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洞大开!深层海水也能做肠道保健品!海峡两岸水产精英带来了最前沿的报告

 水产前沿 2020-10-16

致命的人病原体转化为对虾疫苗、鱼类研究或将攻克“渐冻症”……

  • 文/图 水产前沿 陈艺丹、实习编辑 王田洛

6月10日,“海峡两岸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于厦门隆重开幕。本次研讨会是今年“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15个分会场之一,由集美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福建省水产学会、台湾海洋大学共同主办,以“呵护蓝色海洋,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水产种质创新、高效健康养殖、渔业资源与生态、病害防控、海洋观赏生物、水产品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海洋功能食品等方面开展学术研讨。邀请海峡两岸业界权威、分享最新科研动态,进一步促进两岸研究人员互访、加强渔业领域的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论坛也得到了中国水产学会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大会邀请了海峡两岸海洋渔业专家及学者前来参与,与会人数达120多人。

开幕式

前排嘉宾

  • 精彩报告

《鱼类与脊椎动物性别决定的多样性和可塑性》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桂建芳 院士


报告以银鲫育种工作为例,介绍了鱼类性别控制的技术原理及技术路线,以及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 “单性生殖+分子模块”选育技术路线和选育历程,包括资源调查、基因分析、染色体鉴定、家系培育等工作。研究发现,银鲫具有独特的单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等多重生殖方式以及异源基因组可以整入银鲫基因组等特性,桂院士及其团队就银鲫的生殖特性展开研究,为鱼类繁育工作中的性别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种肌肉分泌性蛋白质可以促使运动神经元生长的发现》 

台湾大学/马偕医学院 蔡怀桢 教授


报告主要介绍了鱼类生理的研究在人类运动神经元病(渐冻症)的重要作用。目前蔡教授在人类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上已有重大突破,通过对斑马鱼的生理研究,发现了可以促使运动神经元生长的蛋白质以及相应的作用机理,并在实验鼠上验证成功,为人类攻克渐冻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深层海水在保健食品上之应用》

台湾大学 潘子明 教授


潘子明教授介绍了目前深层海水在保健食品上的应用,特别是利用深层海水对红曲进行发酵。红曲既是酿酒的重要原材料,同时也是闽台地区人尽皆知的保健品,红曲中包含了各种有益菌,对人体有十分重要的益处。潘子明教授的团队对传统红曲发酵工艺进行改良,将传统红曲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毒物质含量降低。研究发现,利用深层海水培养的红曲产品具有显著的降胆固醇和去除动脉斑块的功效,另外利用深层海水发酵的红曲产品还具有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减肥的作用。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十分成熟的利用深层海水发酵的红曲产品,是海洋保健产品开发的一个新的风向标。

《中国海水鱼类养殖技术与设施新成果分享》

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关长涛 研究员


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规模化养殖始于20世纪80-90年代。尤其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迅速。养殖产量由1984年的0.94万吨,发展到2016年的134.76万吨。据有关资料, 世界海水鱼类约有13,000 种,我国有1694 种。目前我国已开发养殖的有近100种。

目前,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主要有:陆基工厂化、海上网箱和岸带池塘三大养殖模式。中国的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初期主要采用的是全流水养殖方式,后来发展了部分水处理系统,目前已发展了循环水养殖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中国海水鱼类的海上设施养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自8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迅速。初期主要为小型网箱养殖,2000年以后深水网箱养殖逐步发展,目前全国海水网箱总数超过200万只,其中深水网箱约10000多只(养殖水体1068万立方米)。近年来,在国家拓展深远海养殖相关政策支持下,国内先后研发了大型围栏(围网)、养殖工船、大型钢结构网箱、深海渔场等养殖设施,推动中国海上设施养殖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的海水鱼池塘养殖规模也较大,2016年海水鱼池塘养殖产量约占当年海水鱼养殖总产量的32%。但与工厂化和海上设施养殖相比,池塘养殖工程装备与技术研发方面起步则较晚。最近几年,循环水养殖理念被引入到池塘养殖中,并开发出了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

《台湾沿岸海域放流之现况与展望》

 台湾海洋大学 廖正信 教授


报告介绍了台湾渔业的发展历程,指出渔业的资源日益衰退成为台湾渔业发展发展的瓶颈。多年来,增殖放流一直是复育台湾沿近海域渔业资源的主要策略之一。然而,不当的增殖放流不仅无助于渔业资源的复育,亦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廖正信教授就增殖放流原则及方法进行介绍。首先,要确定放流的地区和品种以及数量;其次,以物种的生活史和习性为标准进行专家评估,避免生物多样化的缺失;另外是对种苗采购的投标,台湾地区对放流种苗采购的流程十分严格,要对苗场资质评估和抽查;紧接着是鱼苗培育及检测,主要检测两种常见的病害,神经坏死病毒(NNV)以及虹彩病毒(GIV);主要使用鱼梯放流、人力提桶放流、船运放流三种方式,一般是在该种鱼类产卵期之后,需要考虑该期间海域中饵料生物的丰度。最后需要对放流的效果进行评估,一般在1周、3周、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潜水观察。廖正信教授表示,为了确保两岸渔业资源可永续利用,仍有多项课题亟需改进,包括持续改善鱼苗放流标准作业流程、落实放流后之渔业管理与规范、强化放流效益评估之能力、提升渔业资源复育的公民意识,以及加强两岸渔业增殖放流科研成果的交流,以提升两岸增殖放流的成效。

