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情岁月 | 忆父母在好鲁库种羊场的点滴往事

 克什克腾 2020-10-16

赞赏功能升级,公众号名称前为赞赏帐户

原创平台

激 情 岁 月

——忆父母在好鲁库种羊场的点滴往事

作者:张 杰

很早前就萌生了为父母写点东西的想法,只是借口忙,其实是手懒,始终未动笔。最近好鲁库种羊场的“场二代”们张罗着编纂好鲁库种羊场建场60周年文集,又点燃了我脑海里尘封多年的火花,开启了多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闸门......

父亲张呈祥和母亲王秀云都是平凡的医务工作者。在他们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也没有那么多让他人羡慕的头衔;在我的印象里,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大夫和护士。父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环境下,为报效祖国,毅然选择了学习医学专业。父亲毕业于内蒙古卫生学校,母亲毕业于昭乌达卫生学校。父母在医学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在内蒙古好鲁库种羊场工作期间,他们放弃了城里相对安逸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毅然决然地来到了一个陌生而又杳无人烟的地方。

父母在好鲁库种羊场工作的20多年里,始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种羊场广大职工群众的身心健康,他们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方热土,献给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种羊繁育事业的广大职工群众。在漫天大雪的深夜,在滂沱暴雨的黄昏,在寒风刺骨的隆冬,在烈日炎炎的仲夏……无论环境怎样险恶,无论条件怎样恶劣,他们总会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为百姓送医送药。无数次地在甜美的梦乡被唤醒,无数次地在诱人的餐桌旁被请走……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拯救了无数个生命,用自己无私的汗水除却了百姓的痛苦,用自己一腔热血接生过无数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

一段时间,父母亲在种羊场从事医务工作的辛劳,让我不能理解,甚至不能接受。他们一直忘我辛勤地工作,致使我们兄妹四人很小就被东一家西一家地托管照看,时常还将我们扔在家里无人看管,甚至有时不能按时吃上饭,最后没办法先后将老姨和爷爷请来照看我们。父母的辛劳奔波在我和三个弟弟妹妹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我们兄妹四人后来在面临考学、工作的选择时,无一再考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以前我总是在想,他们从事的工作为什么那么辛苦?为什么总是他们在百姓患疾痛苦的时候,会义无反顾地出现在患者面前?参加工作后,伴随着人生的历练和成熟,这些问题都一一有了答案,从而父母亲在自己脑海里的形象也愈来愈高大和完美。他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因而,我为他们骄傲和自豪。

1959年父母亲刚刚由克什克腾旗医院调到土城子医院工作不久,又接到通知调回旗医院工作。没多久,当时的克旗医院陆景生院长把父亲叫到院长办公室。陆院长对父亲说“刚刚建立的好鲁库种羊场准备成立卫生所,张进场长指名要你和王秀云去好鲁库工作”,血气方刚的父母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9月份的草原,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层林尽染。好鲁库派来的解放牌大卡车出了经棚街一直往西,沿着影影绰绰的牛车车痕爬行着。原始草原孕育了它自身独有的野性,时而“大风起兮云飞扬”,表现出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喧嚣和狂傲;时而“微风和煦艳阳照”风平浪静,体现出它的恬静和温顺。偶尔发现草原上三五成群的马鹿、黄羊、狍子等野生动物悠闲自得自由自在地觅食嬉戏;偶尔碧蓝的天空又出现振翅飞翔的苍鹰、野鸡等飞禽……浑善达克沙地原始的野性,也使当时在国内应该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望而生畏,解放车吃力地喘息着……约90公里的路程耗费了五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到了总场部,有关方面早已为我们一家四口安排好了住房,在当时大多数人还在住“马架子”和帐房的情况下,一间半(与邻居住对面屋)崭新的土坯房也是奢侈的了。没有照明灯具,就用小盘子放上点食用油,用棉花撵一个灯芯点着照明……

一张简易办公桌、一把木制椅子,几包中草药,没有任何西药和医疗器械的卫生所在简陋的房舍里开业了……

两三天后的一个上午,一年前还是克什克腾旗旗长、时任好鲁库种羊场场长的张进大伯把父亲叫到他的办公室。父亲与张大伯在旗里工作时就认识,简单寒暄之后,张大伯讲好鲁库种羊场是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500个国家重点项目之一,是全国绵羊改良工作的重要基地。种羊场现正在建设中,条件艰苦,以后会好的,并吩咐卫生所由父亲负责。听了张大伯的话,父亲信心十足,回来后写了个需要购置的药品、器械计划交给了张大伯,大伯立刻批了一万块钱。父亲到旗里购置回了常用的药品和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高压灭菌器及各种注射和输液等器械。

