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体环境、增强鱼体免疫是有效减少该病发生的重要控制举措。

2、不当的鱼种来源

从目前状况来看,养殖户自己培育鱼种再进行成鱼养殖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外购不明确来源鱼种的池塘。特别是疫区鲫鱼鱼种,如管理不当,极易出现爆发性发病。

3、不合理的管理与饲料投喂

由2016年以来,鲫鱼价格居高不下,不少养殖户为追求鲫鱼长势,盲目增加投料量或在养殖早期使用营养过高的饲料,导致鱼体免疫水平降低,从而发病。此外,统计还发现使用自配料或加工料养殖鲫鱼发病率要明显高于使用商品料的鲫鱼,初步统计分析表明: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可能与自配料营养不全面,维生素或其他微量元素添加不足有关,另外也可能与个别小加工厂鱼粉来源不清(可能混有往年发病死鱼加工的鱼粉)有关。

四、病毒性鲫鱼出血病有效防控措施探讨

出血病是由病原直接引起,但其发生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控制好养殖中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降低鲫鱼出血病的发病率。

(1)采取鲫鱼精养模式的养殖户应尽量自行培育鲫鱼鱼种,确保鱼种培育过程中的营养和管理到位;如无条件自行培育鱼种必需外购时,应明确鱼种来源及往年培育过程发病和饲料投喂等情况。此外,应对苗种进行严格检测,切忌购买培育期发病的鱼种入塘。

(2)饲料营养缺乏,过剩或不全面均会造成应激,因此保证所投喂饲料营养均衡是避免因饲料营养缺乏导致应激的主要措施之一。鱼种早期阶段应适当投喂,应选择大品牌的商品饲料进行投喂,饲料蛋白水平在28%-30%为宜。应根据投喂当天的天气、水温、溶氧等情况灵活调整饲料投喂方式,切忌过量投喂。

(3)加强养殖期科学管理,密切注意水质变化,应时时检测池塘各项理化因子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遇到天气突变时,会引起水体状况发生变化,水体对流速度加快,底部有害物质侵入水体,溶氧下降等,易引起应激反应。为避免该种情况下应激反应,应定期使用水质及底质改良剂,补充有益藻和微生物,也应适当补充碳源,不仅可有效分解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和养殖水体中的致病微生物和有害藻类争夺空间,对它们起到抑制的作用,有效维持水体的稳定性。

此外,用药时应尽量避免刺激性大或超剂量使用药物,同时也应做到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避免引起二次应激。多糖、矿物元素、氨基酸、维生素C等均具有较好的抗应激作用,用药时酌情适量掺加,可有效起到缓解应激作用。

如鲫鱼已经发病,应明确区分病毒性出血病还是细菌性出血病,从而分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例如,细菌性出血病可采用二氧化氯、碘制剂消毒并拌服沙星或氟苯尼考类药物有效控制,但若是病毒性出血病,盲目使用消毒剂则会加重病鱼死亡。如确诊为病毒性出血病,当每亩死亡量小于10尾时,一方面要大幅度减少投喂量(但不应不投喂,应将投料量减少到正常投喂量的30%-40%),另外可采取拌服多糖、维生素C等措施提高鱼体免疫力,同时改底肥水,稳定水体环境,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爆发,减少病鱼死亡量。

从目前得到的信息来看,鲫鱼出血病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出血病暴发呈现出季节性,以春季和秋季发病较为严重;携带有病原的鲫鱼,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表现的更为敏感,极易爆发出血病,且药物防治效果不明显。排水换水时应对水源进行检测,防止因外来水携带有病原而造成疾病爆发,也应防范因换水而造成的应激反应。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