《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遗传选育技术及其在大黄鱼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集美大学 王志勇 教授


王志勇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大黄鱼养殖的概况,指出了当下大黄鱼养殖的生长速度慢、抗病能力弱、抗逆性差,肌肉品质不佳等主要问题,新品种的选育是改善大黄鱼养殖行业的当务之急。在大黄鱼的人工选育工作方面,传统的家系选育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长期有效地选育出优良的品种。王志勇教授团队使用的全基因组选择选育,是国际上流行的选育方法,可以有效地选育出抗病性强的大黄鱼品种。

《利用重组李斯特菌抗病疫苗发展水产口服运输系统》

台湾海洋大学 陈历历 教授


李斯特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陈历历教授主要介绍了重组李斯特菌对虾口服疫苗的研发,口服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将会有效地提高对虾抗病能力和降低养殖人力成本。近年来,李斯特菌应用于人类癌症治疗上,其致病性被去除,且能避免肠道屏障,不易被肠胃道酵素所破坏,因此只要将表现的载体接上不同抗原,就能将此系统广泛用于水产病毒性疾病当中。使用白虾作为测试物种,以评估重组型李斯特菌发展口服运送系统的有效性。实验证实重组型李斯特菌口服系统有良好的条件可在虾类水产养殖中发展。

《福建牡蛎育种与养殖》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曾志南 研究员


1995年开始,我国牡蛎的生产量一路增长,是全球牡蛎产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产量的86.56%。福建作为全国最大的牡蛎产区,牡蛎的养殖产业在福建水产养殖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福建的牡蛎养殖种类较多,主要有福建牡蛎、香港牡蛎、熊本牡蛎等。曾志南研究员就目前福建地区牡蛎品种选育工作的情况作了介绍,包括野生种类以及选育品种的多样性分析,数据表明,选育群体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曾志南团队选育的牡蛎新品种“金蛎1号”具有生长性能良好,抗逆性强、高产等特点。

《海域生态价值评估与模式建立》

台湾海洋大学 郑学渊 教授


海洋生态系中,基础生产力为食物链的最底层,其形成原因,除了光线及水温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营养盐的输入。基础生产力提升,会带动次级生产力的提升,并提供其他生物碳源,如此环环相扣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及渔业资源。对于环境生态的价值,一直以来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计算方式来评估,除经济鱼种外,其余的海洋资源因不被人类所利用所以并无经济价值,亦无从计算,但是其这些生物量及其生态地位对于整体生态环境是相当重要之环节,因此单以经济鱼种评估该海域之价值,其客观性有待商榷。

其研究以生态结构性指标(Ecosystem Approach to Fisheries;EAF),计算营养阶层动力指标之MTL、CTL 及FiB,来了解沿近海渔业资源利用情形,评估海洋生态系的价值及效益,可作为相关政策之参考依据。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color differentiation in red tilapia》

 水科院 董在杰 研究员


罗非鱼作为全球养殖的品种,报告介绍了红罗飞鱼的遗传育种中作研究,马来西亚罗非鱼在越冬期间的体色会产生变化,与已有的鱼类的转录组进行比较,筛选出148个差异表达基因,预测了马来西亚罗非鱼的基因调控通路。研究表明体色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基因有关,不同的基因有不同的调控通路。从实验可以看出黑色素及褐色素的合成对体色影响很大,氨基酸的含量也存在较大的影响,不同的氨基酸浓度下,黑色素的沉积水平存在差异。

《台湾沿岸海域增殖放流—基因多样性标准的建立》

台湾海洋大学 徐德华


报告主要介绍了台湾地区增殖放流中放流鱼苗对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放流过程中基因多样性的标准。徐德华指出,无序的增殖放流,特别是民间自发的放流将会对野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产生影响。为了减少对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对增殖放流的基因多样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应用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YY超雄耐盐罗非鱼》 

中山大学 夏军红 教授


罗非鱼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鱼类。全世界罗非鱼商业养殖过程中广泛应用雄性激素(如17α-Methyl Testosterone)对幼鱼进行性逆转处理生产全雄罗非鱼。这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及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等问题。培育咸水罗非鱼有助于充分利用传统农业难以开发的咸水及海水资源,从而增加罗非鱼养殖面积和产量。夏军红团队在罗非鱼遗传育种方面已经做了较多基础工作,结果证实利用标记选育的YY 超雄鱼是可靠的。基于个体对高盐的耐受能力差异,我们还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从约1000 尾多家系来源的GIFT 罗非鱼中选育了50 尾耐盐罗非鱼。该群体目前正用于生产F1 子代,以用于进一步的标记选育。该研究显示鉴定的QTL 区间能有效应用于罗非鱼耐盐性改良和YY 超雄罗非鱼选育。