塞外的冬季寒冷而漫长,记忆中五六十年代好鲁库的冬季是最难熬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简直让人窒息;皑皑白雪飘飘洒洒、连绵不断,这里的人们每年都在白雪的拥抱中度过六七个月的时光。记得那年冬天漫长的寒夜过后,早晨起床我们竟然出不了屋,原来外屋门被一米来深的大雪堵住了。由于条件的限制,家家户户取暖必备一个用黄土掺和猪鬃手工制造的土火盆,将做饭烧过木柴形成的炭火放在火盆里,置在屋内取暖。火盆里还未燃烧尽的炭火发着微微蓝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时常熏的人们晕倒。记得刚刚到好鲁库的时候,由于找不到保姆,场子更没有托儿所和幼儿园,母亲只好东一家西一家地将妹妹临时放在邻居家,上班只好带着我。冬季卫生所里的土炉子连着土火墙,烧着父亲他们在夏秋季节自己亲手在野外采集捡拾来的干枯树木和牛粪,在熠熠火光的映照下我时常躺在放满药品的一个大木箱子上、盖上父母的白大褂进入梦乡……一段时间后,张进大伯发现了我家的困难,于是将步登山一冯姓工人调到总场部放马,其家属不生育没有孩子,让她来我家当保姆看管照顾我们兄妹俩。

冬天的天格外短,下午四点来钟太阳就藏起了笑脸。有一天,父母亲刚刚下班,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品尝着爷爷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猪肉酸菜馅饺子。恰在这时有人送来口信,说麦冬井子生产队牧工杨某某的70多岁高龄老母亲病危。父亲二话没说,放下碗筷便去马号牵回他自己专用的那匹大白马。备好鞍具,穿好早已备好的下乡专用的羊皮大衣、黑毛毡靴,头戴狐狸皮帽,戴上皮手闷子,背上望诊包就出了门。出于好奇和不理解,我也穿上棉袄跟了出来。这身着装加上20多斤的望诊包,只见父亲走路显得踉踉跄跄笨拙起来。个子不高的父亲紧好马肚带,一脚登上马镫,双手搬着马鞍,吃力地上了马,头也不回地上了路。即将落山的夕阳两边挂上了双耳,更显得肃杀和凛冽,塞北独有的“白毛风”又怒吼起来……刚刚出屋几分钟的我手脚便冻得似猫咬,搓着手跺着脚,不理解地目送着父亲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背影消失在昏暗的雪幕中……

父亲在第二天的晚上才回来,从他的微笑中便得知病人已经无恙。尽管父亲戴着狐狸皮帽和厚厚的口罩,脖子上还围着厚厚的围巾,可脸上还是冻起了水泡。母亲一边为他抹自己用獾子油配制的冻疮膏,一边掉泪。这时,父亲诙谐地讲述起了在路上遭遇狼群的故事。原来父亲刚刚出发不久天便黑了下来,走到半路时在怒吼的北风声中隐约传来“嗷——嗷——”地狼嚎,父亲回头发现了不远处无数只狼眼发出的狡黠蓝光。大白马也“吐——吐——”地警觉了起来。父亲两腿轻轻地磕着马肚子,互相壮着胆,大白马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四五只狼尾随着,一直跟到麦冬井子营子,父亲召唤来了打更的人鸣枪吓跑了狼群。据父亲讲,遭遇狼群的情况在五六十年代出诊时经常发生。之后,种羊场武装部部长杨福大伯听说父亲出诊时经常遭遇狼群,便专门给父亲配备了一支步枪用以防身。

记得那是一个细雨连绵的秋季,大约后半夜两点多钟,“梆—梆—梆--”突然有人敲窗户。从睡梦中醒来的我听到窗外有人焦急地喊“王大夫--,某某肚子疼的厉害,可能要生产啦”。父亲出诊在外,当时只有母亲和我在家,母亲便拉上我,打着雨伞踏着泥泞的土路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立刻跑到卫生所取上产包,踉踉跄跄地跑到孕妇家。母亲将我扔在黑咕隆咚的外屋,立刻投入了工作,检查、消毒……。北方的秋夜已经颇具凉意,我坐在外屋小板凳上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时而打起瞌睡。“吱—吱--”蟋蟀的鸣叫不绝于耳,仿佛在给我壮胆;屋内还不时传来孕妇痛苦的呻吟声……。不知过了多久,“哇--”一个新的生命在秋风萧瑟的寒夜终于诞生了。母亲熟练地剪断脐带,包好新生儿,为产妇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红糖水。安慰了产妇,一切安排妥当才领着我往家回。东方已经泛起了鱼白肚,我与母亲拖着疲倦的脚步进了家门,早有困意的我到家便躺在炕上睡着了……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父亲常放在家中木箱上红棕色的“望诊包”。约五十多公分长、20多公分宽,是用牛皮制造的长方形皮箱,正前面白底上镶嵌着醒目的红十字。望诊包里放满了听诊器、体温计、注射器、血压计及各种常用药品。我们放学回家后不用问父亲在不在家,看一下木箱上的望诊包便知晓。小的时候,我对红十字的含义一点也不了解,直到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了解到红十字标志是国际人道主义保护标志,是武装力量医疗机构的特定标志,是红十字会的专用标志。红十字标志是红十字运动的象征,体现着当今世界的人道与同情。它的存在和正确使用对于执行人道主义保护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啊,“救死扶伤”不正是父母一生追求的崇高事业吗?记得父母亲退休的几年后,我曾提起望诊包的事情,问父亲是否家里留一个望诊包作为纪念。父亲眯着大眼微笑着说“调走和退休时都分别交回原单位啰”。从这件小事中足可以看出父亲的认真,以致退休后老人家身体不好需要经常量血压、测体温等都得到药店自己购买器具。

