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什克腾民间文艺 (一)

 克什克腾 2020-10-16

寿石斋

(一)社火活动 


克什克腾旗民间文艺活动历史悠久,随着蒙汉回各族流入演化成独具地方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蒙古族以歌舞艺术为主,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表现塞外蒙古族狩猎、骑马、牧放等劳动场面和粗犷豪放的性格气质。据本旗旗志记载:汉、回民族多来自晋、冀、鲁及关东地区,文艺类型较复杂。社火是汉、回民族庆祝春节的传统文艺活动,有舞龙、高跷、秧歌、车子、旱船、跑驴等节目,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每逢节日,克什克腾旗城乡都有社火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1)耍龙灯

耍龙灯以土城子为主。这是一支由回、汉民族组成的龙灯队伍。两条龙分别长45米,披挂红、黄二色称为红金龙、黄金龙,可为巨龙阵。其形式多样,有金龙盘玉柱、鸳鸯戏水、双钻双跳、漫头过尾,还有龙打滚、龙取水、盘大旗等。 双龙舞需要一百余人以便替换,鼓乐手二十多人轮流进行替换打击。同时旱船、小车子等社火项目溶汇在龙灯会里。 舞龙开始,从扎制到正月十五三天演出结束都有仪式。土城子舞龙艺术,因其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2002年被内蒙古文化厅命名为全区第三批民间社火艺术之乡。

红金龙

黄金龙

双龙舞

(2)踩高跷

克什克腾旗民间高跷艺术是春节活动的主要项目。它与龙灯、小车子、旱船、秧歌溶为一体。每年,农区乡镇均有搞此活动的组织者。特别是经棚镇的高跷比较出名。40年代高跷艺术传入此地,由北京来的商人在“再礼公所”以汉族为主组织传授高跷艺术,后来经棚的高跷艺术主要表演者为回族。

高跷道具是高跷的腿子,高跷腿子一般用桦木制作,为适应捆绑在腿上,上半部分为平面,下半部分为圆柱体。接触地面部位砸三棵马掌钉子即防滑又耐磨。高跷腿子高矮不等,一般2尺左右,较高3~4尺。捆绑高跷腿子用麻绳。高跷一般分文跷和武跷,文跷以丑和逗为主,动作优美,逗场幽默滑稽,众人走出各种图形,如扎篱笆、挖四门、剪刀子股等;武跷以竞技功夫为主,做出高难度的动作,能扭、能舞,有逗、有耍。单腿跳有“怀中抱月”“ 苏秦背剑”“ 朝天豋”等。

还有把6、7条板凳摞起来,纵身一越跳过去,最高可跳12条板凳。民间把这种玩法称为“过六桥” 或“十二边桥” 。还有把4、5个高桌摞起来称跳高台,高跷人站在上面,做前滚翻或者后滚翻动作,一个鹞子翻身落下来仍然立在地上,往往惊险之余,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还有一人肩上驮着几个人,单腿跳走几十步。还有两腿劈叉坐地后一跃而起等动作。另外还有“跑跷”,跑跷以踩着高跷快速飞跑,做扑蝴蝶状。

高跷扮演角色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一般人物有:头陀和尚,两手各持木棒,一边耍敲,一边在舞队前引路;童子,称为小二子,左手提花篮,右手握马鞭,游闲自得,招人喜爱;俊锣、丑锣,俊鼓、丑鼓,手持锣鼓一扭三跳,活脫潇洒;文武公子,也称文扇、武扇,边走边摆,文质彬彬;樵夫、渔翁、傻柱子等。还有戏剧人物,青蛇、白蛇;西游记人物唐僧;还有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人物等等。 

高跷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唢呐、大鼓、小鼓、大镲、小镲。唢呐的吹奏,既有热烈欢快的旋律,又有抒情优美的曲调;鼓点的变化丰富多彩,特别是根据节拍的长短打出的鼓音不同,运用节奏的变化,对舞蹈内容的表达、人物感情的变化和渲然都起着重要作用。

50、60年代,经棚高跷艺人以回族青年为主:如文跷中的俊妞和公子扮演者何玉发,扮演白娘子的何玉珍,扮演跑驴的何玉明,扮演丑婆的马长才,傻柱子扮演者杨五等,他们都是当时比较出名的高跷艺人。只要他们参加演出现场顿时气氛热烈,赞不绝口。

(3)扭秧歌 

节日期间,克什克腾旗盛行秧歌表演。秧歌也称地秧歌、地蹦子。其演出人数不等,二十人也能演、七、八十人演出更是锦上添花。传统秧歌队领头的称为“伞头” ,也是秧歌队指挥。他的扮相一般为青衣礼帽,手持一个蝇甩儿,边舞边唱、即兴发挥。如到一户人家拜年唱: 锣鼓一打响连天, 叫声东家听我言, 热闹秧歌来府上, 我们给您拜大年。 槽头拴着金骝马, 屋里供着増福仙。 一溜圆仓似金库, 里面盛着粮万石。 打个小场惊动您, 烧茶撩水添麻烦。 燃放鞭炮同贺喜, 另外您还赏着钱 ……

伞头后面是一个挑担的货郎,服饰华丽、飘荡嫣然。其他男女装扮成各色人物跟随其后,有手持手帕、彩稠的,有拿扇子的,有戴大头娃面具的等等,边走边舞,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秧歌的舞蹈形式多样,有卷菜心、安四门、变八字、拧麻花、走穿插、挂葫芦等。扭起来,挺胸昂首、双臂飞展,步法稳健,引人注目。

