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璐科//沿着河洛文明,追寻儒学发展的源头

 坤家hsj 2020-10-16

沿着河洛文明,追寻儒学发展的源头

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提到河洛文明,人们永远忘不了一个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周公。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孩子,他的名字很有趣,也很方便大家记忆,叫姬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周公旦.大家最先熟悉他是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问题:第一,在殷商灭亡,西周刚建立的时候社会上的矛盾是很多的,至少,殷商的很多后裔子孙对西周的统治是非常不满意的;第二,周公的这个皇子是不好干的,忙的晕头转向,以至于“沐浴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可见,周公虽不是王,但是工作已经和后来的摄政王一样总揽全局。   

周公第一次发挥作用是在牧野之战,在这场决定商周未来国家走向的战争中,周公发挥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华,在经过漫长的准备和忍耐后,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然后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过盟津。约前1027年二月甲子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周朝的军队如洪水般杀入牧野,纣王临时拼凑的俘虏纷纷倒戈,殷商败亡。  

周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曾经无数次的和周王说起:“兹在德,敬在周,其维天命,王其敬命。远戚无干,和无再失。维明德无佚,佚不可还。”,这也成为后来孔子的“仁爱”和孟子的“仁政”最初的思想根源。我们能从周公这段话中总结出西周胜利的根本原因:   

第一是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用良好的价值判断去要求臣民,当然这其中必然包含了一些天地君臣的思想,但是在当时社会体系中,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第二是尊重其他的合作伙伴,“给予”更能成就自己,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实现最后的共赢。  

在这个基础上,西周顺利的获得了人心和朋友,所以,牧野之战的结局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在商王朝灭亡之后,问题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周朝的第三代君主即位之后,越发的暴露无疑。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即位,可是周成王只是一个襁褓里的婴儿,于是,天下诸侯和原先殷商的子民再次蠢蠢欲动,江山也再次风雨飘摇,于是,周公再次挺身而出,这一次他成为了这个帝国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所以,诸多的杂事和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他只是选择了默默扛起这个担子。  

像当年主持牧野之战一样,他依旧是沉稳的指挥着西周这艘刚刚造好就要驶入大海的航船,每一步都走的小心谨慎,没有前人的经验,也没有人指点,考验周公的时刻已经来了。

周公没有犹豫,他下了第一道命令,释放了所有殷商的犯人和军人,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从事生产,自主创业,因为他时刻没有忘记,殷商当时就是纣王到处征讨,抓了战犯没有及时处理,大战的时候全盘倒戈。看着那些臣民们感激的流泪而去,周公心里松了一口气,终于解决了一个自夏王朝开始到商朝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是的,几万战俘压在国都,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定时炸弹,对统治是很大的威胁。 

紧接着,周公下了第二道命令,他派人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周公、召公以“陕”为分界线,把周王朝的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西边的首都用来发展经济,打好基础,而周公留在了抗击殷商反叛的前线,这样的方式对于一个刚刚建好的国家是有相当大的稳定作用。周公是个温和的人,他也是个宽容的人,当然,作为一个国家的掌舵者,依靠宽容和温和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还需要什么呢?就是智慧,周公显然是个具有智慧的人,他明白饭得一口一口吃,事情也得一点一点办,让殷商的百姓感化了,被那些贵族们一煽动,照样还是会反叛,所以,处理这个问题很简单,先找一个找麻烦的打服了,再慢慢的分化和瓦解。   

这就是周公的三步棋,也是后世常常提起的周公“三大功劳”,即“分封制”;“礼乐制”;“井田制”,这三个重大政策的颁布,直接奠定了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思想脉络和经济发展思路,周公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很多思想至今还在广泛流传。当然,在谈到周公的时候,多少会有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是,我们学历史和语文,都应当还原人物本身所处的时代来看人物,而决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古人,我们还原到周公那个商末周初的时代去看,周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我们来谈“分封制”,商王朝的疆域大约在今天河南省的东部和北部一代区域,且因为黄河泛滥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首都搬迁了很多次,但是无论怎么搬,地方都始终在黄河下游地区,可是,周王朝发源地就在陕西,且讨伐纣王会盟诸侯,版图甚至扩张到了长江流域,如此大的地方,如此小的政府,如此多的叛逆,怎么办?

于是,周公大分诸侯,将第一功臣姜子牙分到了齐国,将自己弟弟召公封到了燕国,就连纣王的后代也封到了宋国,总体上来说,分封制主要解决三类人的问题,他们分别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领地,回去好好工作,按时来朝见天子,打仗的时候一点烽火你们都得来帮忙,有好东西给我送过来,其余的你们就不用管了,回去好好工作去吧,没有命令不许来。

分封制扩大了周王朝的版图,也扩大了周天子的威信,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开拓了新的版图,没有分封制,就不会有后来秦王朝的郡县制,这一切的起源都是从分封制开始的。

当然,分封制也有问题,周王朝最后也是毁在分封制上,但是,分封制是周朝初年制定的,在这八百年的时间里,不及时顺应时代调整,一成不变的走,最终是注定失败,无法逃脱,所以,后来的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

紧接着周公兴建了洛阳城,做为长安城的陪都,这也奠定了洛阳城在此后的几千年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前前后后有九个王朝在这里建立都城,繁华程度不言而喻。

其次,周公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备的层级关系,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思想命脉牢牢的抓在手里,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紧思想文化建设,树立周王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让整个周王朝平稳而缓慢的开始移动,周王朝这艘大船,至此已经全部建造完成。

于是,他终于累了,他还政给了成王,成王已经成年了,可以担当大任于斯,他终于可以休息了,他太疲倦了,忙了整整六年,这六年对于他来说,是漫长而短暂的六年,可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又是何其重要的六年!

关于周公人生最后的描写,司马迁在《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中这样写道: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据说,当时将周公以臣子之礼下葬,天忽然打起了惊雷,四个大树被连根拔起,后成王以君王之礼下葬,是以天气和睦,现在看来这当然不会是真的,但是,可以看到臣民们对周公这种温和宽容的处事态度是有很大的好感的,周公一代贤臣,后世再也找不到了,至少我们翻遍中国历史,也很难找到一个这样的人。

在很多年之后,我又来到了周公庙,看到了破碎的石碑和新修的周公像,我对着周公像凝视了很久,想起了这个人的一生,也想起了很多关于周公的故事,现在将周公的故事记录几段,在以后的人生中,让这个温和敦厚的长者继续给我讲治国的道理,我将终生受益,这就是历史和文学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

Hello,伙伴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