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丧偶式”育儿:网上是慈父,现实中却对孩子不闻不问

 两口育儿 2020-10-16
丧偶式教育,作为从前家庭的常态曾一度引发热议。随着现如今社会呼吁增强,也有不少男性开始重视自己的家庭。然而,近几年,一种新型的“丧偶式教育”却悄无声息地出现,让女性更为痛苦。
楚媛和丈夫结婚五年了,孩子三岁。在外人眼里,她的丈夫体贴老婆,关心孩子,简直是“三好男人”的典范。但只有楚媛知道他丈夫的“真面目”。
事实上在外人眼中十分关心孩子学习的丈夫,在家里的时候却很少把注意力给孩子。他朋友圈里晒的各种孩子照片都是楚媛拍的,一些基本信息也都是从楚媛口中得知。
比如:丈夫在朋友圈晒出自己陪孩子写作业的照片,真实情况却是他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就坐在一旁刷视频,等孩子做完作业之后,从来都是起身就走。
不光对孩子如此,他对楚媛也是如出一辙的冷淡。
最可怕的是,每次当楚媛试图向别人抱怨丈夫对孩子不闻不问的时候,别人总会说她:“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我要是有你这样的老公,早就笑疯了。”
似乎在这些男性看来,他们是“帮忙”带孩子,当他们帮忙了的时候,就应该受到赞誉。倘若这个时候妻子再有什么不满,那就是她得寸进尺。
抱着这种心理,这些男性虽然在表面上装作特别关注孩子,但实际上对于孩子的一些细节问题一无所知。
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他们将自己伪装起来,让宝妈变得“孤立无援”,再没有立场要求他真正地参与起来。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觉得孩子和家务都应该是妻子的任务这一点并没有改变,只不过从刚开始的一点儿都不管“进化”成了现如今的装装样子。
不仅如此,他们还强迫家人要陪他们装样子,就为了他的“好丈夫”“好爸爸”人设。
这就好比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的作业,随便乱写一通交上去。看上去任务好像是完成了,但完成的丝毫没有意义。不仅如此,这种新型的“丧偶式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坏处。

致使亲子关系流于表面

小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相反在感知情绪方面,他们可能比大人要更加敏感一点。父亲是真心陪伴自己,还是敷衍了事,他们都能够非常清晰地感知到。
一切亲子关系都始于陪伴。同理可得,没有陪伴的亲子关系必定冷漠、流于表面。即便看上去父子之间似乎很融洽,但实际上两个人谁也不了解谁,他们之间仿佛存在着一道打不破的壁垒。

致使夫妻关系冷漠

相比较之前的丧偶式教育来说,或许那个时候妻子还能通过向他人倾诉,得到他人理解而缓解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新型的丧偶式教育无疑把她们的最后一条路都堵死了。
明明家务都是自己做的,孩子放学、作业以及学习上的各种事情都是自己调和的。丈夫只是敷衍了事,在外人假装慈父罢了。
但当她承受不住想要倾诉的时候,却发现周围已经没有人愿意理解她了,不仅如此还要斥责她不识好歹、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种委屈很少有人受得了,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离婚收场。

给孩子树立了糟糕的榜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的一些特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尤其对小孩子来说,于父亲这个角色他们天生会产生一种孺慕之情,想要得到父亲的赞赏或者是变得和他一样。
倘若父亲在家庭中充当着这样一个虚伪的角色,那么孩子在长大之后的婚恋观、家庭观必然会受到影响。
比如:小男孩在长大之后可能会成为像父亲一般的人,而女孩子在长大之后会由于父亲的影响对男性抱有偏见。
无论是哪一种,对孩子都是非常不好的。
生活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用这句话来形容这些父亲的虚伪面容,真是太合适不过了。但生活毕竟不是连续剧,喜怒哀乐都要演给别人看。真正的冷暖,是自己感受的。即便丈夫演的再真、再像,那些隐藏的问题终有一天也会爆发出来。
所谓的“好丈夫”、“好爸爸”人设压根就是虚无缥缈的名头罢了。倘若真的有心,即便真的什么都不会,只要多花心思去和孩子接触,一点一点完善自身,那就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