《以台湾首次纪录日本龙虾有日及族群遗传分析重新检讨日本龙虾之幼苗入添模式》

 台湾海洋大学 陈天任 教授


报告介绍了首次发现出现于台湾海域的日本龙虾后期叶状幼体与稚虾,并以DNA 条形码基因确认种类。尽管族群遗传分析显示台湾与日本的日本龙虾为同一个族群,以往认为其幼苗入添主要是由黑潮副涡漩运送之假说无法涵盖台湾西南部与中国南方的族群,故日本龙虾幼体应是可随海流漂至更南至台湾南方,亦有可能在初冬时由东海进入中国沿岸流随而经过台湾海峡至南中国海。

《拟穴青蟹雌雄性别差异研究:从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到遗传学》

汕头大学 马洪雨 教授


拟穴青蟹是我国主要的蟹类养殖品种,平均每年的养殖面积达40万亩,产量达14万吨。拟穴青蟹养殖4个月即可上市,在雌性的卵巢充盈时(即膏蟹),膏蟹将会有十分明显价格优势。马洪雨教授介绍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拟穴青蟹雌、雄个体在生长性能、营养组成差异,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与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以及遗传性别快速鉴定技术的建立与应用。将为开展拟穴青蟹性别决定与控制研究及新品种选育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数据说话:塑化剂与镉毒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嘉义大学 吴淑美 教授


镉与塑化剂都是属于新兴污染物之一,过去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它们是属于环境贺尔蒙的种类,之前的研究也发现水域遭受到镉污染,不仅影响亲代的生殖能力,而且透过母方效应也会造成其胚胎的发育延迟,甚致造成其角舌软骨发育的异常现象,后续的研究发现此影响机制可能是重金属镉诱导母方雌激素的分泌上调,进而对其子代造成这样的影响。由于许多塑化剂也有类雌激素之特性,因此本研究就针对2 种塑化剂,DEP 和BPA 与镉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经由母方效应的影响,镉、BPA 和DEP 分别可诱导雌性个体卵黄蛋白与雌激素之含量的增加与降低,三者皆会诱导其胚胎软骨发育异常,由于软骨发育异常可能会造成该鱼只成长过程摄饵能力降低,严重时则也增加其养殖过程的死亡率,导致养殖产值的下降,因此本研究之结果,提出水域环境中当受到塑化剂以及镉污染后,将可能具有危害鱼类族群之风险。

《红膏蟹工厂化养殖技术》

厦门大学 叶海辉 教授


目前,青蟹的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为主,初步开展了红膏蟹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养殖设施为蟹公寓,每个养殖单元由200 个养殖盒层叠组成货架式的立体结构,该养殖设施具有进水、排污、增氧等配套系统。蟹种为已经交配的健康雌蟹,体重为250-350g,来源于厦门和漳州海域。养殖过程投喂天然饲料(花蛤、蓝蛤、田螺、缢蛏、小杂鱼等)和自制的软颗粒饲料。养殖海水经砂滤处理,盐度为18-26,水温15-30℃,pH7.8-8.2,溶解氧> 5mg/L,总氨氮<0.1mg/L。采用流水式养殖,日交换量为600-800%,及时清除残饵、排泄物等。通过45-60 天的养殖,可将蟹种培育成为红膏蟹,成活率约为90%。该研究为红膏蟹集约化养殖提供了初步的技术支持,其他相关的工厂化养殖设施、人工配合饲料等技术环节尚需进一步研发与完善。

《水产养殖4.0、应用物联网与生物科技促进水产养殖生产力与永续经营》

台湾海洋大学 陆振冈 教授


为解决养殖环境以及养殖产量的问题,台湾海洋大学智能水产养殖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水产养殖生产与管理模式(水产养殖4.0),即是应用物联网科技发展智能化水产养殖监控管理与精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该系统应用物联网/感知器、云端运算、专家系统、大数据等科技,针对水产养殖三大要素(水环境、生物安全、生长表现)建置精准化、数字化与视觉化的无线传感网络监控系统,并且结合台湾成熟水产繁殖养殖技术与先进生物技术,实时提供养殖问题的解决方案。该系统的实施可提高水产养殖“智慧化监控”和“精准化生产”。该智慧水产养殖云端平台系统的特点为:1)以物联网无线传感器实现水质环境关键因子信息的24 小时动态监测技术,并对终端的各种水质调节设备进行全天候智慧化调控养殖环境(包括智能化水车增氧技术);2)远距水产病害专家诊断系统可使基层养殖户和集约化养殖人员实时与较精准诊断出水产养殖动物所罹患的疾病与实时施药,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与药物滥用、残留、抗药性等问题;3)发展智能生物辨识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测养殖动物的生长表现,使养殖户随时依据养殖动物成长状况,经由智能化控制投饵机精准的调整投喂饲料量,达到节约饲料、减少污染与在最短时间达到上市体重的经济效益目的,并可促进低碳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与提高水产养殖效率。

  • 企业风采

  • 花絮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