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兰树下静悄悄|南风凉哩哩

 挑燈看劍r7wtm5 2020-10-16

一株白玉兰,好高好高,长在外埕一侧。玉兰树下,是个小庭院,潮州最常见的古民居建筑。这庭院很有些年月了吧,老了,旧了。然而并不残破,一切都完好无损,只是岁月在屋顶、墻壁、地面留下许多印记,像老人脸上的斑纹,显示着成熟与智慧。


走进这整洁的庭院,很静很静。但不是那种空寂荒凉的静,你分明可以感觉到每个房间里有某种轻清的声音,是翻书?是运笔?间或有低低的谈话声。这静,是“鸟鸣山更幽”的那种静。

凭直觉,这场所应该是文化人活动的地方。没错,这里是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所在地。

1991年一个玉兰飘香的上午,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文化味浓浓的庭院,是应约送一篇小文章来的,这里的安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市志办一班人马,、老中青结合。有的是相识很久的老同志,有些是初次谋面的年轻人。寒暄握手,坐下喝茶,细语交谈,平实和谐。没有当年外面那世界的喧嚣、那商海里汹涌澎湃着的激动。除了编辑部曾主任接过稿子跟我喝茶外,其他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他们的风云藏在脑里,涛声流在笔尖。

盛世修志,功德无量!

此后,我大约一两个月会到玉兰树下的小庭院去一次,或为给他们的《潮州》季刊送篇小文章,或则只为拜望那些让我敬重的文友。一般,我都到老韦和阿卢的那间办公室去,他们不怕干扰,也不会受干扰。若他们手头正忙着笔走龙蛇,我就坐在沙发上读报喝茶,等他们忙至一段落,就会过来一起聊天。说聊天,总也离不开潮州人文,当然,也会聊些时下的趣闻乐事。老韦给我的印象是一匹老黄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在给《潮州》杂志改稿。他写小说、报告文学,也写诗歌、通讯、评论,行文一如其人,平实朴素,这有他的《生活镜头》一可证。阿卢,书生气味甚浓,写艺评,也画画,两者都透出一种秀逸。他偶或会约我写点短文。但我对潮州文史方面知之甚少,往往写则小游记,聊作补白。

有时,我会走到廖主任房间去,总见他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不是埋头在《辞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里,就是在伏案疾书,早在我当学生的时代,就知道廖主任是我们这里的大笔手之一,常在报上读到他的文章。现在,他担负着编纂《潮州市志》的领导工作,一接手就没日没夜地沉进潮州二千年的历史中去了。

蔡老和林老这两位早就是老相识了。他俩年龄长我不多,却是真正的前辈,知名笔杆子,都写着一手好文章。他们都己经退休了,被请来帮忙的,人们见他俩比在职时还忙。修志极需要蔡老林老这样的角色,不只是热心家,更是智囊、活档案。潮州现代历史的某个阶段某一方面,他们或亲历其事或知之甚详。每次我在老韦办公室淡兴正浓,见他俩从小巷那边走出来从门口经过,才知道早过了下班时间。他们那略带倦容的脸上总现出笑意,是为校正或查清了历史上某个疑点而感到欣慰吧?

市志办那一班人马,个个敬业,甘于寂寞。我接触较多的还有小陈和小吴,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没有像所有年长的同志那么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小青年是很难在这种成天钻在古籍、资料中的环境里安下心来的,尤其在这商旅冲动的时代,在许多人争先下海的年月。但小陈在干着最细碎繁琐的、极需要耐心的工作,把每月潮州发生的人事逐一记下来。经年累月,持续不断,可敬。小吴任责美编,又擅长摄影。她设计的封面,古朴大方,简约清新,我觉得志书就应是这种风格。很难想像这是出自一个年轻姑娘之手。

也许是我第一次走进市志办就在玉兰飘香的日子,庭院里处处花香之故吧。以后每次去,总觉得轻清的气味弥漫。分明白玉兰未著花哩。我明白,那是一种气息,一种文化人埋头书案所特有的一种气氛,就像我们在大学校园见到老教授在散步,学生们在树下读一样,一种香气息扑面而来。离庭院不足百米就是古城大街,那里车水马龙,商海波涌。这里却静悄悄,一支支笔尖穿透潮州历史,他们在挖掘、修整、汇总。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默默耕耘,无声奉献,一如窗外的白玉兰,悄悄开花,播送芬芳。于是,卷帙浩繁的355万字《潮州市志》出版了、《潮州概况》《潮州工商企业》《潮州二千年》《潮州人物》《潮州通》《潮州重要纪事》等系列从相继问世了。《新韩江闻见录》及其续篇发行了,还有那综合性杂志《潮州》季刊一直在出版着,更有那由他们组织各部门编修完成的107部专业志……

外埕的玉兰树可以作证:这是前无古人的巨制,这是泽及后代的壮举!

市志办迁新址好几年了。古城区处处可见的白玉兰每年按时开花。每当我见到这种市花,我会想起市志办那些笔杆子,我知道他们也在年年开花,硕果累累,我读到他们的《潮州通览》《名人与潮州》《古城概览》《名胜胜迹》《海外潮人》《史事考述》等潮州地情从书。更值得一提的是历时五年整理翻印了明清历代旧志20多部,汇成《古瀛志乘从编》第一集、第二集陆续出版。听说,他们还整理编印了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民国时期总纂的《潮州志》10册。

走笔至此,我想起不久前一件小事:市志办黄主任给我来个电话,说是汕头有人向他打听一位潮剧编剧,据说是潮州城内人,估计创作活动是抗日战争时期,黄主任让我帮助寻访。放下电话,心中产生一点感动。按说,百务缠身的黄主任可以回答对方说不知有此人也就完了。他不是戏剧圈中人,对方绝不会见怪。但他当作一回事,认真负责,想尽办法。这种作风,正是市志办所有人员的精神体现。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我们己经看到并将陆续看到的出自他们之手的高质量精神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