秧歌的服饰以红、绿、粉色为主,有时也有花色,手持扇子或彩绸。秧歌中舞蹈和音乐配合的异常活跃而又紧密,尤其是唢呐的吹奏,那动人的曲调、丰富的旋律,与人物喜、怒、哀、乐的表演结合得水乳交融。还能根据剧情,奏出笑声、哭声和呼喊声等多种戏剧声音效果。

现代秧歌依然遵循传统秧歌大红大绿的服饰。但在表演中,有时小车子、旱船掺杂在其中。

大头娃

舞姿优美

媚儿扇

“丑娘”拌像

花技招展

变换队型

锣鼓队

(4)车子舞 

车子舞也称小车子,克什克腾旗流传较广。小车子民间艺术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创造了小车子舞蹈形式。小车子用竹布扎成,有篷顶,形似旱船。在车下方的围车布上画上车轮。表演时,车子上面坐着装扮艳丽的美女(男扮女装),手持彩扇,车后面有一老者推车。其装束威风凛凛、鹤发童颜,戴顶弯曲卷沿毡帽,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抖肩动胯,与车上美女紧密配合。前面有两三个童男童女,粉饰娇艳,手挽车绳拉车。随其跟一婆娘,俗称老擓婆子,她浓妆艳抹,故意在肥肥的脸上制作几颗明显的麻子痣,夸张的嘴巴,画得斜而大。身穿斜襟大花祅,左手持笊篱,右手握长杆子烟袋,一步三揺,嘴里不时呼喊:“孩子们,使劲拉呀!”。车的两侧各有一人,一个是花花公子,另一个是黑傻柱子。花花公子身着花袍,手拿折扇,一双色迷迷的眼睛盯视着车上的美女,不时用放荡不羁的动作进行调戏。傻柱子满脸汚垢,翻穿羊皮祆,身挎串铃,手握短鞭,不时阻止公子靠近美女。此情此景,生动表现了《傻柱子娶媳妇》的场景。

有一种传说:小车的组成人员是一对老夫妻,领着一对书童,车子里面是闺女,拿扇子的公子是丈夫。一家人闯关东在逃荒的路上突然遇见了劫匪,全家人与劫匪奋力拼搏,化险为夷。

小车子动人之处在于“坞车”场面。车上美女摇摇欲坠,逞半卧状。推车老汉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老蒯婆子一跳三蹿观察势态助威呐喊;傻柱子急中生智,用鞭杆演释膏油状;花花公子急忙为美女煽扇消暑、关心倍至;其他人员倾心尽力,大呼小喊。这时,鼓乐急促,持续三四分钟结束。

小车子最累的要数车上的美女,整个车架子是斜挎在他的双肩上,尽管前有拉,后有推,也减轻不了车的重量,一场戏下来通身是汗。

总之,小车子的表演生动活泼,是老百姓最喜爱的民间艺术。

晚上演出的效果

装扮一新的小车子

(5)跑旱船

旱船是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之一,克什克腾旗多数在春节期间演出。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动作,它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木架子,在架子四周,围缀上绘有水纹的布裙或是海蓝色的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便于夜晚表演,还有彩灯及其它装饰物,把船只装饰得非常艳丽。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

旱船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密切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水上跑船时的游闲场面。

旱船表演者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浮一般,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旱船表演其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翁引多只船前进,期间还有鱼翁钓鱼和扑蝴蝶表演。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有时也有唢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钓鱼翁

(6)骑毛驴 

骑毛驴也叫跑驴,是克什克腾旗的传统民间舞蹈,多数在春节与秧歌、高跷一同表演。流传于整个农区,传入此地年代不详。跑驴是一人表演,道具是驴的形状,骑者为妇女,扮演赶驴人的是傻柱子。 跑驴的舞蹈动作有平闪步、上坡步、下坡步、惊驴步、大跑步、过河步等十多种;赶驴的人有横扭步、小跑步,后踢步,踢驴步、抬驴步和赶驴、牵驴、坐驴、追驴、喂料等。 跑驴伴奏有锣鼓镲和唢呐等,曲调自由反复。

跑驴中的驴形道具用竹、木、布扎成,下面用布围住。

表演者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以腰为中心左右小晃身,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

演员上下身动作的强弱、大小、高低要相呼应,并与扮演赶驴者相互配合。

跑驴一般都是表现一对农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过沟、爬坡、驴惊、抢救等经过,动作捷敏、诙谐风趣。

作者简介

侯锡文,汉族,祖籍山东,1960年生于克旗原新井乡。中国群文学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克什克腾旗文联副秘书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任旗电影公司经理、文化馆馆长,现任克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作者爱好广泛,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有着浓厚兴趣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有多篇戏曲、小品、论文、人物专访及多幅书法作品散见报端和专业刊物。小品《山村晨曲》曾获内蒙古戏剧小品大赛二等奖;玄武岩影雕工艺曾在赤峰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专题报道。曾任《克什克腾民间故事》主编、《克什克腾民俗文化》执行编辑,2009年出版专著《铁笔春秋》。作为主要探寻者和发现人,曾参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神秘的九缸十八锅”的录制工作。

克什克腾

微信号:kskt1504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