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什么都不能缺失仁德

 坤家hsj 2020-10-16

兵圣吴起的人生启示缺什么都不能缺失仁德

吴起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年轻时一心想求官,耗尽千金家财,却一事无成,被人耻笑,一怒而杀了耻笑他的三十多人,他逃离卫国,临别时,“跪辞”母亲,他发誓:不做卿相,不回卫国。

他来到当时的鲁国,拜曾申(曾子的儿子)为师,其间,母亡未归,被逐出师门,从此他“弃儒从兵”。齐鲁开战,鲁王欲用他,但他妻子是齐国人,他为此杀妻挂帅。他领兵大败齐军。可是鲁国人对他见利忘义、舍亲求功名的做法非常反感。他在鲁国名声极差,已无法再待下去。

于是,他来到了魏国,魏文侯始而不信,后信他,任他为帅。他在魏国二十三年,组建训练了“魏武卒(特种兵)”,曾以5万兵大败秦50万人,名声大振。但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由于小人馋陷,他最终伤心流泪愤然离开了魏国。

吴起来到楚国,楚王听说了他的才能,直接提拔他为相,他终于如愿以偿。当时,商鞅在秦国变法,他在楚国变法,改革政治和军队,强军强国,历经十余年,楚国逐渐走向强大。可由于他的改革触及了贵族的利益,得罪了许多人,所以,楚王死时,他被万箭射死在楚王的尸体旁。

一代“兵圣”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细想吴起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他一生在鲁、魏、楚朝中任职,不能说没有才,但他的每一段职业生涯,为什么都以悲剧结束呢?究其原因,我觉得他惨就惨在缺失“良德”上。

就他的职业才能来说,无疑他是顶级优秀的人才,他在用兵方面、作战方面可谓奇才:他在魏国,秦军不敢东向,他在楚国,秦国和赵国的军队不敢南下;他训练特种兵的方式至今还被我们所用;他在战场上创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无人企及;他的《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齐名;他在楚国的军政改革无疑也是成功的……

这样的才,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仕途升官所用,甚至不考虑最其码的做人的道德底线,那么他终究也是为人所不耻的。

他母亲去逝,他没有回去奔丧,虽然原因可能万千,但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鲁国,显然是不被人接受的。杀妻一事,更暴露了他为达目的的残忍本性,这是极其令人愤怒的,别说瞧不起了。虽然他在军中,也和兵卒同吃同住,不搞先例,还为腿上长脓疮的兵士亲自吸出脓疮,但这也是为了他的人心管理和战斗需要。他野心勃勃,原本没错,可为了相位,为了一己的私欲私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择手段,不顾人道,杀亲不孝什么事都能做出来,这种人别说鲁国人不重用他,就是在魏国,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种危险之人,谁敢大用呢,最多是量其才而用罢了,然而用过之后,则更多的是慎之又慎的敬而远之,这也是他在鲁国和魏国职业生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在我们现在的职场里,也不乏这样为达目的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小人,身边人一旦了解了这种人的品性,我想既使是再有才的人也是会被慎用或不用的。而一些有本事的人不堪重用,他们苦恼也就苦恼在这里。因此,一个人,成功成熟最重要的条件,首先是仁德和厚德的品德,然后才是其职业才能和职业智慧。

善良很重要,善良加智慧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聪慧,这是人们成就人生和事业的基础。包括吴起在楚国,楚王对他如伯乐和千里马,他在楚王的护佑下,大胆改革,成效突出,但楚王一死,他失去了靠山,被触及利益的贵族们早就咬牙切齿的恨之入骨了。

吴起,就其才华、才能来说,他无可挑剔,甚至万里挑一;就他事业来说,他也曾经是成功的,而且是大大的成功;可就其品性为人来说,他却是失败的。他缺的是仁孝和良德!

因此,一个人缺什么都不能缺仁德!

所以,聪明人当从吴起身上有所悟吧!

Hello,伙伴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