由于好鲁库种羊场始终未设医疗卫生管理方面的专门机构,领导将全场医疗卫生管理任务交给了总场卫生院。在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作为总场卫生院院长的父亲,在为百姓送医送药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全场医疗卫生管理的重任。他们不断加大了医疗卫生管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支持资金,努力改善诊疗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协调有关单位,解决了克旗医药公司给种羊场供药由零售价变为批发价的问题,从而减轻了职工群众医疗负担。为解决缺医少药问题,组织医护人员到野外采集中草药,自己切制、炒晒、炮制备用。大胆改革,解决职工公费医疗经费超支问题,实行种羊场公费医疗根据病情按比例报销。依据种羊场医务工作人员少的实际情况,制定“群防群治”措施,每个分场都陆续建立了卫生所、为每个生产队培训一名兼职卫生员,并配备了必要的药品和器械,基本做到小病不出生产队、大病不出场。同时,实行总场、分场医生分片负责制,定期巡回送医送药。

好鲁库曾是克山病、大骨节病和甲状腺囊肿等地方病泛滥的重灾区。父亲亲自带队到地方病重病区进行普查随访,形成翔实的调查报告,及时向场、旗、盟(市)乃至自治区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情况提供科学依据。组织人员在病区投放“681”、石灰石、亚硒酸钠和食用碘盐等,根据实际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由于加大了地方病防治力度,与我们同期及以后成长起来的好鲁库人的后代,都非常健康,从未发现任何患有地方病的情况。

在我的梦乡中还时常出现每当天气晴好,用过晚饭,父亲便肩扛自己用桦树枝捆绑、后来换成了竹制的大扫帚,在总场部大街小巷招呼大家清扫卫生的背影。他们经常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每年组织人员进行2-3次消毒灭杀,还配备了两辆垃圾清运车。积极聘请辽宁省地方病防治所、沈阳医学院、乌丹103医疗队及昭乌达盟(赤峰市)、克旗的有关专家来场为广大职工家属诊疗服务。在选派优秀人员到外地深造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分配医学专业的大中专生到场子服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好鲁库种羊场的四个分场都设有卫生所,几十个生产队都配有兼职卫生员,全场医务卫生服务人员最高峰时近百人。总场卫生院曾有各类专业服务人员近40人,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幼保健科、X光室、化验室、无菌手术室、病房等科室;配备万能手术台、大型无影灯、麻醉机、高压灭菌器、呼吸机和各种手术器械几百种。病房设有20多个床位,并设有内部食堂,配备了相应的护理和服务人员。好鲁库卫生院在诊疗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服务半径不断扩大,不但满足了全场职工家属诊疗服务的需要,红山军马场、元宝山牧场、兰旗、达尔罕等周边地区的群众也慕名而来求医。总场卫生院的医疗小分队也经常到周边地区送医送药,受到当地特别是蒙古族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父母的一生勤劳、善良、正直、忠厚和朴实;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党忠心耿耿,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不辞辛苦,两袖清风。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组织和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好鲁库种羊场工作期间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父亲还曾获得过晋级奖励。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转眼父母亲都已八十多岁高龄了。在好鲁库工作期间就身患克山病,后来转为心脏病的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了。看到儿子的这篇文章,她老人家的在天之灵肯定得到一丝慰藉。健在的父亲每天早上练太极拳,用过早餐便到老干部局与牌友推麻将。精神矍铄的父亲有时还给前来求医的患者把脉诊病。为他老人家出行方便我给他购置了公交卡,并不断嘱咐路远的就打的。令人担心的是不知老人家是出于勤俭还是习惯,时常竟然还骑自行车出行。尽管发现后我们一度把他的自行车藏了起来,老人家找到后又骑了起来。

弹指一挥间,我们兄妹四人已经有三人退休了。不知什么原因,退休后自己做梦都是儿提时代好鲁库的事情,是对父亲红棕色的望诊包上熠熠生辉的红十字印象太深?是父辈们那不畏艰难、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在脑海打上了烙印?还是那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乃至为它工作了10年的经历……       

好鲁库种羊场—— 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着不同寻常的变迁和耐人寻味的回忆,让我们打开心菲,去回味那如火如荼的年代,去讴歌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岁月的人们,去追忆那如华似锦的年代,去延续那纯真挚朴的民风,去体味改革开放的春风催放故乡热土上那繁华似锦的蓓蕾的芬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