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起独处,我更害怕热闹下的孤独

 宗城964wpd0ok4 2020-10-16

方荣推荐给我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里面有一段话:

“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

寂寞如今有些污名化了,但我一时想不到更好的词,形容人们普遍以为的孤独的状态。我兴许是个内向的人,对陌生的人不苟言笑,有时,对认识的人话匣子也收得紧紧的。我参加过一些演讲比赛,次次拿奖,有朋友因此猜测,我喜欢演讲。其实不是,我参加演讲更多出于对自我的突破,恰恰源于我内心对暴露在公众场合的惶恐。我时常感觉,公众场合的个人声张,就像是一只动物,在人们面前表演作息。但我又心知处于社会,必须克制这份惶恐,所以才通过演讲、辩论磨胆。

将演讲扩大到社交活动,我身边有不少人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和快感,他们是真正不喜独处的,因为认同感、亲密感,他们要在社交中寻求。这无关褒贬,只是客观的状态。偶尔,我也喜欢社交,假如社交的边界延伸的话,那我必须承认,和多年未见的老友聚会、开展读书会、和志同道合的人攀谈,这感觉确实舒心。

但渐渐地,我发觉社交带给我的舒心也有边界。我似乎只能从小型社交(比如三五人的游戏、和队友的赛前准备)中获得惬意,一旦社交扩展到,如大型联谊、亲戚的饭局、盛大的晚会,我的嘴巴仿佛突然被下了麻药,我的心灵仿佛被押送入暗无天日的囚笼。压抑、忐忑、无所适从,我佩服同时周旋于十数个人,像一只蜜蜂飞行于万花丛中的朋友,因为我万万达不到这种状态。当人声鼎沸、一片喧闹,我的第一反应是和人群保持距离。这时,交际已然成为我的负担,也就在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孤独。

这种孤独让我很无助,我不属于这里,而我的情绪,又可能影响他们的兴致。他们并没有错,他们的快乐,我的孤独,都是自然流露。但现实摆在眼前,我处于情绪上的进退维谷,我的退场可能让他们败兴,我在场却无助也可能消减会场的其乐融融。

从经验的角度审视,我以为独处不是感到孤独的必备条件,一如我上面所举的例子。写作许是一种独处的状态。每天对着电脑,或者草稿本,在缪斯的指引下书写自己所见所想。但我并不畏惧这样的独处,反而享受文本,与自己创造的角色,甚至与自己内心的诉求沟通的状态。这样的独处,一如村上所说——像一个人吃着牡蛎(喜欢的食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写作带给我的只有快乐,大多数情况,我的诸多痛感也源于写作。有写作经验的人许是明白,审视自我、剖析自我的过程所需要的勇气,以及当你全身心的投入你所创作的作品,沉浸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你将为角色的死亡而愁苦,为悲剧的不可避免而叹息。就像一个演员为了演好角色,一段时间内不断练习角色的情绪,甚至将自己视为角色,当这出戏落幕后,他还需要时间摆脱角色的影子。

但快乐有时也源于痛感,这般说法很抽象,于我却确实存在。我不知道这是否和情侣交往、登山旅行一个道理。情侣如果分隔异地,地理距离上的拉远免不了精神的苦闷,但也因此,更知相逢、交流的不易,而从每次的交流中获取满足感。而登山的勇者,如果它所攀爬的,不过是一览无余,没有多少磕碰的小山小丘,那么,他攀登到顶点的快乐大底也不如登临绝顶吧。同样的道理,我在湛江(我的家乡)旅行,和去西藏,去巴黎,也大不一样。

似乎是黑格尔说的:“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思考的痛感也像攀登,也像未知的旅行,未知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一个人承受的孤独,产生痛感,也结出快乐的花蕾。

真正不会带给我快乐的痛感,是消耗光阴、走向无意义的琐碎生活;是心灵感到无谓而难以消解的负担;是与周遭格格不入而无法言说的苦闷。一如喧嚣的派对聚会,我在应酬中流逝自己的光阴,我心觉难以融入哄闹的氛围,我意识到交际成了指派的任务,而这些派对聚会,又往往非我自愿,故而我心生痛感,一种我努力抗拒的痛感。

也许三木清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说:“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我抗拒被无谓施与的负担,尽管我知道只要人不彻底与外部世界斩断联系,他就必须相应地接受情感、物质上的负担,而彻底的断绝联系,生者又无法做到,即便抛却客观因素的限制,物质和精神的绝对独处所带来的麻烦和痛苦也会更甚于如今,以至于生命不可承受。想象一下,当你身处一片空白,只能自说自话的世界,你能忍耐几时。更何况,我的存在,在很多场合也多少是他人的负担,我也必须承认他人对我存在的宽容。但骨子里,我依然希望,负担感,能少一点,就少一点,这是我在追求独立生活的内在动力,我不想成为累赘,也不愿因为经济层面的因素而身陷桎梏。尽管我知道,这很难。

我喜欢一种情境——夜幕下,我两手插在口袋里,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游走。或许,这是对日常生活状态的暂时逃逸?我说不准。

不过,我认同里尔克的另一句话:“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孤独,有所担当的去生活。”


更多文章请扫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