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旗记忆 | 回忆当年坐“班车”

 克什克腾 2020-10-16
 原创平台 

回忆当年坐“班车”

作者:马守喜

四五十年前,赤峰各旗县老百姓到外地念书、开会,走亲访友、看病治疗,那可是够你回忆三天三夜的。那时乡村小镇根本不通班车,这班车又叫长途汽车。从旗县汽车站发车,终点站是赤峰城。从赤峰城发车到各旗县政府所在地,虽然最远的路程只有三四百公里,但漫长的坐车时间让你苦不堪言。

那个时期的公路都是土石沙路,人们俗称搓衣板路。长途汽车运营可谓是国企一统天下,绝对没有竞争对手,其突出特点是:买票难。从我老家经棚到赤峰,要提前二三天买票。人多车少,车况差,路难行,服务实在不咋样。冬天室外多少度,车内就多少度,冻坏手脚那是家常便饭。夏天车内要比外面温度高,里面活像大蒸笼,让你喘不过气来。超员超载不用提,一辆车挤满五六十人,半路上还不断往上加塞儿。司机和售票员不停地叫喊着,他明知后面插脚难行,也让你往里挤。因前面车盖子上都坐满了人,一路上司机骂骂咧咧,有讨好的乘客不停地把点好的烟送到他嘴里。

从赤峰到克旗,要走两天的路程,这真是长途客车。冬季四点半从赤峰站开车(天还黑着呢),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到林西汽车站停车,旅客们拎着大包小包,有的抱着小孩或扶着老人,去车站咐近的小旅馆过夜。旅馆条件差就别提了,给你一小筐牛粪,让你自己烧炕,那行李好像有十几年没拆洗过,虱子顺着炕沿成群结队往外爬。现在出差能住星级宾馆,那时就叫虱子臭虫旅店。现在叫休闲度假,那时叫你活受罪。

由于是国企垄断独家经营,所以整体服务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司机生猛,售货员冷漠,那是普遍现象。由于是搓衣板路,又拥挤不堪,晕车的人不在少数,你连呕吐的地方都没有。下车后恨不得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两天后回到家大病一场,躺在炕上还感觉在车上晃呢。

说起当年乘坐长途客车,老赤峰及各旗县的人都会难忘。汽车起步是个后仰翻,刹车直接冲前面;油门不松过大坑,乘客满眼冒金星;车况太差爱趴窝(走不多远就坏了、修上二三个小时是常事),推拉拥挤平常事,买票还要排长队。

那年月,谁坐长途客车都知道,提前几天心里就打怵。遇到车抛锚,不管你大人孩子,一律下车推车,弄得满身泥水,那叫活该,谁叫你不在家老实呆着呢?因有事要出行,该你推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旗县领导才有一辆从朝鲜战场抢来的美式吉普车,能轮到你“享受”吗?能挤上那四面透风、寒气逼人的长途客车就是你的“福分”了。按现在的话讲,顺利到达目的地,就美梦成真了。

记得1956年我们考上林西中学的29位学生,从经棚运输站买车票去林西念书。到了车站没有一辆汽车,只有几辆大马车(也叫大轱辘车),近30名学生挤在一辆马车上。车上装满了行李、生活用品,随时往下掉。第一天一大早起程,到晚上到了热水塘小镇住一宿。第二天起早往林西去,下午到了林西车站,提着大包小包赶往学校报到,都累得精疲力竭。

到放寒假时,有了汽车,这汽车是敞车,四五十人挤在车上,漫天冰雪,车速极慢,两个多小时从林西回到克旗,很多学生在车上冻哭了。天气在零下二十多度,到站时,都冻成了“冰棍”,很多人下不来车,只好互相搀扶着慢慢下车。那时也都十四五岁,不觉得苦,总觉得能坐上汽车回家是最大的幸福了。

现在你坐上长途客车,远道有卧铺,近道有软座,冬夏有空调调解温度,可以看电视,拿着手机玩游戏,打电话......更多人是坐自驾车,山南海北的去旅游。真像莫言那小子在小说里写的:“高密县东北乡算是掉进蜜罐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